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是安静的,它与世无争,淡然的沉睡在小镇的边际。
老街在我的记忆里是木质的,有张有弛,像跳动着的火焰,恍惚。小时候,每次跟着爷爷去镇上,老街是肯定要去的,我不知道这条街道为什么要叫老街,每一个事物的命名都有它特别的意义,我不知道这次是因为什么,我想老街的历史必是久远的。老街是与现代化都市进程的什么新开发区类的命名相对应的。没有老就没有所谓的新,在这里,以时间,岁月的变迁为切割点。老街的门面是清一色的板质楼,是以木板,圆木为主要框架的建筑,在这里,找不到铁钉,铝合金,玻璃,更看不到钢筋和水泥的踪迹,这里有的只是木头,各种形状风格的木头相互搭配。门是一块一块的木板坚起来构成的,靠门框上面和下面的卡槽坚立起来,一排排的木板就是门,开门时,抬起一块木板抽上去,从上下的卡槽里歪着拿出来的,开一次门,要抽取出十多块尺宽的木板,木板有两寸的厚度,很扎实。门前一般都有两根水桶粗的圆木柱子,上面光滑滑的,没有一点突起的部分。窗户是格子状的木条窗,拼凑出很多图案,方的,三角的',菱形的,一般用白纸糊起来,上面贴着剪纸,看起来很别致。大多数时间白纸是发黄的,是残缺不全的。很小的时候我对老街就有了这些印象,原因在于,我所看到的村里的房子都是土打的墙,外层的泥坯打着卷儿,下面坑坑洼洼,老是往下掉着土渣,里面还夹杂着指节长的麦草,很不美观,而老街则不同,从头到脚用的都是一种颜色的木头,光亮新鲜又好看。
我小时候去老街,并不是为了看老街的建筑风格,而是为了吃一种叫作窝窝头的美食,请允许我用美食来形容它,它很漂亮,在一个大铁皮桶上站的整整齐齐,颜色是金黄色的,形状下圆上尖,中间有扭曲的折皱,在我的记忆里,它就像一团火焰跳动的样子。这家老街上的店就靠这个祖上传下来的烤窝头的手艺过活。只要上老街,我非拉着大人去哪里,我喜欢这里的窝窝头,虽然口感上不是很细腻,但做得精致,最上面一层上了火的颜色,吃在嘴里硬硬干干的,像吃锅巴一样脆,里面一般温热,松软,和后来吃到的面包差不了多少。我喜欢隔着老远的看到那些摆放在大铁桶上等候售卖的窝窝头,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特别是表皮上黄澄澄的颜色,和酷似一团跳动着火焰的形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吃不吃都己经不重要了,拿在手里把玩着,就像得到了一件精致的工艺品。遗憾的是后来,这家店没有再开了,我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每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我总是在记忆里寻找着那个窝窝头的样子。每次这个时候,我也总会想起爷爷,仿佛昨天,爷爷还牵着我的小手走在老街上,带我去那家店买窝窝头吃,但现在,窝窝头没有了,爷爷也走远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只能站在空荡的老街上去回味,那些久远的旧时光。
老街转弯处有一家羊肉泡馍店,露天搭的彩条篷子下架着一口大锅,里面滚着羊肉汤,旁边是案板,上面堆着切好的羊肉,葱花,配菜。还放着成捆的麻花,叠起来的烙饼及各种调味料。一般拿个大老碗,把饼子撕碎,撕的越细小越好,捏一把羊肉片盖在上面,舀一瓢翻滚着的羊肉汤激上去,用大铁勺挤压几下,贴紧碗边再把汤折回锅里,反复一两次,羊肉和饼子都浸透了,也热呼了,于是撒上一大把葱花,佐料就上桌了。也可以选择泡麻花或者粉条之类。那是小时候我最想吃的东西,只可惜没能吃上几回,五块钱一份,对于当时的农家人来说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我时常在村口听到人们在谈论,说谁谁谁今天去老街吃了碗羊肉泡馍,那可是大家伙都羡慕的事儿。
老街里有商店,一般我们叫代销店,在我当时看来店面还挺大,一百多平方吧,有卖副食品,衣服,鞋子,布匹,锅碗瓢盘,一应俱全,这种店面大概就是后来超市的雏形吧。代销店没有专门的收银台,每个售货员都可以收钱,挑好了要买的,真接付钱给售货员就好了,也不开单据什么的,更别说发票。也不存在退换,货物一出门,就是自己的,与代销店无关了。我曾经在里面买过运动鞋,不止一双,开始的时候买的都是很耐穿的,越往后就越不行,没有穿多少时日就开胶了,后来听别人说,厂家的产品大多是这样的,开始时质量做好点,吸引别人来买,等买的人多起来了就开始偷工减料。
老街的街道是沙石铺就的,走在上面沙沙作响,那声音像是历史发出的回音。顺着它,似乎能找到老街的前世,听老人们说起,老街最早的时候是一条青石小路,街两边大多是钱庄,布庄,酒馆,客栈,还有做吃食的,那些店铺里的掌柜,大多是糟老头子,头上顶着瓜皮帽,戴着一大陀的老花镜,站在柜台里拨拉着算盘子,有人进来,就拉长声音喊着伙计上前招呼。
