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文言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可以能熟能生巧,为大家分享了愚溪诗序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万物,包罗各种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写了《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阅读练习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
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寡人之于国也
C.故更之为愚溪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D.其南为愚亭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委婉地表达对黑暗政治抗议的一组是
①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②予虽不合于俗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④遂负土累石,塞其隘
⑤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⑥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
B.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作者把“愚”字强加在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溪、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全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
C.文章第四段,写到宁武子和颜回,说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是聪明人装糊涂,而自己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出了与事理相悖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羞愧。
D.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和描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是传世的名篇。
12.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分)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2分)
答案:
8.A
9.C
10.D
11.C
12.①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或”1分;“姓”,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1分;句意完整1分。)
②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溪虽莫利于世”,状语后置1分;“鉴”,照,1分。)
愚溪诗序古诗赏析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我安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
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寡人之于国也
C.故更之为愚溪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D.其南为愚亭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委婉地表达对黑暗政治抗议的一组是
①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②予虽不合于俗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④遂负土累石,塞其隘
⑤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⑥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
B.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作者把“愚”字强加在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溪、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全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
C.文章第四段,写到宁武子和颜回,说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是聪明人装糊涂,而自己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出了与事理相悖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羞愧。
D.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和描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是传世的名篇。
12.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分)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2分)
参考答案:
8.A
9.C
10.D
11.C
12.①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或”1分;“姓”,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1分;句意完整1分。)
②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溪虽莫利于世”,状语后置1分;“鉴”,照,1分。)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万物,包罗各种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写了《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赏析
第一段叙述愚溪的地形位置以及它的名字之由来。前者的笔墨十分简约,十三字,仅只说有条小溪位于灌水北面,向东流入潇水。后者首先引述了两种传说。一种说,这条小溪由于冉姓人家曾居于此,故名“冉溪”,一种说,由于它具有染东西的功能,故名“染溪”。然后笔锋一转,正面叙述作者所以命名它为愚溪的道理。由于他因瓜而获罪,因罪面遭贬,因贬面爱此溪,又因爱此溪而择其风景绝佳处筑室而居。进而联想到古代有个“愚公谷”,如今作者居家于此溪之上,而当地土居对于它的名字则莫衷一是,作者才不得已而为之,素性更名为“愚溪”。此段文字乃扣题之笔,所以作者才不吝笔墨,详加叙述。古有“愚谷”,今有“愚溪”,均以人愚而得名。一谷,一溪,一古一今,皆以愚名,遥相对应—作者以此申明自己以愚命溪并非杜撰。所以此笔绝非赘文闲墨,更非故作高深掉书袋;惟因有了这一笔才使文章显得跌宕有致,耐人玩味。从章法上看,这一节的收尾解决了篇首的两个“或曰”的争端,这样题目中的“愚溪”二字就交代完满了。
