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有情感语录的动态壁纸 正文

有情感语录的动态壁纸

时间:2025-04-29 18:43:55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人名)。著述收入《》,我们还学过他的词《》。

2、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是、、、。

二、解释词语。

1、谪守

2、增其旧制

3、越明年

4、属予作文以记之

5、南极潇湘

6、连月不开

7、薄暮冥冥

8、春和景明

9、岸芷汀兰

10、微斯人

三、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9、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1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17、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理解。

1、用课文语句填空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

(2)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3)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4)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

(5)天气晴朗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

(6)“古仁人之心”是: 。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9)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五、问答题:

(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点明了滕子京的政绩。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3)“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6)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7)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8)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1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岳阳楼记》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5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三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四、说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4、展示交流结果。

A、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B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平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C、修辞美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拓展

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1: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2: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3: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4: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三)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

骈散结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忧)(不以物喜)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乐)( 不以己悲)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岳阳楼记》复习指南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复习指南(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关键字:通:顺利。和:和睦,和乐。废:荒废的事业。 具:同“俱”,全,都。兴:兴办。

句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关键字:属:同“嘱”,嘱托。作:写。以:表目的。记:记述。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句译:滕子京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关键字:观:看。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优美的。状:景象,景色。

句译: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这一个湖上。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关键字: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横:宽阔。际(涯):边。

句译:它衔接远处的群山,吞纳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广阔 无 边。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关键字:朝:早晨。晖:日光(照耀)。夕:傍晚。阴:阴暗。气象:景象。

句译: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天色阴暗,景象变化万千。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关键字: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述:记述。备:完备,详尽。

句译: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关键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北:向北。通:到达。南:向南。极:至,直达。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会:聚会。览:观赏。物:指景物。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句译:既然这样,那么洞庭湖向北直通到巫峡,向南直达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多在这里会聚,他们观赏景物的心情, 莫非是不同的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关键字:若夫:用在句首,引起下文,相当于“如果是”、“至于”,下文的“至若”用法类似。霪雨:过量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号:大声喊叫。排:推,冲击。这里可解释为“冲向”。

句译:如果是阴雨连绵,数月不晴,阴风怒吼,浊浪冲天。

9.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关键字:隐:隐藏。曜:光芒。潜:隐没,隐藏。形:形体。

句译:太阳星星隐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身形。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关键字:行:走,这里可译为“通行”。倾:倒下。摧:折断。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句译:商人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长啸,猿猴哀啼。

1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关键字:斯:这。则:就。去:离开。国:国都。怀:怀念。忧:担忧。谗:(说)谗言。畏:害怕。讥:讥讽。萧然:萧条凄凉的样子。极:到极点。者:……的心情。

句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忧谗言、害怕讥讽,满眼萧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的心情啊。

1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关键字:和:和暖。景:阳光。明:明亮。惊:起。天:天色。光:湖光。万顷:形容面积极广。

句译:至于说到春天和暖,阳光明媚,湖面上波澜不起,上下天色湖光辉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13.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关键字:翔:飞翔。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锦:指色彩鲜艳华美。游 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芷:香草。汀:水中小洲。郁郁:香气浓郁。青青:颜色青翠。

句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香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1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关键字:或:有时。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空:消散。皓:皎洁的。月:月光。浮光:浮在水面上的月光。跃:跃动。静影:映入水中的平静的月影。沉:沉入。璧:圆形的玉。答:应和,唱和。极:极点,穷尽。

句译: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跃动着金色,(湖水平静)时,那平静的月影,好像沉入水中的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

1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旷:开阔。怡:愉快。宠:光荣。辱:屈辱。偕:一起。把:拿,持。临:面对。洋洋:形容高兴得意的样子。

句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起忘却,端着酒杯面对清风,(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啊。

1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关键字:尝:曾经。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与……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人。为:这里可译为“心情”。

句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心情不同。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关键字:以:因为。物:外物,外界环境。己:自己的得失。

句译:他们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互文)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关键字:居:处于。庙堂:朝廷。民:百姓。远:僻远的。君:君王。

句译:他们身处高高的朝廷就为百姓担忧,身处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

1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关键字:是:这样。进:做官。退:不做官。

句译: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0.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关键字:其:他们 必:一定。

句译: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2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关键字:微:没有。 斯:这。归:归依。

