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孟子战争经典语录 正文

孟子战争经典语录

时间:2025-04-30 00:15:05

有关写孟子的经典名言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8、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9、人皆可以为尧舜。

10、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6、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0、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2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2、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4、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25、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2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与利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者也!

2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9、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3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3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3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0、吾善养浩然之气。

41、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2、虽千万人,吾往矣。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6、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9、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5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3、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4、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的学说

孟子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先生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先生》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先生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先生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先生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先生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先生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先生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先生也最重仁。孟子先生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先生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先生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先生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先生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先生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名言盘点二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兵者,凶器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曲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攻敌无备,出敌不意.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归师勿截,围师必阙,穷寇勿追.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绝地而后存.

胜负兵家常事,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三国 诸葛亮)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为此,孟子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