老街两边稀稀啦啦种着些叫不上名堂的树木,这些树木青白色的枝干,灰白的叶子,一年四季似乎都是这个样子。长不高大,长不出栋梁之材,树的样子显得佝偻。时不时的落下几片叶子,被风一吹,满老街的到处跑。老街在风吹中也一天一天变着样子,从西边开始,有人拆了木板房,盖起红砖绿瓦的两层小洋楼,下面做商铺,上面住人。慢慢的,就像一阵风吹过来,整个老街都跟着动了起来,这里建起了商场,那里建起了酒店,老街一天天的喧哗起来。走上老街,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音响店里传出的单曲,伴随着重复,卡壳,断断续续。一到晚上,到处灯红酒绿,年青人出入KTV,洒吧,老街在城市化进程中开始改变,最终将面目全非,彻底消亡。
老街游记作文1
今天是我期待已久的春游日,一早起来,太阳从窗户照射近来,我就知道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学校,看到同学开开心心的样子,让我也更加兴奋了起来。老师一进来看到我们,就说:“你们不要太得意忘形了。”再出发前,老师播放游览车的安全设备及逃生方法影片给我们看,要我们注意安全,老师帮我们安排队伍,我们就可以出发了,我们等待的游览车终于到了。
一上车,没多久,我就发现一只蟑螂在我面前,我非常害怕,我不敢躺下来休息,一直盯着那只蟑螂,因为我怕他会爬到我身上,老师也注意到我一直盯着蟑螂,就拿起卫生纸把它赶走了,让我可以放心的躺下来了。我头靠着窗户欣赏外面的风景,我看到一些花草树木,还有一些老旧的房子,一不会儿就睡着了,一路上,我都在睡觉,都没有欣赏到外面的风景。
从外观看起来,陶瓷博物馆是一栋漂亮的建筑物,一进去,看到许多陶瓷艺术品,有杯子、碗盘和花瓶等等,而且空间非常的宽广,可以让游客静静的欣赏美丽的陶瓷,我们还有去外面的广场吃午餐,那里有好大的花园,而且还可以买纪念品回家。
我在陶艺馆老街上看到一些人在做手拉坯,做得非常漂亮,做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的把它给完成,真是厉害!老师还有跟我们说:“做好之后要把它送到窑里面烤,最后要彩绘,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作品。”
到了老街,我跟雅晴一直在找水鸟笛,最后我们找到以后,觉得很兴奋,因为水鸟笛可以吹出美妙的声音,听起来非常舒服,我们沿路一直吹着。
这次的户外教学,让我了解到原来陶艺馆陶瓷是最有名的出产地,而且我从陶艺馆博物馆到陶艺馆老街,看到大部分都是陶瓷艺术品,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陶瓷”是陶艺馆的地方特色。
老街游记作文2
如今的宁波,随着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逐渐加快,许多老房子、老街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如能亲眼目睹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古镇古城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这不,我们一行人来到宁波的南塘老街,特感兴奋。
还未踏入老街,两棵古木映入眼帘,姑且打量,也有一百多年的树龄。树后便是老街正门,正门正上方有一匾额,有四个镀金大字,曰:“南塘老街”。正门两边各是一座凉亭,供游人在此地或赏景或歇息,别有一番情趣。
缓缓踏入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桥,古桥对面是很老的居民楼,约有二三十幢。向右一拐,才进了南塘老街。粉墙、黛瓦、曲径、深邃——这是南塘老街赠给我的.第一印象。所谓南塘老街,其实就是全宁波各类小吃的集中地。十六格馄饨、壮家粥、乾玉坊、赵大有、南塘油赞子……有些甚至老宁波人都没有听过。听过没听过的,都在一条街上了。一行人看看这个,又瞅瞅那个,也分辨不出哪个最美味,干脆每家店都买点试试。赵大有的金团似乎很受欢迎,不管是豆沙馅黄豆馅抑或是芝麻陷,都是一样传统的醇香甜糯;南塘油赞子是整条街最香的小点心,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排队的人自然也就多,女工们做着油赞子,其出手之迅速、手法之熟练不禁令我叫绝,金黄的甜油赞子,绿中带青的咸油赞子,都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十六格馄饨也是一绝的,从店里冒出的热气扑面而来,馄饨香飘数里,引得不少游人驻足品尝;大宅门千层饼可是奉化的名产,咬一口,也不管是什么口味的,只是感到有一股来自海苔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一行人边走边尝,边尝边瞧,南塘老街上的各类小吃真令人眼花缭乱。
