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精彩句子摘抄:
1、一向带领着我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保姆。
2、她生得黄胖而矮,“长”(chang)也不是形容词。
3、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4、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
5、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6、久睡在一角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7、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
8、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
9、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10、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11、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图色。
12、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13、这实在是出于我没有用处意想之外,不能不惊异。
14、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神力。
1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6、这又使我发生新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7、她确有伟大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8、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
19、连动物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20、仁厚黑暗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魂灵!
【拓展延伸】
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内容分析: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身份及称呼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由来。“我”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已经说过”指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女工,给人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对长妈妈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由来,“长妈妈”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地位是何等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角度写,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是过年规矩。从压岁钱说到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
这第一次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引起,故事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对比。
阿长与山海经精彩句子摘抄:
1、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2、她生得黄胖而矮,“长”(chang)也不是形容词。
3、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4、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
5、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6、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7、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8、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
9、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10、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11、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图色。
12、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13、这实在是出于我没有用处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14、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1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1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7、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8、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
19、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20、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拓展延伸】
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分析: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的身份及称呼的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的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的由来。“我”的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的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的,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的“已经说过”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的女工,给人的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的对长妈妈的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长妈妈”的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的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的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的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的角度写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的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的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的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的是过年的规矩。从压岁钱说到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
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的第一次转折。
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淡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
(19——29小节)写因长妈妈为“我”买来了的《山海经》而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
这第二次敬意的缘由是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动介绍,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乎完全无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地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慨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果说,前面写长妈妈脱裤子挡大炮的“神力” 不免含有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的话,那么,这里用“确有”来修饰“伟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达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见,《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众多事件中选择《山海经》与“阿长”一起放在文题中了。
第四部分
(30——31小节)哀悼长妈妈,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行文至此,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不自觉地用“阔气一点”的 “我的保姆”来称呼长妈妈了。接着用看似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长妈妈辞世已三十年了,说明时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对最敬重的长妈妈的姓名和经历至今仍然一无所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三是从仅知道的长妈妈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猜测长妈妈是个青年守寡的孤孀,表现了对长妈妈不幸身世遭际的同情。
最后一小节,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所说的“地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坟墓”(因为它是“黑暗”的),阿长在那里休息;二是指“大地母亲”(因为它是“仁厚”的)。在鲁迅的心目中,阿长与“地母”已经融为一体了,她的灵魂已在那里“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 ‘敬重’”的意思呢
《千与千寻》
前前后后我也不过才将《千与千寻》看了三遍,每看一次都间隔三五年。但是每次听到或看到“千寻”这个名字,脑海里都会闪过几个画面。我想正是这几个脑海里留存的影像让我一直都将这部影片放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让我一直想要弄明白,《千与千寻》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距离我第一次看它的八年后的现在,我已经不是一个觉得“千寻爸妈变成猪的画面好可怕“,还有“白龙如果爱千寻就应该跟千寻一起回去”的,单纯天真又爱幻想的高中女生。打开这部电影,这一次,千寻让我热泪盈眶。
在观看的时候,我将打动我的
《千与千寻》经典台词一:
“千万不能说想要回家不想工作。你一定要说再辛苦你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
在千寻已经来不及回到自己的世界,必须要呆在这个“神界”的时候,白龙这样交待千寻。白龙告诉她如果她想要留在汤屋救出父母,在面对汤婆婆的各种引诱时,千寻一定要这么回答汤婆婆。因为汤婆婆会把“好吃懒做的人类变成动物。”
我想,千寻误入汤屋,就好像我们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扑通”一声,就掉进了“社会”这个大海里。千寻在此时已经身陷囹圄无法回头,就好像我们无论再没有准备好,也已经身处于“社会”当中,无法再回到衣食无忧,总有人嘘寒问暖的父母身边一样。社会的最基本规则,或者说生存的最基本规则,就是“付出才有收获”,工作,才能有饭吃,才能实现其他的种种。如果千寻想要救出父母,那么她就一定要工作。如果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关于人生的各种梦想,就一定要自己努力争取。
《千与千寻》经典台词二:
“他们病了?还是受伤了?”
“不是,是吃太饱了在睡觉。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是人类了。”
这句台词真是抽在我脸上的一记响亮无比的耳光。
我想起那些浑浑噩噩,麻木不觉,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的日子,曾经被自己及周围的许多人诩为“最简单也最幸福”的日子。我想我当时一定就像那两头躺在猪圈中的千寻的父母变成的猪一样,将所有动物的本能当作自己的“至高”追求,忘记了自己是由那些慢慢学会使用工具的灵长类祖先经过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人类。千寻父母变成猪的那一幕,粉色的皮肉,爬着褶皱的猪鼻,嘴角边挂着涎水,哼哼唧唧地倒在地上受人皮鞭。挥动的鞭子在空气里呼呼作响,那声音让我的内心惊惧无比,那长鞭就像一声声响亮而又火辣地抽在我身上一般。那一顿“痛打”让人切肤地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
当千寻和她的父母寻着香味找到食物的时候,饭店的主人并不在柜台前。千寻冲着父母喊:“我们走吧!老板看到会骂的哦!”无法抵制美食诱惑的父母顾着抓取食物,头也不回地说:“这有什么关系,我们待会儿可以付钱的嘛。”说完便大嚼起来。只有小小的千寻固执地站在店门外,坚持着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我不断在心里质问自己,面对诱惑,在不断鼓动怂恿的声音面前,我是否只是因为没有气力而无法坚定地说“我不要!”
