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槐花儿时回忆短句 正文

槐花儿时回忆短句

时间:2025-05-06 15:52:11

儿时的槐花散文随笔

  春末夏初也是槐花开放的季节。当温热的暖风扑面而来,记忆深处槐花甜而清香的味儿也会慢慢浮现……

  我小时候有一片乐土,就是我姥姥家的院子。院子分前院和后院。后院属自家独有,前院为小家属院所有人家共有。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这是家家户户都惦记着的。

  每到春夏相交之际,老槐树就开始酝酿着开花,刚开始是浅绿色的花苞,没过几天就长得饱满而雪白,走近就能闻到甜丝丝、暖烘烘的香气。

  槐花一开,宣告夏天即将到来,我们的小院也终于喧闹起来了。选一个阳光灿烂的好天气,午睡起来,架梯子,拿铁钩,备竹筐,吵吵闹闹的,大人孩子都在笑。一会儿功夫,竹筐就盛满了槐花。

  过一会儿,姥姥来喊了,这是该吃晚饭了。一到这个季节,家家都把小矮桌和小竹椅搬出来,在院子里、在家门口夕阳的余晖里吃晚饭。当然,这天的晚饭肯定吃槐花。我们家经常蒸来吃,一大盆蒸熟的槐花。因为裹了一层面,所以吃在嘴里外层口感是绵软的,内里的槐花倒有些筋道。比起生的时候那种清丝丝的甜味,蒸熟的槐花香气经过了高温蒸汽的驯服,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旁边小宝家里用槐花蒸鸡蛋——小宝只两岁,大人们认为她应该并且爱吃点软烂而味淡的.东西,蒸鸡蛋最软烂而味淡。但这不是小宝的爱好,她爱吃点爽脆的有滋有味的东西,所以她经常去各家的小桌子上视察,看到一碗脆炒藕丁,要吃,看到一盘凉拌黄瓜,要吃,甚至菜汤都喝光,一院子的人都被她逗笑了。

  槐花大概能开半个多月,我们的小院从槐花开时便能热闹上一整个夏季,直到秋风再起、槐树落叶才会重回寂静。

  简单、短暂、丰盛、美好,这是老槐树用一树槐花送给夏天的礼物,也是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

槐花飘香散文随笔

  依旧是小区谙熟小径,忽觉得一缕芳香悠然而至,沁人心脾。泡桐花已经枯萎,玉兰树绿意葱茏,难道……

  随馥郁的幽香寻向身旁一颗老槐树。一串串白花有如一条条银蛇在枝与叶的衬托下盛开。

  邻居家女儿琴,从小发育迟滞,理解问题慢。可迟上两年学的她,刻苦勤奋,以顽强毅力考取了中专幼师,让大家刮目相看。这更激发了琴努力向上的决心,她硬是以比别人超常的付出考取了师范专科,又考取了本科。让我们一次次大发感慨。

  大学里,自信阳光,友好热情,乐于助人的琴,谁有困难她都愿意帮忙,谁有心事也愿意和她谈。渐渐地,琴成为同学们离不开的“甜心宝贝”。琴十分努力,可必修的舞蹈课对于一个先天身体协调缺陷的她来说无比艰难。一次次考试,一次次失败,可她硬是凭借脚上血泡,肿痛的双腿感动了老师。

  毕业后,琴放弃在家乡县城就业的机会,参加了边贫山区特岗教师的招考,在一千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成为三名幸运儿之一,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还用自己摸索出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在轻松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自己也收获了爱情的芬芳。

  一树盛开的槐花,延续了春天,浸染了大地。也让我懂得,在竞相斗艳的开放里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执着而永不气馁,在坚韧中获得人生的自在!

