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二人转短句郭巨埋儿 正文

二人转短句郭巨埋儿

时间:2025-05-05 11:25:54

郭巨埋儿文言文翻译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郭巨埋儿文言文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郭巨,宇文举,汉时河南林县人也。性至孝。父亡后,奉母能菽水承欢。妻子姑亦极尽妇道,夫妇二人堪称佳儿佳妇。母亦顾而乐之,每语人曰:“吾家天伦乐趣,虽南面王恐不逮也。”

  后值岁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米珍如珠。粮商乘机居奇,粮价有增无减,人民苦之。巨于老母饮食,依然甘旨无缺,己与妻不过是藜藿杂糠秕,聊以充饥而已。其时巨子年甫三岁,每遇饮食,必分以食之。乃谓妻曰:“年荒粟贵。母老矣,竭力奉养,尚惧不当。今儿分母食,致母不得饱暖。不如埋儿,以便养母。

  母死不可再生,儿死尚可再育。舍此别无善法。”妻亦以为然。乃抱子外出,巨手持锨掘地,忽于土内发现黄金一釜,上有文曰:“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人不得夺。”巨惊骇欲绝,乃向空谢罪,同妻仍抱儿回。夫埋儿养母,未为可训,然只知有母,不知有儿,一念之诫,感动天地。

  鉴其苦衷,论者略迹原心,亦不能以愚孝责之。

  【译文】:

  郭巨,字文举,东汉时期河南林县人。生性十分孝顺。父亲去世后,侍奉母亲十分周到。其妻对婆婆也是尽了儿媳职责,夫妇二人堪称是好儿好媳。母亲看到他们这样,也是十分高兴,经常对人说:“我家的天伦之乐,即使是帝王之家恐怕也做不到。”后来遇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野地里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米像珍珠一样宝贵。

  粮商借机囤积居奇,粮价节节攀升,人民苦不堪言。虽然如此,郭巨供奉老母亲的饮食,依旧像往日一样丰富,自己和妻子仅仅是靠野菜掺杂谷物的糠秕,姑且用这些来充饥。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刚满三岁,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一定要分一些给他。郭巨对妻子说:“遇到灾年,粮价这么贵。母亲老了,我们竭尽全力奉养,还怕母亲吃不好。如今,儿子又分食母亲的饮食,让母亲食不饱腹。不如把儿子活埋了,以便奉养母亲。

  母亲死了,不能再生还;儿子死了,还可以再生育。除了这个,别的没有什么办法。”妻子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郭巨就抱着儿子出门,手持铁锨挖地,准备把儿子活埋掉。忽然从土中挖出一锅黄金,其上刻有文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人不得夺。”郭巨十分惊奇,对苍天叩谢,然后与妻子抱着儿子回到家中。为了奉养母亲而活埋儿子,这样的做法不能效法。但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子,这样一个诚实的念头却感动了上苍。

  考虑到郭臣的苦衷,论者应该忽略郭巨的做法而原谅他的'良苦用心,不能用“愚孝”来责备他。

  相关阅读

  东晋学者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文章不长,但信息量很丰富。

  曰:“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这故事很有意思。

  第一,中国人的道德是以别人不道德为牺牲的。比如孔融让梨,我儿子小时候看了就很不满意,曾专门写文章批驳过,大致意思是说:你家大贵族,就不缺那个梨,你自己不喜欢吃也就罢了,非得让让哥、让让弟的,结果全天下都知道你哥、你弟吃了你的大梨了,让人家哥俩永远蹲在历史的角落里灰头土脸的,你好意思啊你。这里的郭巨也是这样的。钱都给了两个弟弟不说,还让两个弟弟都落个不养娘的恶名声。你自顾自出大名,让那俩既贪财又不孝顺的兄弟蹲在历史的角落里灰头土脸,情何以堪呵。

  第二,中国人自己讲道德,更是以缺德甚至违法的方式来的。比如赵氏孤儿,在《史记》里是“谋娶他人婴儿”,在元杂剧里变成了程婴的亲生儿子。不管谁的孩子吧,尔们大人为了自己所谓的道义,就可以随便处置别人的生命?同样,郭巨也是这样的德性,你说那孩子虽然叫你爹,但人家毕竟是一条独立的人命。儿子跟你娘抢食,难道你就不吃饭?你所能做的,顶多是自毙,哪有权利剥夺儿子的生命呢?直让人感叹,难不成所谓的家国同构就体现在,家长也是皇帝,儿子就是他的臣子,高兴了赏他些吃的,不高兴了赏他***?

