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朗诵之我见
引导语:《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这首小诗应该怎么读呢?
一、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
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花纤小玲珑、清香幽雅,有着天生的忧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经成为高洁、美丽、愁怨的象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都以丁香喻忧愁。有诗云:眉头紧锁,锁住万种笑颜;丁香作结,结出千般愁怨。我们要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丁香姑娘的忧愁。姑娘的愁怨虽不似天风海雨,却也挡不住,藏不了。相见恨晚的愤怒、彳亍彷徨的犹豫、擦肩而过的凄苦都如眼前的丁香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用心用情地去读,愁怨的不仅是丁香姑娘。可爱又可怜的姑娘,你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在“雨中痛苦,痛苦又忧伤”。
二、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雨巷是诗歌的背景,雨是雨巷的背景,雨巷是诗情,雨更是雨巷的灵魂。巷中有雨,雨中有伞,伞下有人,人有愁心。愁心难解,愁情难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蒙蒙细雨如缕缕愁思,置身其中,怎能不愁苦万分?丁香姑娘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心思,共同的愿望,只是“深深雨巷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试问姑娘愁几许?深深雨巷蒙蒙雨。情深如雨,雨如深情。我丁香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李清照说:“一曲相思一曲愁,一曲哀怨付东流。好梦如雨随风散,才下眉头上心头。”风过雨停泪无声,相思在那烟雨中。雨是相思的种子:相思泪如雨,相思洒红雨,相思苦梦雨何曾歇。雨是忧伤的旋律:巷子在雨中悠长,丁香在雨中芬芳,姑娘在雨中彷徨.....雨中的油纸伞令我神往。雨是哀婉的曲子: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一句话,我和姑娘无限的哀思,要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三、在太息般的眼光中去读
象征派代表波得莱尔说:“忧郁是美出色的伴侣。”代尔说:“忧郁是甜美的音乐。”弥尔顿说:“忧郁是圣明圣洁的女神。”雪莱说:“倾听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最美的歌。”姑娘的美丽,不仅在于她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更在于她丁香般的惆怅和太息般的眼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太息是心灵的真实。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把姑娘内心的迷茫哀怨、忧郁深邃体现到了极致。遗憾啊,我已经站在了你的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丁香姑娘是在忧郁中哀叹自己的过去,也是在忧郁中迷茫自己的未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寻寻觅觅,又只能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太息般的眼光中读出忧郁,在忧郁中读出丁香姑娘的魂灵吧。
四、在梦的迷茫中去读
《雨巷》中的我就是姑娘,姑娘就是我。我们一样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一样地默默地彳亍着,一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我们有着一样的相思,一样的期待。然而相思成梦,美梦却难成真。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梦是《雨巷》主要的背景意象,预示故事迷茫凄婉。《雨巷》中的爱情故事像梦一样的美丽,我渴望逢着的姑娘也像梦一样的可爱真实。可梦终究虚幻迷茫,我心爱的姑娘最终飘过身旁,走尽雨巷,留下我无尽的哀伤。爱情的迷茫,一如梦的迷茫。
五、在希望的明丽中去读
《雨巷》整首诗是哀怨凄凉、迷茫忧伤的,但仍然闪耀着希望的光亮。我是一个痛苦中彷徨、迷茫中希望的追求者。诗中第一节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所以“希望”“逢着”,一定要读出幸福,读出爱恋,读出未来的明丽。“丁香一样的姑娘”更要有深深的赞美,甜甜的陶醉。诗的最后一个小节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逢着”改为“飘过”,与第一节相比,虽有几丝伤痛和遗憾,但是希望还在,希望的明丽还在。希望是千年的期盼,希望是心灵的呼唤。明天的未来定会像今天的梦一样可爱,我心爱的姑娘还会再来。明丽的希望中才会有希望的明丽。
总之,《雨巷》要在丁香的忧愁中、雨的哀曲中、太息般的眼光中、梦的迷茫中、希望的明丽中去读,读忧愁、读哀思、读太息、读迷茫、读明丽,读爱情的甜蜜,读相思的痛苦。
戴望舒《雨巷》朗诵
《雨巷》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现在请欣赏《雨巷》的朗诵。
《雨巷》鉴赏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
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文学思想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朗诵之我见
引导语:《雨巷》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这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作者戴望舒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中的翘楚,而雨巷一诗是他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雨巷朗诵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第一部分是诗歌的第1节,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这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读的时候,“希望逢着”重读,开篇电梯,“悠长、悠长”“寂寥””愁怨“用延长音,营造那种凄清而优美的意境。】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解读:【第二部为诗歌的第2、3、4、5、6节,写了理想的美好、到来、离去、破灭的过程。朗读时,语气舒缓,节奏起伏不大,多用气声和虚声,营造那种朦胧而迷茫的意境。2节三个比喻读稍快、稍轻,最后两句稍慢,稍重。3节两个“像我一样”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读得读,“冷漠,凄清,又惆怅”一词一顿,读出迷茫的语气。4节两个“太息”,读时带着叹气的语调,“像梦一般地”,后面一个读的比前一个轻,“凄婉迷茫”气声拉长,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5节前3句由远而近,声音变大,变高后3句由近及远,声音变小,变低,从而营造出空间的转换。5节写了理想破灭后的心情,是全诗感情最消沉的一节。读时,应气息下沉,读出十分凄婉的语气。】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第三部分为诗歌的第6节,揭示。主题,作者虽然对理想感到迷茫,但还是充满朦胧的希望。“希望飘过”呼应第一节的“希望逢着”应稍重读。】
