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感恩经典孝顺短句古诗 正文

感恩经典孝顺短句古诗

时间:2025-05-06 08:53:00

  孝亲感恩的诗句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21.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22.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3.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4.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2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2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28.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2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30.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3.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3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35.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6.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37.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38.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39.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4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4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4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4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

  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4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45.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感恩孝亲黑板报图片

  感恩手抄报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一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感恩孝亲黑板报图片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一切。12月6日,双山旭升小学举行了感恩节“七个一”系列活动之黑板报评比。一块块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设计精巧的黑板报展现在师生面前。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推荐

  长大后我们很难回忆起小时候那温馨感人的画面,却永远都会记得在中学时代父母聒噪的讲话声。在这个时间轴中,我们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当所做的事情并不尊重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在心里暗示,这是逆反时期应有的表现。

  我们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成长中的风平浪静是理所应当,生命就本该如此。享受着物质丰沛的生活、汲取着精神上的营养,我们甚至没有问一句:它们从哪里来?我们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却毫无愧疚的.品尝着胜利的果实。

  每每看到儿时的照片,都会勾起童年的回忆。这些记忆零散、破碎、并不连贯。我们甚至并不知道,当时的自己闹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也无法理解,父母当时的包容意味着什么?上学后,每天遵守着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设定的条条框框;工作后,入职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员工手册和无休止的注意着老板的眼色;即便做了老板,也必须要时时刻刻的跟着客户的感觉走。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我们要为了别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从不会在父母面前收敛自己的任性。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忍耐、包容和爱护,但我们却从没有尊重过他们的想法。

  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曾经撑起我们天地的身躯,已不再挺拔;曾经安慰擦拭过我们眼泪的双手,已不再柔软。但我们仍然不断的、不予余力的索取着。我们没有问过他们的梦想,没有了解过他们的爱好,没有体会过他们的担忧,“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但我们却一直在享受着做儿女的权利,但却从未履行过作为儿女的义务。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父亲和母亲,我们终会体验到今天自己父母所承受的一切。今天我们对待父母的不理解、不喜欢和不在乎,都会变成明天我们自己的命题。在那个时候,我们还要找谁去抱怨?你心里的旁观者只会说:这就是曾经的你。

  曾经的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少了宽容,多了任性;少了尊重,多了抱怨,我们依然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他们的梦想全部都是关于我们的未来,他们的爱好随着我们的喜好而不断的改变,他们的担忧从来都只有我们。

  当我们终于懂得尊重父母,感恩他们所有的付出,然后冷静的想想:是谁为我白了头?

孝亲的黑板报

  导语:孝亲,指孝敬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孝亲黑板报,了解一下吧!

  孝亲黑板报

  孝亲黑板报一

  孝亲黑板报二

  孝亲黑板报三

  孝亲黑板报四

  孝亲黑板报五

  孝亲黑板报六

  孝亲黑板报内容

  第一框:爱洒心间: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肖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第二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扬辅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便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第四框:关于孝敬的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地藏经的孝亲精神

  《地藏经》是佛教的一部孝经,是修行菩萨道的一部大乘佛经,不论在家出家都要重视此经。下面是地藏经的孝亲精神,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中国人的孝亲思想固然值得称道,而佛法的报恩观念尤为值得赞许,因佛法所说的孝道并不逊于中国儒家,甚至还有超过的地方。不说别的,单以成佛来说,一般以为佛的成佛由修六度万行而来,殊不知孝养父母才是成佛的主因,这在很多经中佛都这样说过。如《菩萨本业经》说:“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现,便成佛道。”《报恩经》也说:“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现的种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崇高伟大之菩萨行,无一而不是为报父母恩的,并不是与孝亲毫无一点关系的!

