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虞世南蝉的经典语录 正文

虞世南蝉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4 21:44:08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

描写蝉的句子1

1、 夏天,当然会有蝉,那断断续续的蝉鸣有节奏的“知——知——”,声音还很响亮,免不了会使人厌烦。

2、 夏日听蝉而能悟出“蝉噪林愈静,鸟鸣景更幽”的意境则是许多年之后的事,而在这之前,所有的蝉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夏天到来的一个信号,以及夏天里我们手里“玩具”而已,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3、 我所熟悉的蝉有三种,让我叫出他们的学名怕是很难。我只知道这三种蝉个头不一,叫声也大相径庭。个头最大的一种,我们家乡叫做“知了猴儿”,通体黝黑,喉声嘹亮,高门儿大嗓儿。

4、 若几十只这样的蝉一起叫将起来,那简直如驴在吼叫,如马达在轰鸣,又似风声雨声,很有些气势的。

5、 八月,天气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6、 蝉的一生,就是在演奏音乐,它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虽然他只有90多天的生命但它丝毫没有放弃。

7、 蝉鸣声声,诠释着夏的酷热,倾诉着心的情结。就在这炎热难耐的傍晚,我整理着自己混乱的思绪……

8、 上午,蝉睁开晶亮的双眼把我唤醒。中午,它的歌声更加嘹亮,有的好像喇叭声,有的好像尖叫声。晚上,蝉儿伴我入睡,它的歌声一会儿让我进入了梦乡。

9、 听!看!无畏的蝉儿,唱着心中的歌……蝉儿如此!人儿如此?我轻轻躺下了,注目窗外的美好世界。

10、 蝉又知了,知了的叫起来,仿佛在向我求饶,我意外的发现蝉发音腹部在不停的抖动。

11、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12、 而我尤其钟爱带有浓浓乡味的蝉声。

13、 从自然界发出的天籁之音,象鸟叫虫鸣,蛙声蝉声,等等,都是非常美妙动听的,它往往能叫人从善,能慰藉人类因各种苦难和相互伤害而造成的痛苦和疲倦的心灵,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

14、 夏日里特有的自然之声就是蝉鸣。在绿树丛中,蝉儿唱着欢快的夏日情歌,在蝉鸣声中,我们度过炎炎的夏日。

15、 不知为何,每逢夏日,蝉的叫声便会不绝于耳,大概是因为树的种子早已播撒心间的缘故,蝉应与树在一起。

16、 这几天,无论是座在办公室,还是行走在外,耳中时不时的总能听到蝉的鸣叫声,时而涨起,又时而落下。天气越热,它们叫得越欢。

17、 儿时听蝉声,更多的时候是在傍晚时分。

18、 吃过晚饭,坐在院子前面的草坪上纳凉。此时蝉声已大作,或独唱,声音此起彼伏;或合唱,协调共鸣。声音极为洪亮,情景着实感人。

19、 在寂静的乡村,它为我们的聊天伴唱,为辛苦了一天的农民解乏。身处其中,无异于欣赏一场精彩的动人心弦的大型交响乐。

20、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从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便开始发自内心的呼唤,在短短的生命里,以全部的力量尽情歌唱,可谓是天生的歌唱家。

21、 蝉,只不过是夏天一小虫。但此小虫非一般之小虫。很是欣赏法布尔,他用精练的一句话,概括了蝉的一生:蝉沐风浴露,饮天地之灵气,吸万木之精华,蛰伏四年,换来的只是短短一个月生命的“春天”。

22、 又到夏天,又闻蝉鸣,初唐名臣虞世南有一首咏蝉的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3、 炎热而漫长的夏季,有了哪一声声一唱一和癫狂而快乐的蝉鸣相伴,让人于闷热中得到许多清凉。

24、 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

描写蝉的句子2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17、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8、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19、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晚蝉》)

20、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1、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22、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23、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24、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25、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26、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27、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28、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唐·雍裕之《早蝉》

29、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0、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晚山蝉》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习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