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简介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诏称《列子》为《冲虚真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列子》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
《列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列御寇在古籍中又被写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这里的“虚”即虚静、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列子曾向壶丘子林和老商氏学过气功。《庄子·逍遥游》把他描绘成为神仙,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的学说主要是养生术,因而他不大关心政治,认为政治事务与政治斗争,以及一切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碍于养生。在这方面,他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权术有明显区别,而比较接近于庄子,其消极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但他与奏汉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认为人不能长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该生就让它生,该死就让它死,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也和庄子相同。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列子》,可能是西晋人的作品。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对此作了归纳:(一)刘向的《列子序》称列子为郑人,与郑缪公同时,然而书中多言缪公以后事,如孔穿、公孙龙是战国后期人而入书。(二)书中多采引先秦与西汉诸子书的
今本《列子》虽系魏晋人的作品,但他们在重新编辑《列子》时,毕竟采录了许多先秦古籍中关于列子的记载,并不是完全凭空捏造。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朴无华,不见于汉魏诸书,如愚公移山、扁鹊易心等。可知今本《列子》中也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断倚残篇与零星记载,对于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电视剧《择天记》精选台词
1.对于不喝酒的人来说,喝酒的唯一理由就是与他一起喝酒的人是谁。
2.人啊,就和树一样,最茁壮的时候就该拼命地在春风里招摇,活的年头太久还拼死拼活的活着,身躯苍老变成朽木,直到最后被雷电劈成焦灰,这有什么意思?
3.相看两厌,那便不见。
4.没有谁说自己真的能懂,我也不能。
5.既相见两厌,那不如不见。
6.无论是人性还是人心,都是不能考验的,因为当你想办法去考验它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怀疑。而怀疑,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7.哪有人间正道,哪有是沧桑?
8.可惜小人物不曾见过沧海,如何懂得什么是壮阔?不曾摘下星辰,如何懂得什么是浩瀚?你终究是不懂冰雪为何物的夏虫罢了。
9.沉默地读书修行,不显山不露水,只在溪里做只无人闻津的游鱼,只待某朝风雨大动,那只鱼儿跃过龙门,变成真正的巨龙,俯瞰着整个大陆,名声显于天地之间。
10.任何事实,都要发生之后,才能确定为事实。
11.没有人比他更怕死,以及更不怕死。
12.活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清醒地活着或者死去。
13.可总比这些寂清的、萧瑟的、没有热乎劲儿的世界要来得温暖吧?
14.如果人类可以相信,我们才应该是世界的统治者。
15.吵架靠的是文字功法和肺活量以及不要脸的程度。
16.果不其然,听到不怕丢脸四字,唐三十六非但没有任何犹豫,眼睛却亮了起来,说道:“脸是什么?
17.朋友之间最容易互相看不顺眼。
18.命运,果然都不公平。
19.命运两个字,对我真的没有什么说服力。
20.山穷水尽处,水落而石出。
21.惩罚丑恶,便是歌颂美好。
《择天记》:鹿晗自我调侃《择天记》收割七个“第一次”
古装青春偶像剧《择天记》,开播40小时破1亿。该片由钟澍佳等执导,鹿晗、娜扎、吴倩、陈数、姚笛、曾志伟等明星参演。这部剧收割了鹿晗果果的七个“第一次”:第一次“触电”,这是鹿晗第一次拍电视剧;第一次去横店,鹿晗表示横店有点热;第一次拍魔幻剧,仙路漫漫,星霜之下少年逆天改命;第一次在戏里当“学霸”,从小熟记道家典籍三千卷;第一次演领袖,统领“国教五傻”;第一次既有师傅又有徒弟,老戏骨曾志伟和古怪精灵的“小默笙”吴倩;以及,第一次有感情戏。
随着剧情发展,落落(吴倩饰)、唐三十六(曾舜晞饰)、轩辕破(高瀚宇饰)等少年团成员已悉数登场,他们意气集结,各显神通,在国教学院的日子里欢乐不断。这样一群性格各异的有为青年,配合默契,亲密无间,落落率真大方,纯真可爱,与长生师徒之间的有爱互动也为众多网友津津乐道。唐三十六可称得上是少年团中的“发明大王”,时常脑洞大开创造出各种神奇的法器。轩辕破身为少年团中的武力担当,勇斗魔族巨人,视妖族公主落落的安危为己任,形影不离,性格坚毅为人憨厚老实。少年们齐聚一堂,组成了一支锐意进取、敢作敢为、有勇有谋、一往无前的择天少年团。他们敢为、锐利,永葆良善之心,在逆天改命的路上砥砺前行,少年之魂在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更加夺目。
据悉,电视剧《择天记》日前正在乐视视频联播。“择天少年团”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可见一斑!请跟随陈长生、徐有容带领的少年团一起,点燃青春热血!
《老子》简介
《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道看不见摸不着,和具体物不同。他认为,具体物是有对立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道是无对立的,“混而为一”。万物都有生有灭,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老子反对人们争强好胜。他认为具体的事物都要向反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知道思想。后来,汉武帝重视儒学,黄老思想地位下降。
从汉初崇尚黄老思想之后,历代对《老子》的研究和注释很多。注释本有六七百种之多,近现代则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和《老子新译》。《老子》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于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