儿时的夏夜散文随笔

  忽地想起了儿时的夏夜,顿感彼时的光景又悠然回荡在心间了。

  五月中,我的故乡已经进入夏天了。在初夏的日子里,依然能感受到空气中的丝丝凉意。于是,儿时,每每晚饭后,天气良好时,我家门前的那块空地就成了乡亲们必然报到的地方了。

  凉席铺开,话题亮开,一个爽朗的夜就这么来了。大人们换上松散休闲的衣衫,趿拉着凉拖鞋,悠闲地摇着蒲扇,海阔天空地聊着,毫无顾忌地笑着,似乎把生活中的忧虑全都抛掉了。孩童们则喜欢躺在凉席上,望着星空,不停地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凉风阵阵拂来,偶尔响起的野鸟叫声、不甘寂寞的萤火虫、扣人心弦的故事、淳朴的笑声,都让儿时的夏夜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情致。

  那时电视还不普及,再说黑白电视看起来也不是很舒服,干脆就来个夜逛旷野吧。约上几个狗友,打着手电筒,沿山路到山里逛逛,有时能碰上夜游的果子狸,有时也会遇到野兔,不过它们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夜逛旷野也会有麻烦事,如果碰上突如其来的阵雨,那就只能被淋成落汤鸡了。要是不小心触碰了马蜂窝,那也是极大的考验。

  就这样,儿时的夏夜总是匆匆而过。繁忙紧张的'农活让儿时的夏夜少了往日的惬意,学业上的负担和父母的督促也让我夏夜出游的次数少了很多,直至没有。人就是这样,还没有真正懂得童年的乐趣,就匆匆迈到少年时,只能努力向稍大的孩子靠拢和学习了。

  转眼间,儿时的夏夜早已成为发黄的回忆了。那个曾经做过很多夏夜趣事的孩童也成功走出了大山,实现了父辈从未实现过的梦想。他秉承农家人的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入伍到边防部队服役。戍边的岁月,也在丝丝缕缕的乡思中过了八个年头,如今又逢夏日,竟自觉不自觉地又想起儿时的夏夜。无奈,谁让他是个农民的儿子呢。

  想起了儿时的夏夜,有种甜蜜的感觉,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想起了儿时的夏夜,想起了故去的父亲和母亲,突然有想落泪的感觉,有想号啕的大哭的冲动,为父母,为那些自己亲历过苦涩乃至是苦难的日子。想起了儿时的夏夜,儿时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让人应接不暇。端详着边关的星空,遥望故乡,乡愁伴着儿时的夏夜泛滥开来了。

儿时的野味散文随笔

  大凡从农村长大的人,都不会忘记儿时所吃过的“野味”,那些野味都是不受保护的,吃起来很有兴味,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记。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总是忘不了老家田野里那些“野味”,我熟悉它们的习性,品尝过它们的甘甜,它们滋补过我的身体,彼此间都很默契,也隐隐衍生出某种情愫。时间长了不见、不食老家的“野味”,心中时常会生发出儿时吃“野味”的滋味,我便自然而然地就想把这种感觉写出来。

  我所说的儿时的野味,都是我和小伙伴们上山割草、上坡剜野菜时见到、吃到的,且大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大集体的年代,田野里暗自生长的零零散散的野树野果没有管的,即使过去栽下的七零八落的几棵桑葚树也没有过问的,这就使在儿时的生活丰富起来,有机会见识、品尝到这些野果。那时常常见到毛栗子、棠梨、桑葚、山药、山枣、刺蓬果……常常见了山枣吃山枣,见了野果摘野果,路遇桑葚摘桑葚,遇到毛栗打毛栗,增添了儿时生活的乐趣。

  有几棵桑树,那是儿时的记忆,给我儿时吃野果留下的印象最清晰。在老家村子一个叫“磨山子”的地方,有一座偌大的水库,在水库的旁边、西坡上零星地点缀着几棵桑葚树,这是几棵没人管理了的野桑葚树。桑葚熟了的时候,红红的.、黑黑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因就在路旁,反正没有人管,大人、孩子都有顺手摘着吃的。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割草、剜菜归来路过这里的时候,有时绕着树下挑着摘一棵熟透了的桑葚甜甜口就走了,有时还爬到树上去摘着吃,因桑葚有的红、有的黑,吃的嘴唇又红又黑,从树上下来见了对方的模样,都相互取笑着:“你看你吃的嘴,像什么?”“你也别说我,你看看你吃的嘴,像个妖怪。”“哈哈哈……”嘻嘻哈哈着就往家赶了,唇齿间还留着桑葚的余香,这当属我儿时常吃的野味了。

