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优质教学设计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赏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结尾艺术。
A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B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C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
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三、课堂小结:
《将进酒》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四、布置作业:
1.赏析短句的表达效果。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忘形到尔汝”。
2.如何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所包含的感情?
由狂放转而为愤激。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五、板书设计:
将进酒
时光易逝→自信狂放→志向高洁→古来圣贤→同销万古愁
(悲壮)→(喜悦)→(决绝)→(狂放)→(悲怆)
李白《将进酒》优质教学设计篇2: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3、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诵读诗歌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学习课时:一课时
赏析学案
1、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基调是壮。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2、.开篇的两个长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长句开篇,起势突兀,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
3、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既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4、.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中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
诗人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
其中“必”、“还”最具表现力,充分表达了李白的乐观自信,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
5、、李白在丹丘家做客,为何反客为主,举杯劝酒?(品味诗人洒脱狂放不羁性格在文中的体现。)
明确:李白与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密切随意。而诗人天性洒脱狂放不羁,加之上兴之所至。
6、.“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这四个短句的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酒席上的声音口吻,表现作者酒酣之际的狂放之情。
7、、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原文中找句子)与尔同销万古愁.
8、.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作者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官场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9、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又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李白钦佩曹植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
10、如何理解诗末“万古愁”?
明确: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才可当之。
11、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
12、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13、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
第一问答案:愤激。
第二问答案要点: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点。
14、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15、如何理解诗中的典故作用?以曹植自比
16、全诗多处使用夸张的手法,请找出并试做分析。
“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现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句有力的说明了诗人豪放的性格,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李白诗《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五、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六、思考: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分析)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
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了解李白的诗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作为本专题的收尾之篇,必须作扎扎实实的模块总结教学,深入的理解李白作品的豪放飘逸。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我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李白的复杂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全诗,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诵读中感悟李白的浪漫与豪迈。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设计:朗读、赏析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3分钟)
掀开中国的诗坛,一缕缕酒香扑面而来,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投影1)
有诗为证:
(投影2)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吟诵他的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1:《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标注到课题上)“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吟诵赏析(35分钟)
一读
大家以前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豪放)对,豪放的诗歌应该怎样读?
(投影3)
1、自由读。下面请大家结合提示自由放声朗读。(3分钟)
2、展示。大家刚才朗读得都比较投入,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要求:其他同学请侧耳倾听,然后请你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3分钟)
3、评价。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你能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并说明理由。(3分钟)
(估计学生的评价只会从声音等方面评价,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作引导:刚才这位同学从……等几个方面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了评价,说的不错,但仅仅如此就能把李白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吗?然后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二读
1、诵读指导
(1)引导:同学们知道,读诗就要声调抑扬顿挫,声音高低不同,语速缓急相间的,但这抑扬顿挫高低缓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感情)对,了解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也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脉搏,读好读准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来了。
(投影4)
(围绕诗人感情的变化,赏析诗歌中有关语句,在赏析的同时吟诵诗句,这一点需要老师调控好课堂节奏)
(投影5)
(2)、小组合作:寻找感情变化线索,每个阶段用一个字来表述。对困难的存疑。
(1分钟)
(3)、交流,点拨。(4分钟)
(这一个环节是这一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悲”“欢”这两种情感学生是很容易找到的,关键是“愤”“狂”这两处情感,学生一下子不会说的很到位,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设置一些问题:
①关于“愤”。比如:李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积极入世,他为什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复醒”时介绍背景)
而且除了“钟鼓馔玉”不足贵外,诗人好像对“古来圣贤”也颇有微词,倒是对所谓的“饮者”有所羡慕,这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然后水到渠成引出: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板书:“愤”)
②关于“狂”。(承上问)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如何呢?(学生读出有关语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呼儿将出换美酒),(教师接)就成了无比的狂放。(板书“狂”)
③而这所有的情感最后都浓缩成三个字-----“万古愁”。)
随机板书:
(4)总结: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诵读
(1)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感段落,进行诵读。并进行朗读技巧交流。
(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随机诵读指导,并投影:
?①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投影6:略
②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投影7:略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③“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投影8:略
④“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投影9:略
⑤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投影10:略。
3、下面大家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提示哪位来尝试把全文朗读一遍?(投影有标志的全诗)(最好是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来读)(3分钟)
三读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吟诵,老师不禁也想和大家PK一下。
四读现在大家想精彩演绎李白的《将进酒》吗?