  佛陀的成佛固是由于孝事父母,以度地狱众生为己任的地藏菩萨亦为孝思的触动,为救拔苦趣的慈母,始发度尽地狱众生的大愿。正因地藏菩萨的孝心与佛陀的孝心相互契合,所以在佛快要涅槃前,特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慈母的亲恩,并且乘这机会,将在各地度化的分身地藏菩萨一一集合到天宫来,予以再三的赞许,认为像地藏菩萨那样为报亲恩而发愿度生,不但可使自己父母超升,亦得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发心力学佛法的行者,应本佛陀的慈悲训诲,效法地藏那样的无尽孝思,除了报答生身父母的亲恩,还要立愿普度一切应度的众生。

  为报父母深恩而愿度尽众生,可以到见地藏菩萨的愿力弘深。是以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特将未来救拔苦难众生的重责大任殷勤郑重地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不畏艰难地一肩担当起来。我们知道,佛成佛后,其本身的一切问题已获得圆满解决,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即使仍有念念不忘的,就是怎样地度化众生。佛在世间,固然不断地在做度化工作,但知入灭的时期不远,未来众生的化导不能不有所交代;到恶趣度众生,唯有大愿地藏菩萨。佛陀看清了这点,所以特为殷勤付嘱。

  《分身集会品》中佛这样嘱咐说:“我在这个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使不调伏的心得以调伏,令舍不正当的邪道,使之归依如来的正法,接受我教化的虽不算少,但于十分中总还有一二分,仍然有他不良的恶习在。现我即将入于涅槃,希望你地藏菩萨,能够同我一样,广设种种的方便,调伏他们令得解脱。你看我累劫以来,为了感化这些生性极为刚强而又犯罪受苦的众生,不知经过多少的勤劳辛苦。可是其中还有一些未调伏的众生,不肯接受我的劝说,照样地在做罪恶的行为,由于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只好随他去受所作罪业的报应!”

  “话虽这么说,但仍不忍他们去受苦果,所以他们一旦堕落恶趣受大苦恼时,我望你能记住今天我在忉利天宫,将这些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你去救度的使命,千万不要有负我的嘱托,务要本着你的悲愿去行,且一定要做到,使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弥勒未出世以前,就获得彻底的解脱,不再受诸苦难的袭击,非但如此,并要一直到达他们遇佛为之授记而后已。”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不是一般佛法行者所能做得到的。佛陀看准了只有大愿地藏菩萨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所以不惜大费唇舌地以未来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地藏菩萨。

  地藏接受了佛陀的嘱咐,特诚恳地对佛表示说:“您老嘱咐我的事,一定尽我的力去做,请佛不要以这后世恶业众生为虑,我会慢慢地调伏他们,使他们终于得到解脱。”但到《嘱累人天品》中,佛为深重的大悲心所使,再度将末世罪苦众生殷勤付嘱于地藏菩萨说:“地藏!你能负起救度末世众生的任务,自然使我感到很大的安慰,但你应知南阎浮提的众生,志性是非常不定的,且不论哪一个众生,都是造恶的时候多,很少做善事,纵然有时发起一念善心,但不一会儿就又退失;若遇到什么恶缘,不仅不会遏止恶念的生起,且念念不断地在向恶的方面发展!

  “地藏!正因众生念念增长罪恶,吾特分身百千亿形,随诸众生的不同习性,以不同方式教化他们。我虽尽了我的心愿,但仍有很多众生沉沦在这苦海中,不知要求出离。现我不久将入涅槃,感于众生愚痴苦恼,不得不以人天众殷勤付嘱于你,就是这些未来世的众生,只要在佛法中种少许善根;你要以你的道力维护他们;就是随业报应堕落恶趣的众生,或是刚到地狱门口的众生,只要他们念得一佛一菩萨的名号,或是念得一句一偈的大乘经典,你都应当运用你的神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救拔他们,粉碎使他们受苦的地狱,上生善处,受极殊胜的快乐!”

  是以愿力弘深的地藏菩萨,不仅是末世众生的有力救星,亦是地狱众生最可靠的救护者,因而奉行佛法的行人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论对己对他,不论或存或亡,都有莫大的利益。特别在夏历七月,中国学佛的行人,读诵《地藏经》的特多,原因即在此。各地寺院历来都于七月举行地藏法会,领众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唯要求现生的`身心安乐,更重要的还是利益过往宗亲。我们的历代宗亲虽不一定都沉沦恶趣,但亦不能保证没有在恶趣的,是以每年七月超荐一次,不唯显示我们孝思不匮,确也可仗佛力、法力、僧众之力予以超拔!