句译: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二、内容理解

1.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此文写于范仲淹被贬官邓州期间。

2.段落大意:

全文共5段。可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待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雄伟景象,引出迁客骚人览物异情。

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登楼览物之情”因景而异。(这是文章的主体。)

第3段:迁客骚人因观阴雨之景而悲。

第4段:迁客骚人因观晴和之景而喜。

(对比中表现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

第三部分(第5段):正面抒写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迁客骚人形成对比)

3.中心归纳:

本文主要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岳阳楼记》学案17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 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 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 (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淫雨 心旷神怡 忧谗 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课后题及答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岳阳楼记》导学案16

八年级语文下期第一周导学案(编号26)

《岳阳楼记》2课时

名人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掌握生字词的的读音与书写

2、翻译重点句子,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作品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A、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 )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 )汀( )兰

皓( )月 心旷神怡( ) 宠辱偕( )忘 浩浩汤汤( )

(B)听范读音频,在原文上划分停顿节奏,并说说下列句子如何读出正确的停顿。

刻 唐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先 天下 之 忧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2、研究并准确理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古今异义词

增其旧制: 制:古义( ),今义( )

南极潇湘:南极:古义( ),今义( )

去国怀乡: 去:古义( ),今义( )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古义( ),今义( )

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 ),今义( )

(二)一字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三)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 _______,意思是:

百废具兴: 通 _______,意思是:

(四)词类活用 长烟一空: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课文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 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

(2)宽阔无边:“ ”。

(3)湖光山色:“ ”。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三【展示评价】:

翻译加点的字词。

1、政通人和:通:( )。和:( )。

2、越明年:越:( )

3、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

4、横无际。涯:( )

5、朝晖夕阴:晖:( )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

7、前人之述备矣:述:( ) 备:( )

8、然则北通巫峡:然则:( )

9、迁客骚人:迁客:( )。骚人:( )

10得无异乎:得无:(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四【再认重构】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在本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五【深化拓展】

1、自主学习并翻译全文,指出各句中的难点字词。

2、完成同步练习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课文内容,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2、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

3、学习描写、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积累出现的成语。

【学习难点】:领悟古仁人之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3、4、5段,指出各句中难点字词及其用法。

1、若夫霪雨霏霏:若夫:( )。霪雨:( )。霏霏:( )。2、连月不开:开:( ) 3、浊浪排空:排空:( )4、日星隐耀:隐耀:( )。5、山岳潜形:潜形:( )6、墙倾楫摧:墙:( )。摧:( ) 7、去国怀乡:去( ) 国:( )8、薄暮冥冥:薄:( )。冥冥:( )。9、满目萧然。萧然:( ) 沙鸥翔集:集( )10、至若春和景明:至若:( )波澜不惊:惊:( )。

11、锦鳞游泳:锦鳞:(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 )。一空:( )。12、此乐何极:极:( )宠辱偕忘:宠:( )。辱:( )。偕:( )13、把酒临风:把:( )。临:( )。

1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 求:( ) 古仁人:( )。15、或异二者之为:为:( )不以物喜:以:(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17、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进:( ) 退:( )

1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二【合作交流】

1、 朗读第3段,说说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2、 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联系前后文来看,“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

5、“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三【展示评价】

学生当堂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四【再认重构】

1、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积累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深化拓展】

说说下列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

A、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C、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 D、吾谁与归?( )

课后反思:

《岳阳楼记》表格式导学案15

灵乡中学2014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第六单元<岳阳楼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学习精炼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浩浩汤汤( )迁客骚人( )日星隐曜( )薄暮冥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心旷神怡( )朝晖夕阴(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你能从文中或你积累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吗?)

以 观 一 开 则

极 或 空 通 和

3、古今异义

越明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 气象万千

微斯人

4、语类活用

谪守巴陵郡 极而悲者矣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或异二者之为

百废具兴 先-----忧,后------乐

5、成语积累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文本探究

1、第一段写重修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作者从楼上看到了怎样的雄伟景象?作者略写岳阳楼景观是因为:

(横线上用原文作答)

3、试品味下“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和吞”换成“连和接”好不好?

4、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 的 那么作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为什么?再说这两相同吗?

5、古仁人之心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的?其忧乐观又是怎样的?

