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纪录片 正文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纪录片

时间:2025-04-30 06:42:16

佛经中的故事蕴含道理深刻,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顺闻名,聪敏好学,对天文,医学和外国的学术都有研究,甚至对鸟兽的语言也能识别。一次在路上看见一群燕子,他对同路的人说,刚才燕子是在说,会有人送食品来。一会果然送来。众人传为神奇,因此他的名声早就传遍印度各地。其实他早已开悟,且有神通,能知前业,人们无法测量他的高深。

他说,自己前世已出家,有个同学憎恨心重,讨饭时,遇到不顺意的施主,往往生怨恨心。安世高曾多次劝告,始终不改。这样经过二十多年,他便和这个同学告别说,我要去广州,偿还前世的怨业。你精勤地研习经典,并不比我差,可是憎恨心太重,死后会变成凶恶的身形,那时我如果有法力,必定度脱你。

后来,他去到广州,正值盗贼作乱,在路上碰见一个少年,拔出刀来向他说:"果然找到你了!"他笑着回答说:"我前世欠你的,特地从远道来偿报。我看你的憎恨心,还同前世那样。"说完伸着脖子让他砍,毫不恐惧。这少年就把他杀死了。一时,围观的人挤满路上,都深感诧异。他死后神识投生为安息国太子,便是现在的安世高。

他来中国弘法度生,宣讲经典,工作告一段落时,值汉灵帝末年(公元188年),陕西,河南一带局势混乱,便去江南等地,并说要到庐山度前世的同学。路经郏亭湖庙,据说这庙很著灵威,过往客商祈祷以后,依风势上行或下行,便都平安无事。安世高一行有三十多只船,也奉献牲畜,请求保佑。庙神说:"船上有位和尚,可请他来。"客商们都惊异,请他进庙。

庙神对他说:"我前世生在外国,和你一起出家学道,喜欢布施,但憎恨心重。现在是郏亭的庙神,这里周围一千里内,都是我管辖范围。由于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丰富,由于憎恨心的原因,堕落作这庙神。现在见到同学,真是悲喜交集!我不久就要命终,可见自己丑恶的身躯很长大,如果死在此处,会污染江湖,只有到山的西部沼泽中***。死后怕要堕地狱,我储存一千匹绸缎和其他宝物,请你替我修法建塔,使我能投生善道。"

安世高说:"我特来度你,你为什么不现形呢"庙神说:"我的形相太丑恶,大家会害怕。"安说:"你尽管现出来,大家不会惊怕的。"庙神从后座露出头来,原是一条大蟒,看不见尾巴有多长。爬到安世高膝下,安用梵语对它说了几遍,又唱了几段赞呗。大蟒泪下如雨,一会便隐没了。安即携取绸缎,宝物等,和它告辞。同行的'旅客们都一帆顺风的到达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安用这些物资为牲建造东寺。安走后,庙神便命终。晚间有一个少年上船来跪在安的面前,领受安的开示后,忽然不见。安对船上的人说:"刚才这个少年,就是郏亭的庙神,他已脱掉凶恶的身形了。"从此,这里的庙神再也不显灵了。后来有人在山的西面沼泽中,发现一条死蟒,从头到尾约一里长,这里便是浔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蛇村。

后来安世高又去广州,寻找前世杀死自己的少年。那时这人还在,安直接到他家,说明前生偿报那段事,相谈得很欢畅。并说:"我还有果报未偿还,现在应该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了结此事。"广州以前那少年,知道安不是寻常人,心中悔恨自己的罪过,对安招待,赠送十分优厚,并愿跟随安东游,到达会稽。进入城市,正遇街上发生斗殴,误伤安世高头部,当即死亡。

从前的广州少年,亲历这两件事,便精勤学习佛法,还向人们讲述,听闻的人莫不悲叹,证明三世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事。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8、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3、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4、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6、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7、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18、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6、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7、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3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31、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3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3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3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7、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3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3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0、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1、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42、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4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4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7、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8、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0、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1、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52、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5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7、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8、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9、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60、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8、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3、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4、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6、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7、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18、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6、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7、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3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31、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3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3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3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7、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3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3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0、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1、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42、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4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4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7、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8、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0、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1、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52、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5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7、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8、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9、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60、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61、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62、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63、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64、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66、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68、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9、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70、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71、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7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73、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7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76、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77、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78、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79、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80、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