  诵经念佛能使亡者得益,不仅时代进步的现代人会对此生起怀疑,就是佛在世的那个时代,亦不免有人存有这个疑念。为此,《利益存亡品》中,有位久证无生的大辩长者,特代表大众向地藏菩萨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士!这个世界的南阎浮提众生,尤其是众生中的人类,不论是属哪个阶级的,在他的生命结束后,其家的小大眷属为他修诸功德,乃至设斋供养,造作种种善事,能不能使这命终人得大利益?进一步说,能不能使这命终人获得解脱?”这实是个有着代表性的请问,因这不但当时闻法大众想要知道,就是末法时代的我们,亦望有个清楚的了解!

  地藏大士回答大辩长者说:“你所问的这个问题,确很重要而有意义,在我本不够资格答复这问题,但为未来、现在的一切众生,仰承佛陀慈悲威德给予我的有力加被,今略为你解答:不论现在或未来的一切众生,在他临命终的那个时候,纵他自己已经不能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但若得到其他的人为他称念,使他听得清清楚楚的,无论他是有罪的或是无罪的,无论他是业轻的或是业重的,都能因此而得生死的解脱,最低限度亦可使他生到人天中来,享受人天中的快乐,不致堕落到恶趣中,受到极重的痛苦。”证知诵经念佛的确是能有益于亡者的。

  在此不免有人要问:“平时自己称念圣号的人,尚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效果,临命终时的人,只闻佛菩萨的圣号,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问题在于诚恳不诚恳。一般平时念佛的人,大都散心地称念,看来口头在念佛,而心从来没有放在佛号上,更谈不上有什么诚恳,其效果自然很微。还有最大错误的,就是有些不明佛理的老太婆,念佛不求生净土,而将佛号当钱看,说念一声佛,可当一钱用,佛念得越多,将来在阴曹地府越富有。这不但亵渎佛,且是贪心表露,怎得念佛的感应?又怎得念佛的利益?无怪念佛的人多,而得念佛效果的百不得一。

  至临终听闻圣号的人,时间虽然不多,念的又是别人,由于当时心念专一,又是一片恳切至诚,所以所得效果不同平时念佛。如人在路上行走,突遇凶悍的盗贼从后面追赶上来,或要抢劫自己的财物,或要解决自己的生命,是时求救的心自然非常恳切,而所得的感应当然亦必迅速。中国有句俗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生时,说话尽管不怎样可靠,可是到生命快要结束时,感到自己的来日无多,不能再对人说欺骗话,所以所言也就出于真诚。是以人在临终时得闻圣号,内心感到清凉,至诚接受,当然会得解脱或上升!

  死后得孝子贤孙的超荐,固会使亡者得益,但七分中只得一分,其余的六分还是生者自得的,所以佛法虽不忘于亡者的救拔,但更重要的还是希望我们自己来修。《利益存亡品》说:“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是以在世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应自己不断地修诸福业,不要等死后由眷属来超荐。如以为我的子孙很孝顺,在我死后,他们会来超度我的,我亦可以得解脱的,何必要我现在辛辛苦苦地修,现在得享受时且享受,死后自有儿孙来处理。假定这样想的话,那是极大的错误,对自己是绝对不利的。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重要性

  释迦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时,知道自己快要涅盘了,便将佛陀入灭后、弥勒菩萨尚未下生成佛前,这一漫长无佛时期的度生重任,托付给了地藏菩萨。这一细节已经在《地藏经·嘱累人天品》中有详细说明。世间有佛法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在这一段黑暗的时代里,地藏菩萨肩负起了救度所有六道众生的重任,他是代理佛,在所有的大菩萨里面,地藏菩萨的身份不一样,这也正是地藏菩萨现出家相的原因之一。

  地藏菩萨与阎浮众生有大因缘

  阎浮众生与这位大士有很大很深的因缘,只要有众生听到此菩萨的名号,见到此菩萨的形象,乃至听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三个字或者五个字,或者一偈一句的,他们现在就能得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当得容貌端正,生尊贵家。(详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这位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是要说这些众生见闻到地藏菩萨,因而得到利益的一些事例,就是百千劫中说也说不完的。”(详见《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末法众生都可与地藏菩萨结缘,并受持地藏法门。

  佛陀世尊赞叹菩萨有大因缘的,只赞叹两位,一位是地藏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于过去无始劫前就已修持证得了十地菩萨的果位,由于往昔所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愿的缘故,直到现在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一切六道受苦众生。

