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励志加作者(一)
1. 我真的觉得运动很棒,是每个人都该坚持的事!被称为健身房美魔女,2012年7月中旬在网络爆红 张婷媗
2. 感觉真实的音乐,认真和坚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好声音选手杨坤导师队 关喆
3.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修身》
4.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抱朴子·极言》
5.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状留篇》
6. 坚持不让权宜之计取代原则,不让浮夸掩盖事实。美国广告大师 李奥贝纳
7. 我们在坚持工作之外,还必须养成坚持休息的习惯。 京剧大师 梅兰芳
8. 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法国作家 雨果
9. 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英国科学家 牛顿
10.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名言警句励志加作者(二)
1. 你要做一名成功的主持人,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坚持。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 撒贝宁
2. 许多人都是因为坚持到最后五分钟而获得胜利和成功。
3.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郭沫若
4. 原来,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完美的值得我们用生命坚持。女作家,原名励婕 安妮宝贝
5.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古希腊哲学家 比阿斯
6. 与其说我们有权防止错误,不如说我们有权不坚持谬误。 法国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 伽桑狄
7. 寺庙旁边的猪都会念经。英语不需要天赋,只需要坚持!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 李阳
8. 怎样形成风格?把你认为正确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坚持下去。艾青
9. 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法国作家 莫泊桑
10. 聪明人克服谬误,从而走向真理;只有傻瓜才坚持自己的谬误。 法国诗人 吕凯特
11. 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12. 只有心甘情愿地坚持正确的东西,才能从中得到不可言喻的安乐。马蒂尔
13. 事情是很简单的人,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14. 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法国作家 莫洛亚
15.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16. 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朱德
17. 滴水穿石并非由于水滴有巨大的力量,而是由于水一滴接着一滴。伽里俄蓬图斯
18. 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9. 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
20. 坚持反腐倡廉,打击官僚资本,一件一件地办理一些老大难案件。《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胡绩伟
书香读书征文1
在家没事翻书柜,《鲁迅语录》被发现了。288页厚的《鲁迅语录》,显然不是正式出版物,没有版权页,只有编者:广西革命大学中文系鬼见怒战斗队。出版时间为1967年,地址桂林。这样看,这个“广西革命大学”应该是当年的广西师范学院,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全书内容还是非常标准,扉页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的评价,有毛泽东手书的鲁迅诗及纪念七绝,有陈伯达题词,有鲁迅标准照及手迹。内文有代序、后记,有附录。书的主体是鲁迅语录,共230页,涵盖了《鲁迅全集》的精华。附录有中共中央悼念鲁迅的电报,有宋庆龄、周恩来的信,有《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社论,有陈伯达、姚文元、郭沫若等的纪念文章,有鲁迅生平及著述年表,有鲁迅作品目录和笔名录等。除了带着当时的政治色彩,应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鲁迅的著作那么丰富,要读完得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本书却可以帮助你粗略领会鲁迅著作的精髓。
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藏了半个世纪,当时是从哪里来已不可知,推想是在镇中读书时,接触到镇上的几位同学,其中有一位比我低一届的叫何平生,曾经跟我很友好。他有许多来书的渠道,也知道我爱书,而到底是赠的还是借而不还的,已无可知,即使是这位何同学的,我估计他也没有印象。因为当时正是知识饥渴时期,在社会上却是无书可读了,常常眼馋同学手中的课外书,也常常采用“刘备借荆州”的手法私藏拥有。总之,这本书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变成了我的,并且一藏五十年。
现在再翻检出来,看着书页里那些褪色的圈点墨迹,真是感慨万千!