  郭巨埋儿的故事后来进了郭守敬的二十四孝,变成这样的了:“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个版本也有意思。

  第一,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云云,用现在的术语来讲,母亲是绝版,而儿子可以有很多备份,这就是中国人粗养孩子的传统思维吧,养孩子比种地还粗犷,多撒种,哪个长成算哪个;或者说跟抽彩票似的,多抽,穷抽,其中有一个孩子能出人头地就算抽中了。

  第二,可怜的中国人,从古至今,没有给自己争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所以只能以邪制邪,以毒攻毒,拿孝道来捍卫私有产权了。

  不管哪个版本,它都是很吓人的。

《郭巨埋儿》读后感范文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字文举,家裡很穷,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裡穷得不能很好地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心中很难受。于是,郭巨总是等儿子走出去的时候再供养母亲食物。

  有一天,儿子跌在水裡淹死了,郭巨的妻子伤心欲绝,痛哭不已,郭巨忍痛劝慰妻子:“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却不能再得。我们把儿子埋了吧。”妻子不敢违背,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时,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裡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可能很多人初读《郭巨埋儿》这个故事时会很不理解郭巨的做法,但是细读之后,这个故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反思、学习效法的地方。郭巨的孝行并不是愚孝。因为孝养父母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父母养育我们的恩德,我们哪能报答得了呢?郭巨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儘量让自己的儿子不去分母亲的食物,这是多麽虔诚的一颗孝心啊。儿子死去,郭巨哪有不悲伤的`道理,只是他懂得人死不能複生,想到母亲年事已高,若是因孙儿的死悲伤过度,身体会承受不了,所以叫妻子不要惊动母亲,埋了儿子。这是一个钢铁男儿、一位大丈夫在难事中为孤苦的老母亲、为柔弱的妻子撑起的一片天。他的精神令人敬仰。遇到难事,他若是优柔寡断、悲伤哭泣,让母亲伤心欲绝,这个家真的是有摇摇欲坠之感了。所以,当我们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后,就会肃然起敬,也就理解了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的原因了。

  读到故事中的一些词句,不禁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故事中说:“家贫。子尚幼。母减食与之。”这是一位奶奶对孙儿的疼爱,这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这也是伟大的母爱。由此,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和婆婆之间的一些往事。我生我女儿时是剖腹产,住了十几天的院,一直都是婆婆在医院照顾我和孩子。出院后,我在家坐月子,每天都是婆婆把饭菜送到我房间裡给我吃,吃完也是婆婆收碗筷。当时我一点都没觉得什么,老人家这样照顾我,我没有丝毫惭愧心,更谈不上感恩了。上班后,婆婆跟著我一块儿到学校继续照顾孩子。婆婆知道我工资不高,省吃俭用,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孩子大些后,婆婆就把孩子带回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和公公做些小生意。我每週回家,看到婆婆仍然那样节俭,特别是早晨只给孩子买五角钱的热乾麵吃,孩子吃剩的她就自己吃,如此“糊弄”一顿早餐,我就很不满意,觉得婆婆太小气,对孩子太“苛刻”了,照顾得太不尽心了。当时内心虽有不满,但我没有表露出来,忍过去了。现在想想,忍是对的,但错在哪儿?错在自己自私!那时孩子的爸爸不在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买房子还欠著债,婆婆一心为我们著想,自己省吃俭用,她受的苦我有想过吗?我为什么不多给些钱婆婆?婆婆没有经济来源,靠公公做些小生意维持家计,我为什麽就不能把婆婆当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为什麽就那麽吝啬自己的工资?……故事中说:“乘子出。进食。”郭巨等孩子出去后再奉养母亲食物,这样做是为了儘量让母亲吃好。可现在的我们,没有孝道观念,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父母老人。

