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正文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时间:2025-09-23 13:16:49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1)词的上阕写出了怎样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上阕写出了江边饯别的情景。(2分)船已挂帆,人却难舍难离,美酒更添离愁别绪;追忆以前,天天吟诗唱和期盼春天,谁知桃花开过就要与友人匆匆离别。(3分)

  (2)这首词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①意象丰富,意境清丽。“张帆”“醉酒”“歌声”“大江”“一船”等意象,丰富了离别的画面,“待春风”“桃花开后”清新自然,饱含深情。(3分)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过去、眼前与想象相融合,把离别境况描绘得如历历在目,把离别情感表达得委婉深沉。

  二

  8、末句“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9、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不忍离别的离愁别恨。

  赏析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词的下片仍写别宴。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泊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韩愈《祖席》阅读答案

  韩愈的《祖席》写的是一首格律严格的律诗,但能一气呵成,明白如话

  祖席

  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注】 ①祖席:饯别的宴席。元和初,王涯因其甥皇甫湜触犯宰相而受牵连被贬,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赠,此其一。②宜春:地名,今属江西袁水流域。

  (1)中国古典诗词往往以虚字传神。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以“况与”与“那堪”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内心哪些复杂的感情。

  (2)“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参考答案

  (1)“况与”与“那堪”呼应,表达了三种情感:①有情人本悲秋,此苦之一;②在这愁心的季节伤离别,此苦之二;③羁宦之愁,此苦之三。情感层层相递,一层比一层深入。

  (2)示例一:韩诗好。诗人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的情绪。这里不仅有劝慰之情,而且替朋友着想,提出了如何解决精神苦恼的建议,比王诗单单表现身可离心相近的意思更为丰富、温暖、动人。

  示例二:王诗好。豪迈宏放,赞颂了人间友谊坚不可摧,知音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也难以阻隔。诗句富有哲理,闪现着理性的光辉,这是韩诗所不及的。

  《祖席》,五言律诗,作者韩愈,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整首诗抑郁低沉,抒发作者对宦海沉浮的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心。

  韩愈《祖席》赏析

  首联是开题,主要写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独伤秋。”“淮南”即西汉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说山》中,有“桑叶落而长年悲”之句。两句意思是说: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作者自己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在古汉语中,“悲”和“伤”虽为同义词,但“伤”却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层。特别加一“独”字,情味更浓,表示了诗人对朋友冤情的理解与悲伤。并切“秋心为‘愁’”之题旨。颔联承首联之意而再推进一步:“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意思是说: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故人相别,已是痛苦难耐,更何况再加上羁宦之愁呢?“羁”是羁绊,“羁宦”相联,便有从京城外放为官,常常倍受监视、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这一联中的虚词用得好;“况与”与“那堪”相搭配,至少有两点妙处:一是几层意思相递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二是这种“流水对”,转折轻灵,语气如行云流水,使人觉得似乎未用对仗,而实际上却是十分工稳的对偶。

  颈联转入回顾友情和叙述今日之悲:“荣华今异路,风雨苦同忧。”上句暗用《淮南子·说林》篇中“有荣华者,必有憔悴”之意,下句用《诗经·风雨》篇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语,表示天时不利,忧思君子之情。两句意思是说,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此联用典自然贴切,读之不觉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并且这种“不能同乐,便来同忧”的感情,更体现出友人间的关怀。

  尾联归结到送别的用意上来,劝朋友要想得开,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言外之意是:千万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这比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动人;因为王勃的诗只单纯表现了“身可离而心相近”之意,而韩愈的诗却替友人着想,提出了如何解脱精神苦恼的劝勉。

  拓展阅读:对韩愈的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虞美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

  [清]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1分)

  (2)①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情;④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1分,任3点即可满分)

  赏析:

  《水云楼词》中,此首最为悲愤。词人亲历战乱,漂泊江淮间,心境悲凉已极。“病来”二句刻画乱离之感,不尽曲江之悲。过片二句激愤感人,结二句温柔敦厚。诗人以梧桐自比,把自己病后憔悴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银潢何日销兵气”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剑指寒星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碎的悲愤;“遥凭南斗望京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和对朝廷的忠情;“忘却满盛清露在天涯”一句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①。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离骚》云:“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常用香草和美人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操守。

  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

  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

  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简要说明上片“自怨蛾眉巧”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上片写以兰为佩、蛾眉空好、宝瑟弦断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3)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6分)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答案

  (1)运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以蛾眉借代女子美丽的容颜。(1分)。或者回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以美人比喻自己(1分)。

  (2)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表明自己志洁才高,但无用武之地;写出了难寻知音的孤寂。(每点1分)

  (3)英雄迟暮的失落,壮志难酬的无奈,无人理解的苦闷,忠而被弃的怨愤。(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二

  (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本词在表达艺术上,成功地学习了屈原抒发政治感愤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答案

  (1)本词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和知音难觅的忧怨感情。(2分)

  (2)作者以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2分)作者连用芳菲、兰佩、蛾眉等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能结合词作作出恰当的'分析即给3分)

  三

  1.下列对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极为相似

  B.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C.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

  D.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化用岳飞之词,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6分)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阅读答案

  1.AD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简析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