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关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浩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作者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如下是列子仲尼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列子仲尼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①,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
》、《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②?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③。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④。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⑤:“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⑥,104 不寝不食,以至骨立⑦。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注释】
①亡——《集释》:“‘亡’本作‘止’,今从《藏》本、世德堂本、秦本正。”
②矣——杨伯峻:“于省吾《易经新证》以为‘矣’即《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之‘以’,何也。”
③此乐天知命者之所优——杨伯峻:“《御览》四六八引‘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下有‘也’字。”
④所谓——《集释》:“‘所谓’二字,各本皆倒作‘谓所’,今从吉府本正。”
⑤拜——王念孙:“拜乃 之伪。” ,今“拱”字。杨伯峻:“ 拜形相近而误也。”
⑥淫——深。
⑦骨立——形容人消瘦到了极点。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着,子贡进来侍候,见他面带愁容。子贡不敢询问,出来告诉颜回。颜回便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想法。”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规律,所以就没有优愁。’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孔子的脸色变得凄然,然后说:“有这话吗?你把意思领会错了。这是我过去的话,请以今天的话为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现在告诉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虑不会被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制与乐律,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
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为什么要改革它呢?”颜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说:“我也明白了。”他出来告诉了子贡。子贡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颜回又去开导他,然后才回到孔子门下,弹琴唱歌,诵读诗书,一生也没停止过。
一 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传说
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二)先秦散文
1.儒家经典 :
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3.诸子散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
(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2)屈原——《楚辞》——“楚辞”
二 两汉文学
1.两汉散文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2.两汉诗歌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文学
【“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刘桢。“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纪传体断代史,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三国在百年间的史事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他特异的史才。后人因推崇陈寿的史学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郦道元】字善友,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三峡》出于此。
2.南北朝时期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加上从晋到明共二十个朝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合称为“二十四史”。
【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论专著《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个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南朝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与陶渊明合称陶谢。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四 唐代文学
(一)唐代诗歌
1、初唐(618—712)唐建立至唐玄宗即位,近100年。诗歌成就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陈子昂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盛唐(712——762)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⑴.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王维】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
【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⑵.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⑶.大李杜:李白、杜甫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有《李太白集》。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还有“史诗”之称。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9、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1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6、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7、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8、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1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0、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21、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2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33、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34、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35、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36、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2、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