后来,小小的千寻对着躺在猪圈中的父母喊道:“不能吃太胖哦,会被杀掉的!”这句话犹如杀猪刀一般冰冷而讽刺,借由一个孩子的口,在教大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千与千寻》经典台词三:
“睡了一觉差点儿忘了,还以为自己叫小千。”
“名字一旦被夺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当我听到第一句台词的时候,胸口好像被人狠狠捶了一下,痛得几乎要掉下泪来。
在千寻的故事中,每一个来汤屋工作的人都会被汤婆婆夺走自己的名字。汤婆婆的汤屋真是很精彩,各形各色的客人泡在澡汤里舒服地呻吟,山珍海味整齐地码在盘子里等待被宠幸,金子像花雨一样撒得满身满地。女人的胸脯与花衣,软语如新采的甜蜜。我吆喝着,大笑着,又谨慎地小心翼翼地,低着头鞠着躬,浑身像上了发条一样甩开四肢在汤屋里跑上跑下。我知道我一定要笑开了跑起来,这样才会赚到钱。我知道我只要笑开了跑起来,就一定会赚到钱,钱。我知道我笑开了也挺开心跑起来还挺神气,只要这样我就可以有钱,钱,钱!耳边笑声层层叠叠哈哈哈,脚下生风不知疲倦呼呼呼。我端盘子,洗地板,按摩软软光光的膀子,额头的汗水都没有手去擦,客人们满意得轻呼一口气交头说:“今天有一只活儿干得不错的青蛙!”青蛙?!我还以为身边跑着的是许多癞蛤蟆!
而现实中的我,惧怕的是外面的世界总是比我想像中的精彩得多,摸爬滚打,嬉笑怒骂,我会“沉醉”得忘了自己的样子。我担心睡了一觉起来,我以为自己也叫“小千”。
可是她对钱婆婆说:“婆婆,我原来的名字叫荻野千寻。”“千寻?真是好名字。要好好珍惜它呦。”
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上天也给了我一个好名字,曾经我总是想不到要珍惜那一张写著名字的卡片。我希望我还记得该去哪里寻找。如果你知道,请一定要告诉我。因为那上面,有我的名字。
《千与千寻》经典台词四:
“婆婆,不行,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我的爸妈。”
“没有?这就是你的答案吗?”(汤婆婆递来凶恶又怀疑的.眼神)
“……嗯!”
汤婆婆告诉千寻,只要她能在十头猪里准确地辨认出哪两头是自己的父母,那么汤婆婆就解除和千寻的合同。
如何能在十头猪里找到自己的父母?就像在十双不同的手里找到自己父母的那两双手一样。那两双手的纹路,手指的长度,手掌心的温度和某一个茧,手指弯曲的弧度,和握着你的手时的坚定与守护。你是否认真地端详过那两双手?甚或那两张脸?哪怕是两张写满愤怒或填满忧愁的脸?唯有最温柔的纤细的爱,才能帮助千寻擦亮眼睛,在十头猪中触摸到自己的父母。这种叫“感觉”的能力,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汤婆婆作为这场“认猪做亲”的闹剧的主导者,她是游戏规则的指定人,是权威,是汤屋里最不容置疑的存在。在千寻做出“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我的爸妈”的判断的时候,她向千寻投去了质疑又严厉的目光。那目光尖如利刃,足以穿透并杀死任何躲在厚厚的壳里步履缓慢好似泰然自若实则虚弱得不敢面对现实的乌龟。更可悲的是,有时候我们最不敢面对的却是自己。不接受自己的坏,又不敢坚定自己的好。
当受到挑战,只有最坚定的自己,才能带我去往心的方向。
《千与千寻》经典台词五:
“我不能再过去了。千寻照原来的路走回去就可以了。可是,绝对不能回头看,一直到走出隧道为止。”
“你呢?”
“不要紧的,我已经找回了自己的名字,一定会回到原来的世界的。”
“我们会在那里相逢吗?”
“一定会的。”
“一定吗?”
“一定。千寻去吧,记得别回头。”
每次看到这里,我的耳边总会响起一曲《送别》。
白龙为什么不跟千寻一起走?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我们非要白龙跟千寻一起走?
成长也许就是在某一个时刻硬生生地被人往前推了一把,颤抖着穿过黑暗隧道,迎着那个没有故人在的未知的将来。那条注定要自己一个人走的暗沉的路,有时光是想想就足以令人心生畏惧。我站在那一段黑暗时光的路口,往左边侧过头,又想起你说,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于是我只能攥紧曾经握过你的手的我的手,带着你的温度,风起云涌,不再回头。
白龙说,他们一定会在原来的世界相逢。那个原来的世界,就是烙印着他们自己的痕迹,镌刻着他们自己的名字,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世界。其实,只要我们都清楚得记得自己的名字,我们就已经相逢在那个世界里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