6、微期人的“斯人”是指:

7、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语文积累--------岳阳楼记识和岳阳楼名联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邻洞庭湖畔,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

笑比哭好小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哭和笑对五官的变化,并模仿哭和笑的表情。

2、初步学习眼睛、嘴巴在哭和笑时的不同贴法。

活动准备:

1、两幅情景画及一个已做好的神奇宝宝。

2、胶水、眼睛、鼻子(人手两份),空白的圆脸(正反两面,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先后出示两幅画,导入活动。

1、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呀?那你们再仔细看一下,看看她在哭的时候眼睛怎么样的?像什么?嘴巴怎样样的?像什么?(同时在画的旁边出示一张空白的圆脸,幼儿一边描述,教师一边在脸上贴上眼睛和嘴巴,并强调哭时眼睛、嘴巴的样子。)

2、老师请幼儿学一下哭脸,并请个别幼儿表演。

3、那她笑的时候呢?眼睛怎么样的呀?像什么?嘴巴又是怎么样的呀?(同时也在画旁出示空白的圆脸,幼儿一边描述,教师一边在脸上贴上眼睛和嘴巴,并强调笑时眼睛、嘴巴的样子。

二、出示神奇宝宝。

师:它怎么样子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神不神奇?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动动自己的小手也来做一个呀?

三、交代要求,幼儿贴画,教师巡回指导。

交代要求:眼睛在哪里?嘴巴在哪里?正反两面,一面是笑脸娃娃,一面是哭脸娃娃。

四、请幼儿拿上自己的画

老师进行评价,并请问幼儿喜欢哪个娃娃?为什么?(因为开心才会笑),原来笑比哭好!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要求幼儿每天都要和笑脸娃娃一样,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

2、把幼儿作品挂走廊里。

笑比哭好小班教案2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情绪容易外露,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喜欢哭,为了让孩子了解、认识笑和哭的不同的面部表情,掌握哭和笑时嘴及眼睛的不同的形态,教育幼儿要坚强、勇敢,让幼儿知道笑比哭好的道理,我根据我班孩子的特点设计并组织了这次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笑比哭好。

2、学会根据嘴和眼睛的不同形态判断是哭是笑,并能自己动手贴出、画出不同的哭脸和笑脸。

3、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

学会根据嘴和眼睛的不同形态判断是哭是笑。

活动难点:

并能自己动手贴出、画出不同的哭脸和笑脸。

活动准备:

1、大的笑娃娃、哭娃娃卡片各一个。

2、少五官的娃娃脸若干。

3、犹如台操作的作业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听哭和笑的声音,组织幼儿学一学。

“听听什么声音?”

2、出示男女娃娃进行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一:笑

(1)“他们两个是一对好朋友,看看他们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

(2)你们什么时候会开心、会笑呢?(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3)小朋友笑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嘴角向上弯,象小船……眼睛向下弯,象……

●情境表演二:哭

(1)“小妹妹没人和她玩游戏,看看她怎么了?”

(2)你们在什么时候会哭呢?

(3)小朋友哭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

嘴角向下弯,象翻了的小船……眼睛向上弯,象……

3、教师教育幼儿要勇敢,不要一点小事就哭,老师喜欢常常笑的小朋友。

4、给小娃娃贴上五官。

(1)教师出示少五官的娃娃的脸,让小朋友给他们贴上笑和哭的五官。

(2)请两个孩子上来试试。

5、歌表演“我快乐我就拍拍手”。

6、小组操作。

(1)给小娃娃贴五官。

(2)给小娃娃画五官。

(3)给各种情节下的小猫贴上相应的五官。

活动后序:

整个活动以游戏和情境贯穿其中,孩子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主动的发挥,活动过程中教师笑和哭的主线贯穿其中,孩子学习的内容很明确也很适合小班年龄的孩子。通过活动孩子们对哭和笑的不同的脸部表情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操作活动更是让孩子有了判断、辨别的机会,让孩子的知识更加的牢固。

笑比哭好小班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开学才将近两个月,孩子年龄小,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对于集体生活和学习的概念还很模糊,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本次活动中更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采用了动静交替、整体学习、正面鼓励等一些教学方法。

活动目标

1、认识哭与笑的表情,理解不同的情感。(知识目标)

2、发挥幼儿想象能力,想象不同情境中人物不同的感情色彩。(技能目标)

3、鼓励幼儿做个快乐勇敢的孩子。(情意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哭与笑的表情,理解不同的情感。

活动准备

哭笑娃娃人手一个,小镜子人手一个,大娃娃头像两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笑: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声音,请小朋友仔细听,是什么声音?