  地藏经是佛门孝经

  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就是孝子,因地中做过婆罗门女、做过光目女,皆因为救度他母亲,始发菩提大愿;与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报母亲的恩,那个志愿相同,等于同声合响。所以说地藏经,实是佛门之孝经,所以才有此经开篇“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的殊胜之处;更有“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的赞叹之语。释迦牟尼佛讲经,十方诸佛通通来,一个都没少;华严、法华没有这个现象,华严、法华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已。显密经典也没有看到过,唯独此经看到诸佛来集。佛讲其他的经典,讲华严、法华,诸佛都不来;讲弥陀经、无量寿经,只得十方诸佛赞叹而已,没有来出席。所以,此法门显得更殊胜。此经是我们这一生修行证果的起点,地藏经是根基。不但十方诸佛菩萨来出席,十方世界一切天龙鬼神大众也都到齐,显示出孝道是尽虚空遍法界,目的是教我们认识孝道之伟大,孝道之不可思议。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离开孝道,没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学成就,定要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由此,我们才知道孝道的重要。此法门是一切诸佛所修、一切诸佛所成就的。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第一孝经。

  地藏法门正应合现在人的根机

  释迦世尊讲地藏本愿经时,一共放了三次光!第一次含笑放光是表示他已经找到了继承人,心生欢喜。第二次是举身放光,表示把救渡众生的责任全部交给地藏菩萨。第三次是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这头顶肉髻顶相,是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一种相,也叫无见顶相!无论你神通有多大,腾空飞起来,想看佛头顶上红红的肉髻,你永远都看不见,所以叫“无见顶相”。从这无见顶门放光,表示这地藏经的法门最高最上,这并非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只有这地藏经的法门最高最好!而是说在这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离开地藏经,简直没法得以救度。为什么呢?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想开悟都难!更何谈证果!这地藏经一再说: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连人天的福报都修不来,更何谈证佛果涅盘呢?所以:“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为救末法众生,只有这地藏经才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一定要升起殷重之心,至心皈依地藏菩萨,所以佛才从顶门上放光!普照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使令皈依地藏王菩萨,皈依地藏经,并依经中所列事相去修行。

  在末法时代,地藏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摄受力最大,因缘最深。众生都怕堕入地狱,惧怕三涂的苦难。当我们闻到地藏菩萨名字,念地藏菩萨圣号,闻到《地藏三经》当中的任何一部经的经名,就可以免除地狱的痛苦,使众生不再流转三涂。地藏经里讲因果报应,因地怎么做,就获得什么果报,是圆顿的法门,是以事相来阐扬果报;“超圣因事”,‘圣’即指佛,说成佛就成佛,是顿超法门,菩萨们依之修行即可顿超成佛。“证十地事”是渐次的法门,从初地证到十地,一步步的前进!你学地藏经,地藏菩萨有这不可思议的功德,令你毕竟不退于无上正等正觉,从最浅的菩萨十信位,圆满了登住位,一步步到初地到十地位菩萨,终至成就佛道。普令众生先成佛道,然后方成正觉,就是毕竟不退菩提之事。

  莲池大师在一经典跋文里说:“噫!布帛菽粟,平时不如明珠,凶年则为至宝。救末法之凶年,是经岂可少耶?”一定要地藏经才可以拯救末世之凶年!地藏经上多说因果报应,这正是迎合现在时机的一个妙法,假使你有志愿想要救世救人,怎可把地藏经忽略了呢?

  诸祖皆共崇信地藏经

  历代的祖师皆崇信地藏经。前面说过莲池大师他崇信地藏经,还有明朝的蕅益大师,他说:“智旭深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幸赖善根未损,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乃转邪见而生正信。”“智旭”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名。深深遗憾我前生前世有这个恶的习气。这蕅益大师十几岁就会作文章。他学的是儒教。年青时极力诽谤三宝,所幸善根尚未丧失,能够听闻到地藏菩萨本愿经,才知道出世间之大孝,才得以转那邪知邪见,而于佛法生起正信之心。(后来蕅益大师出家而成为一代的大祖师)。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以及民国的弘一大师也都是一代大祖师,也尊崇诚信地藏经不遗余力,我们后来的学人应该跟祖师学,应该相信地藏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