书香读书征文2
前几天去买菜,豆腐老板娘一脸愁容在诉说两个孩子的叛逆:“只想看手机玩游戏,不主动学习做作业,打不听骂不听……”引来周围一群顾客的迎合。看来,对孩子的教育是所有父母关注的问题。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何赢得孩子与父母和老师的合作?如何消解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正面管教》将告诉你答案。
正面管教是基于阿德勒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在谈管教孩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才算是有效的管教。《正面管教》认为,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一是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二是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三是是否长期有效?四是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教育中所有的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从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和冲突中展现出来的。传统的解决方案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家长很强势,轻则训斥,重则体罚;第二种则是与打骂相反的方式:对孩子过于宠溺和骄纵。国际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孩子的打骂只会导致孩子有以下四种不良反应:怨恨、报复、叛逆和退缩;而太过于宠溺和骄纵则只会培养出长不大的“巨婴”。
正面管教倡导的是“和善而坚定”,因为,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那么,如何才能和善而坚定呢?
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开始问启发式问题: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书中提供了很多案例和适合的工具,可供大家参考。此外,还有系列书籍,如3-6岁的正面管教、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单亲家庭的正面管教,总有一本适合你。
书香读书征文3
吴世林为了创作《永远的白海豚》历时数年,废寝忘食,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出版后受到各方关注,得到普遍好评。
《永远的白海豚》主题鲜明,体现了“生态”这个大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白海豚全称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宝级的动物,吴世林作家正是准确把握了“生态”保护这个有意义的主题,并且精心研究。
构思精巧。十五万两千字,开局有小引,结束有后记,中间一至八章,加上一个尾篇。从“初识”,到“奇遇”,从“寻找”,再到“研究”,然后提升到“保护”。其中充满诙谐幽默的保豚大合唱,诺亚方舟奖,环环相扣,精彩缤纷。
形象丰富。作者笔下白海豚是一条主线,细心的读者发现,其实作家用浓墨重彩描述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有了对潘教授及诸多普普通通关心关爱白海豚的人物,整个报告文学的人物有血有肉,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为报告文学增添不少光彩。
故事多彩。作者多年来从事新闻报道和小说创作,这是作者的优势,并且在这个长篇报告文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人性的海豚救律师夫人的故事,为白海豚赢得人们的普遍敬佩,作者笔下的海涛班长所讲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报告文学充满趣味性和可读性。
描述真实。不仅体现真实、朴素,而且以小见大,充满温暖。有哲理思考和启迪。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少人都是普通人,他们用自身的行动来倡导“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来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的一举一动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又富于意义。
我作为一个读者,为世林作家《永远的白海豚》真诚的点赞喝彩!
书香读书征文4
不敢说自己已然“读书破万卷”,但自从识字起,读书到现在,几十年读了多少书,确实是难以数计了。
多读书多受益。读好书或好文章,如同打开了一扇闪耀睿智思想的大门,让人受益匪浅。
我的岁月存活在书里,我的血液流动在书里。读书的时候,只觉天高地宽心也宽,缭绕的.书香驱散了身心的疲惫与烦恼,世事的纷争与繁琐。此刻,心灵彻底逃脱了尘世的羁绊,融入了山野的空灵,听淙淙流泉,看云霞书卷,心静静地在书中沐浴、熏染,不再为一次次人生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他人的误解和刻意中伤烦恼无边。“人无求时品自高”这时,你会具有了一种云水悠悠的心情,能体味出一种人生如菊的境界。