  记得以前在家时,只要有好吃的,公公婆婆都会把食物给他们疼爱的孙儿,自己却捨不得吃。天下哪一个父母不是这样的心?疼的都是下一代。可作为晚辈的我们,不能把这当做理所当然,应该学会首先想到父母长辈,因为,和孩子比起来,父母在世的时日毕竟不多啊,孩子却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走。公公去世时,我痛哭了一场,因为想到他老人家总是捨不得吃,把好的给孩子吃。爷爷对孙女的那份慈爱真的是没法形容,所以我很感恩公公,为公公的去世感到伤心。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麽哭得那麽伤心,因为一般情况下,公公去世,媳妇能哭得很伤心的是很少见的。不过,对他老人家我还是有愧疚之情,因为,他老人家生病住院,都是婆婆照顾,我觉得自己是媳妇,照顾不方便。现在想来,其实是自己自私,懒惰,虚伪。公公对我比对他女儿还好,我为什麽就不能把他老人家当自己的父亲看待呢?明明是自己没孝心啊……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幕,心裡无比愧疚,真的是“人不学,不知义”!不学孝道,做人很失败!我以前一直还以为自己从没跟公公婆婆红过脸就是个好媳妇,可今天,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后悔无比……如今,公公婆婆都不在世了,连向他们忏悔认错的机会都没有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又是人生的遗憾是什么呢?

  感恩《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唤醒了我的一分良知,让我有勇气有机会忏悔出自己作为一个儿媳妇没有尽孝道的过失,让我又懂得了很多很多。

《郭巨埋儿》优秀读后感范文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字文举,家里很穷,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很好地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心中很难受。於是,郭巨总是等儿子走出去的时候再供养母亲食物。有一天,儿子跌在水里淹死了,郭巨的妻子伤心欲绝,痛哭不已,郭巨忍痛劝慰妻子:“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却不能再得。我们把儿子埋了吧。”妻子不敢违背,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时,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可能很多人初读《郭巨埋儿》这个故事时会很不理解郭巨的做法,但是细读之後,这个故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反思、学习效法的地方。

  郭巨的孝行并不是愚孝。因为孝养父母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父母养育我们的恩德,我们哪能报答得了呢?郭巨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尽量让自己的儿子不去分母亲的食物,这是多麼虔诚的一颗孝心啊。儿子死去,郭巨哪有不悲伤的道理,只是他懂得人死不能复生,想到母亲年事已高,若是因孙儿的死悲伤过度,身体会承受不了,所以叫妻子不要惊动母亲,埋了儿子。这是一个钢铁男儿、一位大丈夫在难事中为孤苦的老母亲、为柔弱的妻子撑起的一片天。他的精神令人敬仰。遇到难事,他若是优柔寡断、悲伤哭泣,让母亲伤心欲绝,这个家真的是有摇摇欲坠之感了。所以,当我们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後,就会肃然起敬,也就理解了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的原因了。

  读到故事中的一些词句,不禁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故事中说:“家贫。子尚幼。母减食与之。”这是一位奶奶对孙儿的疼爱,这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这也是伟大的母爱。

  由此,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和婆婆之间的一些往事。我生我女儿时是剖腹产,住了十几天的院,一直都是婆婆在医院照顾我和孩子。出院後,我在家坐月子,每天都是婆婆把饭菜送到我房间里给我吃,吃完也是婆婆收碗筷。当时我一点都没觉得什麽,老人家这样照顾我,我没有丝毫惭愧心,更谈不上感恩了。