第二段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这一段前面全用叙事,“为愚”重复了七次,很容易产生单调重复的感觉,但作者的叙述,采用有详有略,或连或断的处理方法,消去了重复乏味,反而重复有趣。本来这一节叙述插不进抒情和议论,而结尾却说:“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表明所谓“八愚”却大有美景、不可忽视。“以予故,咸以愚辱焉”说明称之为愚,是名实不符,是对山水的侮辱。由水受辱的根源是“以予故”,这三个字中酸辛多多。所以,这一节结尾几句表面是为“愚溪”等鸣不平,实际是为自己抒愤慰。从章法上说是“扬”溪,为下面的“抑”起波洲。
第三段忽起一大跌宕。先是设问自答,说明“水”(自然包括溪水)虽为智者所喜爱,但却可以“辱而愚之”的原因:适类于余。“抵”:水中高地。这里,作者把溪之愚与余之愚相比,以为二者互为伯仲,因而把前文中溪以己而受愚辱的结论推翻。这是这一部分中的第一处跌宕之笔。然后,作者又把己之愚与两位古人之愚相比,得出的结论是己之愚是真愚,古人之愚乃假愚,但是天下人都不能给这条愚溪另外再起名字,就是由于它的名宇乃是“余”这个货真价实的愚人所起的缘故。这是又一层跌宕,即为方才对于愚溪的那些非议徽词作了翻案文章。这里的层层跌宕之笔,表面看去,仿佛是作者故惫而为之的曲笔、俏笔,实际是他遭受贬滴以后矛盾、痛苦心理的自然表露。这从此文的级后一部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最后一句“适类于予”。就自然过渡到第说自己。“辱而愚之,可也”是溪我双关语。本来应该数落自己了,却又引出“宁武子”和“颜子”来陪衬,这在暗中为自已占地步:“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是牢骚语,也有自负的意思,不能轻轻放过。表面上仍然归到“溪溪”之名上,“予得专而名焉”,和第一节相应。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前面抑扬反复,千回百折,都是为这一节服务,从抑到扬,也是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而为一。“溪虽”一层从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善鉴万类”言其用,“清莹秀澈”言其质,“锵呜金石”言其声,明着赞溪。写出文人的胸无尘滓、笔于造化的特色。“能使愚者”一句由溪到人,转换自然。“予虽”句由上文的自贬转入自赞,中间的“亦”字是细密处,与此段赞溪几句话相应。几句讲自己文墨的造诣,“漱涤万物”,窗其精深;“牢笼百态”,言其广博。最后一层将己与溪合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多而莫我知也”,这几句是全文最得意处,好像天地之间只有己与溪化而为一。散文到得意处,往在夹几句韵语,柳文中也常见这种情况,这表示感情激动到了高潮,但在得意之中着“寂多而莫我知”一句,上应“不合于俗”“违于理,悖于事”“予以愚触罪分等语,一种废弃之牢骚自然流露。这几句可以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境界和情趣是一致的。“于是”一句表明题中的“诗序”二字。
《小石潭记》《愚溪诗序》的阅读答案对比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事己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乙]B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日:“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断断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诗序》)
【阅读提示】
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他在一首诗中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小石潭记》和《愚溪诗序》都是深得骚人之旨的.好文章。
【阅读训练】
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相同的一项()
A.或曰或异二者之为B.余以愚触罪以其境过清
C.故更之为愚溪乃记之而去D.名之以其能名之者谁
2.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A:
B:
3.甲文先“似与游者相乐”,后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4.乙文中“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A
2.A: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B:灌水的北边有一条小溪。
3.不矛盾。因为作者看到眼前的景物,使自己暂时忘记了自己的不快和愁绪;但是,一经凄清的景物触发,便悲从中来,使自己更加地凄凉。
4.表明自己被贬的不平、无奈之情。
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人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原文
愚溪诗序(柳宗元)
◇原文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①。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②。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③。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④。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⑤。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⑥;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⑦。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⑨。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⑩。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注释
①是溪:这条溪。是,指示代词。
②家焉:在此安家。家,作动词用。下文“家是溪”同此解。
③龂龂(yín_yín)然:争辩的样子。
④凡:共。上出:向上喷涌而出。
⑤乐(yào):喜欢、爱好。
⑥坻(chí)石:凸出水面的石头。
⑦适类:正好相像。
⑧有道:指政治清明安定的时代。悖:违背。
⑨鉴:照。锵鸣金石:像敲钟(金)击磬(石)一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⑩漱涤:洗涤。牢笼:包罗、概括。
鸿蒙: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也指元气。希夷:指空虚寂静,人们无法感知的一种境界。
◇鉴赏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八愚诗》写的序。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在城郊冉溪东南定居下来,并作《八愚诗》歌咏周围景物。这篇序说明了他称丘、泉、沟、池、堂、溪、亭、岛等八物为“愚”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当地奇山异水的`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借此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愤懑幽怨的心情。
文章用一“愚”字统贯全篇,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富于变化,但都紧紧围绕着“愚”字展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