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步合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3分)
A.骸(hái)骨潜(qián)行狩(shǒu)猎匀称(chan)
B.轻(qīng)盈倏(shū)忽篡(cuàn)夺沧(cāng)茫
C.葱(cōng)笼喑(yīn)哑喧嚣(xiāo)静谧(mì)
D.窸窣(sū)嗉(sù)囊棹(zhào)船溯(sù)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看到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赶快去复习。”妈妈说:“否则考试又要不及格了!”B.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C.书中除神话传说外,还有诗歌、传记、科学小品,人生语录等??D.我是去呢?还是呆在家里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江宁区加大了整治力度。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是赞颂的意思。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化石,显得亲切自然。B.《绿色蝈蝈》选自《昆虫记》,作者是英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的鸣叫、外表特征、食性、生活习性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C.人类首次登月时间是1967年7月。那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代表人
类拜访了月球。D.《繁星》、《春水》是我国女作家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作品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2),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绿树村边合,。(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5)莫言下岭便无难,。(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班级开展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完成7-9题。
7.全班为本次活动搜集了不少资料,第一小组搜集到了一幅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标志,请你用简洁的文字说明这幅月球探测工程标志的内容。(2分)....
8.“嫦娥三号”登月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第二小组搜集到了一则相关新闻,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2分)
中新社“远望6号”远洋航天测量船12月15日电经过12天的奔月、绕月旅程,“怀抱”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的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北京时间14日晚在38万公里外的月亮上成功降落,并传回月球表面清晰图片。
中国古老美丽神话中,几千年前奔月的嫦娥与玉兔相伴居住的广寒宫里,终于第一次迎来了“娘家人”。
这是人类探测器时隔近40年后再次登陆月球,也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实现软着陆,地外天体上第一次印刻了“中国足迹”。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探测器软着陆月球的国家。
二(35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0-15题。(2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
(3)尔辈不能究物理()(4)遂反溯流逆上矣()...
11.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3分)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一老河兵闻之C.其反激之力D.求之地中....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坎穴中)。(4分)
1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15.为下面这篇题为《揠苗助长》的文章断句,断六处(3分)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