  儿时上山割草的时候,有时也会碰到毛栗子树,这些毛栗子树,不知是村子里栽下的,还是自生自长的,长得都很高大粗壮,可树上的毛栗子却不多,所见的毛栗树都是这样,不知是结的少,还是让别人摘剩了的,村子里也懒得去管。既然这样,放着零零星星的栗子也是浪费。于是,我和小伙伴也会用木棍或石块敲打着树上漏下的毛栗,敲打下来发现,有的毛栗已招了虫子,有的就很小,怪不得别人没有管的呢。只有挑拣着好的,毛栗身上长的刺还扎手,很难对付。这样,只好把毛栗小心翼翼地放到小石板上,用手轻轻扶着或一手用小棍按住,一手用石块砸开毛栗的表皮和内壳,掉出里面的白仁,吃起来确实香甜,下得工夫可见一斑,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吃毛栗子的情景,山野里滋生的毛栗子味道分外香。

  摘棠梨也是一种野味,因棠梨树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棠梨树长得跟梨树差不多,又高又大,它的枝、叶也酷似梨树,只是比梨树的枝叶小一点。而它的果实不知比梨要小多少倍,结的的确不少,可一个个只有豌豆粒那么大,一簇簇的,灰黄色的。记得儿时见了棠梨树,我就曾发过感慨:“你说你长得跟梨树几乎一样大,又长得跟梨树那么像,而你怎么就结不出像梨那么大的果实呢?”棠梨树无语。后来就听说棠梨树可嫁接梨树,这就是人们利用它酷似梨树的习性,结果又小,便改良它的品种。这时的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对它产生了兴趣,儿时觉得奇了,怪了。这棠梨树能嫁接梨树,为什么别的树不能嫁接?没有答案。从此,见了棠梨树我感到更亲切了,到了棠梨熟了的时候,我总会挑着熟了软的放到嘴里,边吃边品,感到也很好吃,也很甜,只是太小,不过瘾似的,这也算是一种野味吧?

  玉米秸是在田野里生长的,吃玉米秸也勉强算是最常见的一种野味了吧?我想,从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大都吃过。儿时每当秋收过后,玉米掰了,有的玉米秸一如一队队威严的士兵守卫着田野,有的玉米秸就像履行完了使命躺下休息了。这样的没有果实的玉米秸大都没人管了。这个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上坡干活路经玉米地的时候,总会绕着玉米地里寻找那些甜玉米桔,也就是寻找那些叫“孤寡”的(就是不结玉米或结很小玉米的,因而得名)。这种玉米秸看起来长得很细,可吸收的糖分很足,整棵玉米秸呈紫色,吃起来很甜,就是水分不太足。还有一种玉米秸的根部呈半绿半紫色,这种玉米秸长得高大粗壮,吃起来也挺甜,且水分充足。

  各自寻找到了喜欢吃的玉米秸,就用镰刀、小镢或铲子砍头去尾,留下粗壮的下半截。带着到地堰避风处或地头上,像吃甘蔗一样,慢慢咀嚼着,细细品味着,感到过瘾,有滋有味,痛快酣畅。一会儿工夫,地堰下、地头上、小路旁就会留下一堆堆玉米桔渣。

  记得儿时还常到坡地里去刨茅根草,晒干了当烧草。茅根草绿绿的叶、白白的根,生命力很旺盛,极易生长,连着一片一片,且无论怎么刨、怎么烧,几乎不断根。尤其是在一个叫“割长沟”的沟坡上,沙土地里,一刨一大堆,许多小伙伴都爱到那里刨茅根草。我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茅根草的根好吃的,反正刨茅根草的时候,就爱挑上一小把粗壮的,放到沟水里冲洗干净,一节一节地咀嚼着,感觉很甜、很甜,其实,这也是原汁原味的野味。

  儿时的野味还有很多、很多,我还吃过刺蓬果,挖过山药,摘过灯笼果,见过野草莓……儿时的野味滋补了我的身体,丰富了我的生活,增添了我的欢乐,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已几十年没吃过儿时那种野味了。儿时的野味说不清、道不明,一直缭绕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