  上班後,婆婆跟著我一块儿到学校继续照顾孩子。婆婆知道我工资不高,省吃俭用,把孩子照顾得很好。孩子大些後,婆婆就把孩子带回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和公公做些小生意。我每周回家,看到婆婆仍然那样节俭,特别是早晨只给孩子买五角钱的热乾面吃,孩子吃剩的她就自己吃,如此“糊弄”一顿早餐,我就很不满意,觉得婆婆太小气,对孩子太“苛刻”了,照顾得太不尽心了。当时内心虽有不满,但我没有表露出来,忍过去了。

  现在想想,忍是对的,但错在哪儿?错在自己自私!那时孩子的爸爸不在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买房子还欠著债,婆婆一心为我们著想,自己省吃俭用,她受的苦我有想过吗?我为什麽不多给些钱婆婆?婆婆没有经济来源,靠公公做些小生意维持家计,我为什麼就不能把婆婆当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为什麼就那麼吝啬自己的.工资?。

  故事中说:“乘子出。进食。”郭巨等孩子出去後再奉养母亲食物,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让母亲吃好。可现在的我们,没有孝道观念,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父母老人。记得以前在家时,只要有好吃的,公公婆婆都会把食物给他们疼爱的孙儿,自己却舍不得吃。天下哪一个父母不是这样的心?疼的都是下一代。可作为晚辈的我们,不能把这当做理所当然,应该学会首先想到父母长辈,因为,和孩子比起来,父母在世的时日毕竟不多啊,孩子却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走。

  公公去世时,我痛哭了一场,因为想到他老人家总是舍不得吃,把好的给孩子吃。爷爷对孙女的那份慈爱真的是没法形容,所以我很感恩公公,为公公的去世感到伤心。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麼哭得那麼伤心,因为一般情况下,公公去世,媳妇能哭得很伤心的是很少见的。不过,对他老人家我还是有愧疚之情,因为,他老人家生病住院,都是婆婆照顾,我觉得自己是媳妇,照顾不方便。现在想来,其实是自己自私,懒惰,虚伪。公公对我比对他女儿还好,我为什麼就不能把他老人家当自己的父亲看待呢?明明是自己没孝心啊。

  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幕,心里无比愧疚,真的是“人不学,不知义”!不学孝道,做人很失败!我以前一直还以为自己从没跟公公婆婆红过脸就是个好媳妇,可今天,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後悔无比。

  如今,公公婆婆都不在世了,连向他们忏悔认错的机会都没有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又是人生的遗憾是什麽呢?

  感恩《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唤醒了我的一分良知,让我有勇气有机会忏悔出自己作为一个儿媳妇没有尽孝道的过失,让我又懂得了很多很多。

巨马水文言文翻译

  流经涿州的巨马水(现在的拒马河),这条河流已经是涿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下面是关于巨马水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原文】

  巨马水①又东,郦亭沟水②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③东,东南流,历紫渊④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⑤,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⑥,西带巨川,东翼⑦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⑧,匪直田渔之赡可怀⑨,信为游神⑩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注释】

  ①巨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

  ②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

  ③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逎(qiú)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

  ④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

  ⑤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⑥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爰:助词,无义。阴:山北水南为阴。

  ⑦翼:分列左右。

  ⑧缠络:缠绕,环绕。墟圃(xūpǔ):田园。

  ⑨匪(fěi)直:不只是,不仅仅。赡(shàn):丰富,充足。怀:怀念。

  ⑩信:的确,实在。游神:游玩嬉娱。

  【译文】

  巨马水又东流,有郦亭沟水注入。郦亭沟水上口在逎县东边,承接督亢沟水,向东南流,经紫渊东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东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评析】

  圣水是今拒马河的支流,但当今是什么河,已经无法考实。有的认为是白沟河,却也并无确证。因为历史上这个地区河流交错,海河水系的支流很多,而且常有变迁,北魏距今一千多年,所以很难落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南北朝图上绘有圣水,但也只能作为参考。巨马水今称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以西的山西省境内,上游分南、北二支,由于此河流经郦道元家乡,所以注文写得特别细致。涿州市为了纪念郦道元,于1995年在此河流域的郦道元村修建了一座郦道元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