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为人寿》古诗及翻译
《朝中措·为人寿》
年年黄菊艳秋风,更有拒霜红。黄似旧时宫额,红如此日芳容。
青青不老,尊前要看,儿辈平戎。试酿西江为寿,西江绿水无穷。
【翻译】
这是一首寿词。开头两句写秋日景色。
言每年秋天,黄菊盛开于萧瑟的秋风之中,更衬以拒霜红花,显得特别艳丽。这两句词既写出了秋日景色之美,烘托出一种热烈气氛,又暗示出寿主的.生日是在秋日,菊花盛开之时,为下文写祝寿奠定坚实基础。“黄似”二句写寿主的容颜,是联系上边两句来写的。寿主过去喜欢打扮自己,在额头上点涂黄色,使之和宫额一样漂亮,如今虽然上了年纪,芳容仍白里透红,特显美丽。
“青青”二句写其事功,寿主鬓发青青,年纪未老,尊酒之间,却享受“儿辈平戎”为国立功的荣耀。结尾二句写以酒祝寿。言其想把西江之水取来酿造美酒为其祝寿,“西江绿水无穷”,做寿的清酒不尽,而被寿之人也就寿比南山,以奇思妙想,表达了祝其长寿之意,可以说语新而意奇。
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古诗鉴赏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简析】
清明时节是踏青的时节。尽管哗哗下着大雨,又何妨到河边观潮,郊外看花?但这华花的笑似乎变成冷嘲,嘲讽他竟然离乡客游,他猛醒,自己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清明时节是插柳的时节。家家门上插着杨柳以消灾。从歌馆楼台醉醺醺出来,他也顺便折一枝。一阵春风吹过,他猛醒,哪里是自己的家?柳插何处?他真是处处无家处处家……
【赏析】
提起清明时的.雨,大家都会联想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而此词作者张炎笔下,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时节的情又别具一格。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此时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但作者却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作者雨中的狼狈,责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恋。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源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燕帘莺户,云窗雾阔,酒醒啼鸦。燕帘莺户,云窗雾阔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折得一枝杨柳二句,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此词写情愁,选景独出新裁,写情愁言愁之精妙,表达之条理。这使在词中平素并不显眼的词语,在词人笔下却显得那么幽默,那么有韵味。俞陛云评价作者说:司马周南留滞,贻笑梨花,幼安辽海无家,空攀杨柳,是善于怨徘者。(《宋词选释》)刘熙载说:张玉田词,清远蕴籍,凄怆缠绵。(《艺概·词曲概》)
《朝中措·客中感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朝中措·客中感春
赵孟坚
抬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
名缰易绊,征尘难浣,极目销魂。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
1.词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阐述。(5分)
答:开头两句说的是春天行旅者的情怀:(1分)词人一路上看尽了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花,但十分的春光在自己的跟中和心里却只有三分,大部分的春光都被愁闷和烦忧所消解了。(2分)表达了词人漂泊行旅中的望春感伤之情。(2分)
(解析: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中有感于春的词作,在写法上,移情人景,景物不是完全客观地呈现,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表达的情绪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2.“名缰易绊,征尘难浣”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词人写“清明插柳”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作用:交代词人远望前路黯然销魂的原因,点出了“客中感春“的主题思想。(2分)词人明知名缰利锁噬人毁性,却又摆脱不了它的羁绊和诱惑,“征尘难浣”又形象地、象征地写出人生行路难的`必然和无奈。(2分)目的:写“清明插柳”的目的是表达强烈的思乡念故之情。(1分)故乡明日插柳唯我不在,异乡明日插柳我该插向谁家?痛切之情该如何表达?(1分)
(解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赏析
这是一首在飘泊行旅中有感于春天的词。
春天,本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风和日丽,光明温暖,杨柳吐绿,百花盛开。由于大自然的绚丽,人们的心情也应朝气蓬勃,开朗愉快。但是对背井离乡、抛别亲人的行旅者来说,由于心情的悒郁,春光也为之减色黯然。“担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说的就是春天行旅者的情怀:词人一路上看尽了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花,但十分的春光在自己的眼中和心里却只有二、三分,大部分的春光都被愁闷和烦忧所消解了,这种感受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体味过,但用这样朴素、浅近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的,却似不多见。更突出的是“担头”二字,这不仅点出了抒情主人公身在旅途,而且体现出了行旅者的身分、境遇,他不是骑马游春的贵公子,更不是驱车、乘轿观光的显达者,而是一个肩挑一卷寒伧行李的穷书生,或者有一位小小的书僮替他挑着,那说明他也不过是家中略有薄产的秀才郎前往远离山中的京城求取功名。
下两句“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更进一步点明词人的境遇和行旅跋涉的艰辛。作者不从正面直说他的苦衷,而是借助一个意象群,从反面比喻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的奔波:我不像那在明媚的春光中轻松欢快地飞翔的莺儿和燕子呀,它们相依相伴、互相追逐着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园里无忧无虑地飞来飞去,饱享春天的幸福,而我却是一步步、一天天在漫长的旅途中餐风饮露、昼行夜宿呵……
有了这样含蓄的描写和充分的铺垫,下阕的抒发感怀就有了一个顺理成章的基础:“名缰易绊,征尘难浣”,这声感叹饱含着多少辛酸和苦涩!作者明知名缰利锁的噬人毁性,却又摆不脱它的羁绊和诱惑,他不假清高,自诩超脱,而是坦率承认自己无法不陷于功名利禄的缧绁之中。一个“易”字道尽了人人都难于逃脱功利的圈套和蛊惑,而“征尘难浣”又形象地、象征地写出人生行路难的无奈和必然。在这样的心境中,极目远望前路,自然更黯然销魂;忽记起明日又是清明,思乡念故之情便更加痛切。这痛切之情如何表现?词人用“清明插柳”的风俗构成一个意境:故乡明日插柳唯我不在,异乡明日插柳我该插向谁家。这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内蕴相似,却又迥然不同:王维是由异地想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而本词是由故乡想异地──“柳条插向谁门?”二者各擅胜场,异曲同工。
清明时节古诗
清明也会有雨,是飘下着心中无限的哀泣。清明也会有风,吹拂着那浓浓的悲情。在杜牧喜欢的杏花村里,醉眼朦胧细雨迷蒙。管它酒旗招摇雨燕斜行。下面是关于清明时节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1、《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2、《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3、《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4、《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7、《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8、《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