《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中的翘楚,而雨巷一诗是他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此类诗歌多用含蓄的暗示注重于情感的表现。
《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诗意朗读《雨巷》之我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巷》之我见
一、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
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丁香花纤小玲珑、清香幽雅,有着天生的忧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经成为高洁、美丽、愁怨的象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都以丁香喻忧愁。有诗云:眉头紧锁,锁住万种笑颜;丁香作结,结出千般愁怨。我们要在丁香的忧愁中去读丁香姑娘的忧愁。姑娘的愁怨虽不似天风海雨,却也挡不住,藏不了。相见恨晚的愤怒、彳亍彷徨的犹豫、擦肩而过的凄苦都如眼前的丁香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用心用情地去读,愁怨的不仅是丁香姑娘。可爱又可怜的姑娘,你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在“雨中痛苦,痛苦又忧伤”。
二、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雨巷是诗歌的背景,雨是雨巷的背景,雨巷是诗情,雨更是雨巷的灵魂。巷中有雨,雨中有伞,伞下有人,人有愁心。愁心难解,愁情难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蒙蒙细雨如缕缕愁思,置身其中,怎能不愁苦万分?丁香姑娘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心思,共同的愿望,只是“深深雨巷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试问姑娘愁几许?深深雨巷蒙蒙雨。情深如雨,雨如深情。我丁香的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李清照说:“一曲相思一曲愁,一曲哀怨付东流。好梦如雨随风散,才下眉头上心头。”风过雨停泪无声,相思在那烟雨中。雨是相思的种子:相思泪如雨,相思洒红雨,相思苦梦雨何曾歇。雨是忧伤的旋律:巷子在雨中悠长,丁香在雨中芬芳,姑娘在雨中彷徨.....雨中的油纸伞令我神往。雨是哀婉的曲子: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一句话,我和姑娘无限的哀思,要在雨的哀曲中去读。
三、在太息般的眼光中去读
象征派代表波得莱尔说:“忧郁是美出色的伴侣。”代尔说:“忧郁是甜美的音乐。”弥尔顿说:“忧郁是圣明圣洁的女神。”雪莱说:“倾听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最美的歌。”姑娘的美丽,不仅在于她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更在于她丁香般的惆怅和太息般的眼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太息是心灵的真实。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把姑娘内心的迷茫哀怨、忧郁深邃体现到了极致。遗憾啊,我已经站在了你的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丁香姑娘是在忧郁中哀叹自己的过去,也是在忧郁中迷茫自己的未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寻寻觅觅,又只能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太息般的眼光中读出忧郁,在忧郁中读出丁香姑娘的魂灵吧。
四、在梦的迷茫中去读
《雨巷》中的我就是姑娘,姑娘就是我。我们一样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一样地默默地彳亍着,一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我们有着一样的相思,一样的期待。然而相思成梦,美梦却难成真。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梦是《雨巷》主要的背景意象,预示故事迷茫凄婉。《雨巷》中的爱情故事像梦一样的美丽,我渴望逢着的姑娘也像梦一样的可爱真实。可梦终究虚幻迷茫,我心爱的姑娘最终飘过身旁,走尽雨巷,留下我无尽的哀伤。爱情的迷茫,一如梦的迷茫。
五、在希望的明丽中去读
《雨巷》整首诗是哀怨凄凉、迷茫忧伤的,但仍然闪耀着希望的光亮。我是一个痛苦中彷徨、迷茫中希望的追求者。诗中第一节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所以“希望”“逢着”,一定要读出幸福,读出爱恋,读出未来的明丽。“丁香一样的姑娘”更要有深深的赞美,甜甜的陶醉。诗的最后一个小节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逢着”改为“飘过”,与第一节相比,虽有几丝伤痛和遗憾,但是希望还在,希望的明丽还在。希望是千年的期盼,希望是心灵的呼唤。明天的未来定会像今天的梦一样可爱,我心爱的姑娘还会再来。明丽的希望中才会有希望的明丽。
总之,《雨巷》要在丁香的忧愁中、雨的哀曲中、太息般的眼光中、梦的迷茫中、希望的明丽中去读,读忧愁、读哀思、读太息、读迷茫、读明丽,读爱情的甜蜜,读相思的痛苦。
雨巷戴望舒朗诵技巧
戴望舒《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的朗诵技巧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第一部分是诗歌的第1节,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这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读的时候,“希望逢着”重读,开篇点题,“悠长、悠长”“寂寥””愁怨“用延长音,营造那种凄清而优美的意境。】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解读:【第二部为诗歌的第2、3、4、5、6节,写了理想的美好、到来、离去、破灭的过程。朗读时,语气舒缓,节奏起伏不大,多用气声和虚声,营造那种朦胧而迷茫的意境。2节三个比喻读稍快、稍轻,最后两句稍慢,稍重。3节两个“像我一样”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读得轻,“冷漠,凄清,又惆怅”一词一顿,读出迷茫的语气。4节两个“太息”,读时带着叹气的语调,“像梦一般地”,后面一个读的比前一个轻,“凄婉迷茫”气声拉长,营造那种朦胧的意境。5节前3句由远而近,声音变大,变高后3句由近及远,声音变小,变低,从而营造出空间的`转换。5节写了理想破灭后的心情,是全诗感情最消沉的一节。读时,应气息下沉,读出十分凄婉的语气。】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读:【第三部分为诗歌的第6节,揭示。主题,作者虽然对理想感到迷茫,但还是充满朦胧的希望。“希望飘过”呼应第一节的“希望逢着”应稍重读。】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原文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