也不知是何时,零星小雨降落人间,南塘老街拉上了透明的珠帘,我们躲在屋檐之下,此时此刻,也不会说什么天公不作美之类,只会说“天公作美”吧。雨中的南塘老街,点缀着粉墙黛瓦,她的美只有在雨中才可尽显无余。此时,我才懂得什么才可称之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古老和现实交融眼前,享受一种别样的美丽。
时候不早了,我们收拾了一下“战利品”,但南塘老街动与静的美,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令我难以忘怀……
老街游记作文3
正月初三,我们来到了宁波的南塘老街。虽然天公不做美,下起了毛毛小雨,但仍然挡不住我们兴奋的心情。
我们走过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拱桥后,便到了南塘老街。街的两边都挂满了红灯笼,上面写着“春”或“福”字,每家店门上都贴着春联和大大的“福”。
这是一条很窄的街,但很长,一眼望不到头,路边都是古建筑和古墙,古建筑里有新开的酒吧、KTV和饭店,还有百年老店缸鸭狗、楼茂记……不管新店、老店都透着浓浓的春节气氛。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特别是小孩,他们笑得更开心,一边笑、一边还吃着零食,整条街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虽然今天天气不好,但前来的游客却并不少,在每家小吃店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你挤我、我挤你的,好热闹啊!我和哥哥、妹妹、外公、外婆站在屋檐下等爸爸、妈妈买来好吃的风味小吃。不一会儿,一大堆小吃来了,有甜甜的豆酥糖、脆脆的紫薯片、嫩嫩的豆腐和香香的油赞子……我们站在屋檐下吃得非常起劲。
最有趣的要数捏面人的地方了,他们主要捏十二生肖,你看桌子上就放着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放在一个个小玻璃罩子里,在灯笼红红的灯光辉映下栩栩如生。“泥人张”们一会儿捏脑袋,一会儿捏眼睛,真忙啊!
走着走着,我看见一座彩色的雕塑,是一个小男孩拿着鞭炮,穿着唐装,另一个是小女孩也穿着唐装,用手捂着耳朵,他们的脸上和我们一样都挂着甜甜的微笑。
不知不觉来到了老街的尽头,我们该回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看了老街一眼,又看了看我手中不小的收获,心里默默地对老街说:再见,老街!下次我要还来。
星期六无事,我再度走进老街,可老街的凄凉,萧条、几无人迹,路上原铺的水泥地面已满目疮孔,处处洼陷的人走路都得绕着,两旁的树木不知何时被人早已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桩桩树根,或是从树根旁冒出的嫩条,几处原有的三层楼,那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已摇摇欲坠,门窗早已破烂不堪,里面的蜘蛛网纵横交错,一股霉味能使人呛鼻,楼下的青砖开始掉层,四五间的平房已装不进眼眶,在面前显得那么狼狈,那么矮小,又那么难看。
走上两步,头脑中依稀想起刚来的那阵儿,老街又是那么的非凡,一遇赶集,总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从东头走到西头,往往没有一两个钟头是行不通的,而且满街上,花花绿绿的洋布,首饰,和一些农民常用的家什,水果,摆在街上最显眼处,几处摆摊叫卖吃喝的老师傅总是在门口挂个招牌,地上摆一张旧式的的方桌,马扎,人一到跟前,师傅忙吆喝着让座,然后花上几角钱吃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和一块葱花大饼,要不然吃上一碗刚从锅里蒸出来的热凉皮,或是蹲在门口就上一根大葱,嘴里辣辣的辣到了心里。
走在街上,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嘴里嚼着香甜可口的热油糕,说话间不小心还会烧了心,烫了嘴,惹得大人,小孩忙吐舌头。转到西头,那几处卖小鸡的畜主常因交不起产地检疫费和我纠缠,惹得我很恼火。
吃过午饭,陪着老李到东头搞动物防疫,那是最热闹的,不仅可以同几个乡党聊一阵子,还可得到那些猪贩子们因开玩笑赏得的'几根香烟,烟头夹在耳朵上,手中拿着注射器,总在一头换一头的注射防疫疫苗,老李跟着用耳号钳打上耳号,算是给防疫过的小猪做个记号,一天到晚,总是嘻嘻哈哈的与闲人打个招呼,然后回站做饭,坐到站上的长木凳上又是爽心的与进来的畜主交谈,畅所欲言,把酒言欢,每集都一样,每天都如此。
而今,集市已驱散,集镇已搬迁,老街已萧条,旧人已散去,只有几个守着烂摊子的老人,围着几张旧桌子打着纸牌,玩着麻将,耳朵笨笨的听不见人问话,眼睛怪怪的看不见人行走。我走着,眼眶的热泪使我眼前一阵迷蒙,是啊,老街老了,人已老去,旧的风景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