经常读书,心里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充实。书中思想之光芒能带引人走出人生沼泽地。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痛苦和悲哀,会有许多令人厌恶心醉的东西,只有拥有了智慧才能使人避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误区,使人高瞻远瞩,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人间冷暖尘世悲欢,用自己的脚步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平凡的人生。在我看来,一个远离书籍的人,无论他多么富有,精神上却是贫者。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能超越自我,辉煌自我。
读书胜千景。读书是读岁月、读人生、读哲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其乐无穷。在书中你可以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俏丽:那“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韵;那“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的艳;那“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幽。让人觉得在山的面前,人显得多么渺小,无论你的地位多高,名望多大,它绝不会俯仰于你的地位和名望,而总是高高地举起嶙嶙的风骨,撑起一片绝俗的蓝天。自古多少占山为王的英雄而今安在?岁月流逝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而山仍横空出世卓然独存!这时,你会读懂歌德的一句名言:大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读书中的人,使你透过温文尔雅的各色面纱和面具,像看走马灯似的欣赏着变色龙在季风中的蜕变表演,能洞见道貌岸然人物的无知无耻,能透视那些朴实无华的人身上的一种可贵良知和鲜红的良心……读书也能读见自己的灵魂。在读自己的时候,我常常鞭策自己:“心灵再高尚一些”,读自己的文字时,常感汗颜,“文章还是自己的好”虽已流传千古,而我从自己那些可怜的文字中读出幼稚和可笑。常常以此丰富、提高自己,匡正自己的灵魂。
书香读书征文5
小时候,总是被大人耳提面命:“熟能生巧,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大抵是中国人对学习的统一认知: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他的畅销书《异类》中提出了10000小时理论,他认为:要想在任何领域成为世界级的顶尖人物,那么练习10000个小时是最起码的条件。这个理论恰巧和我们的“熟能生巧”相呼应。
然而,美国的道格·莱莫夫、艾丽卡·伍尔韦、凯蒂·叶兹却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熟”并不一定能生“巧”。不然,为什么煮了几十年饭菜的家庭主妇未能成为大厨师?为什么跑龙套几十年也未能成名角?
那是因为,绝大部分的学习者并不知道,他们的练习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无论你的练习方法是正确还是错误,身上的肌肉群和大脑神经回路会逐渐记住你一直重复的每一个细节动作,不断地重复最终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无论这习惯是好是坏。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通过我们愿意尝试的方式,有目的、有策略地重复练习,经由刻意练习,更好地完善自我,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呢?
我们都知道“二八原则”,也就是著名的“重要少数法则”,80%的效应来自20%的原因。在练习中,如果想要变得优秀,就要专注地练习能给你创造价值的20%的技能,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另外的80%上。也就是说,前提是你需要分清主次,知道哪一项才是最重要的技能。然后,你还要为这宝贵的20%做好规划,设定目标,设计高品质的练习环节,设置微小变量,反复练习这项重要的技能,而不是盲目地增加新的练习项目。
当你练习得够多,你会发现,周而复始的练习将使技能变成了一种习惯行为。通过刻意练习,你的技能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这往往在运动、博弈、乐器演奏等领域尤为普遍。比如打乒乓球,新手打球总是纠结自己的步伐和动作;熟练了之后,可以预判来球方向,可以不经思考的条件反射去接球。当技能转化为习惯性的自发行为,你的大脑就会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安放更多的处理能力,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刻意练习》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练习方法。作者说,人所不能及的天赋=人所不能及的刻意练习。大胆地跨出第一步,然后,你就走在了通往优秀的路上。
引导语:季羡林先生曾说: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这位伟大的大师谈论家庭,是怎么说的?