(齐读或放录音,同学们可以跟读)
五读在大家刚才朗读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同学能背诵了,我们一起试着背一下好吗?
(估计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背出来)
(四)课堂总结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诗仙太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成就了他雄奇俊秀的浪漫主义诗境。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
投影11: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请收集李白的诗酒名句名篇,进一步体悟李白的诗酒人生,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八、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一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自然地引出课题。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以“读”代“讲”,使得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复杂情感的把握。
3、努力营造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地学习。
李白《将进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
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了解李白的诗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作为本专题的收尾之篇,必须作扎扎实实的模块总结教学,深入的理解李白作品的豪放飘逸。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我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李白的复杂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全诗,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诵读中感悟李白的浪漫与豪迈。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设计:
朗读、赏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3分钟)
掀开中国的诗坛,一缕缕酒香扑面而来,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投影1)
有诗为证:
(投影2)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吟诵他的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1:《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标注到课题上)“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吟诵赏析(35分钟)
一读
大家以前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豪放)对,豪放的诗歌应该怎样读?
(投影3)
1、自由读。下面请大家结合提示自由放声朗读。(3分钟)
2、展示。大家刚才朗读得都比较投入,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要求:其他同学请侧耳倾听,然后请你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3分钟)
3、评价。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你能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并说明理由。(3分钟)
(估计学生的评价只会从声音等方面评价,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作引导:刚才这位同学从……等几个方面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了评价,说的不错,但仅仅如此就能把李白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吗?然后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二读
1、诵读指导
(1)引导:同学们知道,读诗就要声调抑扬顿挫,声音高低不同,语速缓急相间的,但这抑扬顿挫高低缓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感情)对,了解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也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脉搏,读好读准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来了。
(投影4)
(围绕诗人感情的变化,赏析诗歌中有关语句,在赏析的同时吟诵诗句,这一点需要老师调控好课堂节奏)
(投影5)
(2)、小组合作:寻找感情变化线索,每个阶段用一个字来表述。对困难的存疑。
(1分钟)
(3)、交流,点拨。(4分钟)
(这一个环节是这一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悲”“欢”这两种情感学生是很容易找到的,关键是“愤”“狂”这两处情感,学生一下子不会说的很到位,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设置一些问题:
①关于“愤”。比如:李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积极入世,他为什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复醒”时介绍背景)
而且除了“钟鼓馔玉”不足贵外,诗人好像对“古来圣贤”也颇有微词,倒是对所谓的“饮者”有所羡慕,这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然后水到渠成引出: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板书:“愤”)
②关于“狂”。(承上问)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如何呢?(学生读出有关语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呼儿将出换美酒),(教师接)就成了无比的狂放。(板书“狂”)
③而这所有的情感最后都浓缩成三个字—————“万古愁”。)
随机板书:
(4)总结: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诵读
(1)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感段落,进行诵读。并进行朗读技巧交流。
(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随机诵读指导,并投影:
①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投影6:略
②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投影7:略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③“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投影8:略
④“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投影9:略
⑤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投影10:略。
3、下面大家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提示哪位来尝试把全文朗读一遍?(投影有标志的全诗)(最好是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来读)(3分钟)
三读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吟诵,老师不禁也想和大家PK一下。
四读
现在大家想精彩演绎李白的《将进酒》吗?
(齐读或放录音,同学们可以跟读)
五读
在大家刚才朗读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同学能背诵了,我们一起试着背一下好吗?
(估计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背出来)
(四)课堂总结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诗仙太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成就了他雄奇俊秀的浪漫主义诗境。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
投影11: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请收集李白的诗酒名句名篇,进一步体悟李白的诗酒人生,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八、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一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自然地引出课题。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以“读”代“讲”,使得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复杂情感的把握。
3、努力营造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