(笑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笑一笑。

2、拿出镜子照一照,瞧一瞧笑的时候我们的小嘴巴是什么样的?

3、(演示图片)这个小朋友嘴巴往上翘了,很高兴的样子,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幼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二、认识哭:

1、让我们再来听一个有趣的声音。

(哭的声音)。

2、一起来学一学哭的样子。

3、拿出镜子照一照,看看我们哭的样子。哭的`时候我们的小嘴巴怎样了?

(重点观察嘴巴)

4、听到哭的声音,我们心里很难过,一定是遇到了伤心的事情了。

5、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哭呢?

(猜一猜)

三、游戏:

小朋友真聪明,老师奖给你们小礼物(图片)做个游戏,老师说“高兴”,你们把笑的小朋友举起来,嘴里发出笑的声音,老师说“伤心”你们就把哭的小朋友举起来,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四、听辨不同语气的话语。

1、有这么一个小朋友,他遇到了很多事情,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他是高兴的还是伤心的?

2、听录音,分辨语气中的高兴及伤心。

(1)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玩具。

(高兴)

(2)一个小朋友撕坏了我的图书。

(难过)

(3)妈妈说过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可是,却下起了雨,去不成了。

(难过)

(3)姑姑从北京回来了,为我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

(高兴)

3、一个是高兴的,一个是伤心的小朋友,你喜欢谁呢?

小结:我们都喜欢笑的小朋友,我们也要做一个高高兴兴的孩子,做一个勇敢的孩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表情歌》。

教学反思

小班孩子情绪多变,难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我通过教具哭、笑娃娃的演示、比较,通过认识哭娃、笑娃—揣测心情、情绪的变化—学会自我调节,一步步引导,激起孩子对笑娃娃的喜爱,鼓励幼儿做个快乐勇敢的好孩子。我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教态激起了听课者与孩子对快乐认识的共鸣。最后,活动在《表情歌》律动中结束,本次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笑比哭好小班教案4

活动目标

1 认识哭与笑的表情,理解不同的情感。

2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想象不同情境中人物不同的感情色彩。

3 鼓励幼儿做个勇敢的孩子。

4 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 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哭与笑的表情对比

2 让幼儿做个爱笑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图片哭笑娃娃人手一个 小镜子人手一个 大娃娃头像两个 相机

活动过程

一 认识笑

1 今天,黄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声音,想不想听呢?播放录音(笑的声音)让我们学一学 用相机随手拍下笑的样子。

2 请幼儿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照一照,笑的时候小嘴巴是什么样的?

3 出示大头娃娃的头像,这个小朋友嘴巴往上翘,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高兴呢?让幼儿自由发表

二 认识哭

1 让我们再听一个有趣的声音(哭的声音) 学一学哭的样子

2 拿出镜子照一照看看 哭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3 听到哭的声音,我们的心里难过,一定是遇到伤心的事情

4 出示大头娃娃头像,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苦呢?(猜一猜)

三 游戏

刚刚小朋友都很棒,黄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礼物(图片)。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 黄老师说“高兴”就举起笑的图片 并发出笑的声音 “伤心”就举起哭的图片 嘴巴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四 辨别不同语气的话语

1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玩具(高兴)

2 小明撕坏了我的小人书(难过)

3 星期六妈妈说带我去东湖公园,可遇到下雨去不成了(难过)

4 姑姑去北京回来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高兴)

五 总结

黄老师很喜欢爱笑的小朋友,因为笑起来脸蛋很漂亮,爱哭鼻子的小朋友老师不喜欢,所以小朋友一定要做个勇敢的孩子,那样大家才会喜欢的哦

六 延伸

把照的相片晒出来,贴在教室的活动区域去

教学反思

这是我设计的方案,对小班的小朋友来讲,情绪起伏是常见的,通过我们演示哭与笑的对比,对爱笑的小孩子比较喜欢,这样来引导幼儿做个勇敢的好孩子,同时也让幼儿学会心情的自我调节,在带班时也没那么的吃力。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 “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1]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2]

语句赏析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