父亲荒唐离奇大起大落
季羡林的记忆里,在他十一二岁时就已离世的父亲,给他这个儿子留下的仅仅是“荒唐离奇”四个字。
季羡林出生在鲁西北一个叫官庄的地方。《文集》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写道,“家里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当年贫困的家境,使季羡林不得不在年仅6岁的时候,离开双亲去过寄人篱下的日子。
季羡林是后来才听说了父亲“荒唐离奇”的故事:“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一下。于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样,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情况。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昙花一现。”
母亲:大师一生永久的悔
季羡林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并不比和父亲的多,但他却始终心怀依恋之情:“我一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这样一位母亲,似乎是乏善可陈的,但季羡林的心底却始终留有幼年时母爱的温情,“一讲到母亲就会讲到吃的东西来。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我们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真有点谈‘红’色变了。但我偶尔能吃点‘白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红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季羡林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以后,季羡林曾在极度痛苦中写了一幅挽联表达悲切的心情:
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
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婶母与爱妻温馨的家
年过九旬,让季羡林怀念的是他曾经有过的那个“温馨的家”———季羡林、婶母老祖与爱妻德华三个孤苦的人共同组建的家庭:“老祖是我的婶母,全家都尊敬她,尊称之为老祖。她出身中医世家,人极聪明,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成了一位山东话称之为‘老姑娘’的人。年近四十,她才嫁给了我叔父,做续弦的妻子。她心灵中经受的痛苦之剧烈,概可想见。然而她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从来没有对人流露过。德华是我的老伴,是奉父母之命,通过媒妁之言同我结婚的。她只有小学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闹过对立,发过脾气。她也是自幼丧母的,青年时代是在愁苦中度过的。”
就是这样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使季羡林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人生当中的六十年,据他回忆,“这个家六十年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我想,这即使不能算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正当家庭经济濒于破产的时候,季羡林获得了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我并没有什么凌云的壮志,只不过是想苦熬两年,镀上一层金,回国来好抢得一只好饭碗,如此而已。焉知两年一变而成了十一年。”在季羡林心底充满对亲人的感激,“如果不是老祖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让一老,我的叔父;二中,老祖和德华;二小,我的女儿和儿子,能够有一口饭吃,才得度过灾难。”
猫猫狗狗心灵的安慰
在季羡林的脑海中,始终留有父母家门前一条老狗的影子,这条老狗揪住了季羡林的心,整整有七十年。
七十年前,季羡林正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在那年秋天,他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回乡奔丧。极度悲痛的季羡林,每天晚上在家徒四壁的老屋为母亲的棺材守灵。“老屋的破篱笆门旁地上总有一团黑东西,是一条老狗,静静地卧在那里。狗们有没有思想,我说不准,但感情确是有的。这一条老狗几天来大概是陷入困惑中:天天喂我的女主人怎么忽然不见了?它白天到村里什么地方偷一点东西吃,立即回到家里来,静静地卧在篱笆门旁。见了我这个小伙子,它似乎感到我也是这家的主人,同女主人有点什么关系,因此见到了我并不咬我,有时候还摇摇尾巴,表示亲昵。”
母亲的丧事处理完,季羡林就要离开故乡。在他离开那一座破房子时,那条老狗仍然忠诚地趴在篱笆门口。季羡林当时泪流满面,俯下身,抱住了它的头,亲了一口,“虽然很想把它抱回济南叔父家,但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只好一步三回首地离开,眼泪向肚子里流”。
此后,他总是不时想到这一条老狗,“女主人没了,少主人也离开了,它每天到村内找点东西吃,究竟能够找多久呢?它决不会离开那个篱笆门口的,它会永远趴在那里的,尽管脑袋里也会充满了疑问。它究竟趴了多久,我不知道,也许最终是饿死的。”
季羡林后来在家里养猫,养第一只猫叫虎子,脾气真像老虎,极为暴烈。但它对主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晚上,我一上床躺下,虎子就和另外一只名叫猫咪的猫,连忙跳上床来,争夺我脚头上那一块地盘,沉沉地压在那里。如果我半夜里醒来,觉得脚头上轻轻的,我知道,两只猫都没有来,这时我往往难再入睡。”在白天,两只猫会跟随季羡林出去散步,上山下山,这样的情景甚至曾经成为燕园中一道著名的风景线,名传遐迩。
后来,季羡林又养了四只纯种的、从家乡带来的波斯猫,“它们活泼、顽皮,经常挤入我的怀中,爬上我的脖子”。其中一只尊号“毛毛四世”的小猫,在爬上季羡林脖子的时候,正巧被一位摄影家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内抢拍了一个镜头。照片赫然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而“毛毛四世”也成为蜚声猫坛的一只世界名猫。晚年季羡林因这些猫而感受到安慰,“虽然我们家只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你难道能说这不是一个温馨的家吗”?季羡林经典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