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Namo”mitābhāyabuddhāya又,Namo”mitayusbuddhāya,又作南无阿弥陀佛陀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指“归命”的意思,即“归依阿弥陀佛”,意指“归命无量寿觉”,又作六字名号,为净土宗佛号。念该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最初称名是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后昙鸾、道绰至善导等开始提倡为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最早传入中国的与净土有关的经典为《般舟三昧经》,由支娄迦谶于东汉时汉灵帝光和二年翻译。该经描述了通过观想或念诵佛名,而使十方诸佛特别是阿弥陀佛现前的法门要义。
《阿弥陀经》由鸠摩罗什翻译。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并有持名念佛的法门。现存唐玄奘的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阿弥 陀经》类似的短篇佛经尚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简称《鼓音声经》,译者不详。该经也是释迦解说阿弥陀佛功德之作,但有两点特色:一为经中记载的阿 弥陀佛父母之名;二为经内含的“鼓音声王大陀罗尼”。《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系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其中 十六种观门中的最后三种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状况。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主经,介绍阿弥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朝、宋朝译出的五种 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译本被藕益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尝试把这几个译本会 集起来,形成一综合的会集本。现代较流行的会集本是民国夏莲居所撰,得到净空法师的推崇而传播。
密教的《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无量寿如来十甘露真言》等法门。而单纯的密经里,阿弥陀佛也时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莲花部的部祖,大日如来妙观察智的显现。因此,对阿弥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与仪轨结合在一起。
扩展阅读:五百罗汉之金首尊者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心情有时是难以控制的,有时心静不下来可以念一下让人心静的佛经,很有效果哦!
让人静心的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让人静心的佛经:《金刚经》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让人静心的佛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或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无量寿经夏会本》等,亦可简称《会集本、夏会本、大经》。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让人静心的佛经:《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让人静心的佛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
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
让人静心的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让人静心的佛经:《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普贤行愿品》经文中记载的普贤菩萨为菩萨众所说的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沸,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诵持普贤菩萨·十大愿,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