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辛弃疾语录100字 正文

辛弃疾语录100字

时间:2025-04-27 22:26:14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篇一: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间,如闻三呼渡河声矣。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刘宰《上安抚辛待制》: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鞺鞳(tāng 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谢枋得《宋辛稼轩先生墓记》: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

爱新觉罗·玄烨《御批通鉴纲目》: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白寿彝《中国通史》: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篇二:

“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

——[清]陈廷焯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词苑丛谈》引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王国维

“东坡词超旷而意极平和,稼轩词极豪雄而意极郁愤。”

——[清]陈廷焯

豪放,是辛弃疾词作的主体风格。与报国的壮志、英雄的襟怀、军人的豪情这些宏大雄伟的题材内容相适应,他的笔下最常见的是弓刀、长剑、画戟、金戈、铁马、旌旗、画角、将军等军事物象,和惊湍、奔雷、骇浪、急雨、裂石、塞尘、西风、飞云等自然物象,在他奔放激越、瞬息万变的情感的涵摄下,构成沉雄开阔、壮丽动荡的艺术境界。

不过,苏、辛虽然同为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由于身世背景、性情修养的不同,其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在开阔高远的意境中展现参透世事的`旷达与超然。

辛弃疾词的豪放,则表现为在奔腾耸峙、跌宕不羁的客观物象中寄寓永不消解的豪情与难以释怀的悲愤。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篇三:

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为大家分析了辛弃疾水龙吟鉴赏,欢迎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词人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便借登建康城西赏心亭游览之际抒发了郁结心头的悲愤。

从结构方面看,本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词的上片是登高远眺,由物及人,触景生情: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接着写山的形状——挺拔秀丽如“玉簪”似“螺髻”,既绘形绘色又抒情传神,面对眼前的美景,词人想到的却是沦陷区无知无情的山此时也因中原沦丧而向人们“献愁供恨”;最后写登楼远眺,并由外物联想到自身——似“断鸿”的辛弃疾22岁时率众南下,离开沦陷区父老兄弟的他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的报国忠心却至今仍无人理会,只能空佩宝剑伤心地站在赏心亭上看夕阳西沉,听孤鸿哀鸣。

词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过古人古事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既不愿像张翰那样只思莼鲈美味,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知“求田问舍”,其中的“休说”“怕”“羞”等字从反面入笔,表达了词人不甘从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接着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细说自己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至于“可惜”三句,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的“忧愁”所在——国势日益衰微,而自己却不得不虚度年华;最后三句以问作结,照应前文,写了词人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苦闷:有谁能想到唤来歌女抚慰英雄的忧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如此落泪,可见其已伤心至极!然而,让更人伤心的是,英雄的心境竟然从不被人理解。这与上片中“无人会,登临意”前后照应,读来的确让人荡气回肠。

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看,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矢志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而成的那种特有的沉雄豪壮的“稼轩风”。“千里清秋”“水随天去”“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气度是何其豪壮!悲恨填膺,无人理会,国势危殆,无路请缨,虚度光阴,空洒英雄之泪,感情是何其沉郁!全词就是这样豪情郁气,一并交织,将词的壮美发挥到了极致。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给大家分享了辛弃疾的诗词,欢迎借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报国之志难酬,作者醉眼惺忪,挑灯看剑。在梦里终于得偿所愿,回到当年的营垒,军乐奏起,烤牛肉,烈马飞奔,张弓搭箭,点兵交战,收复失地,不亦快哉。奈何,两鬓已是白发。报国终究是无望了。其中的愤懑与落寞,又有谁知呢?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被王国维列入人生三境的第三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讲人在孤独中前行摸索,一如辛弃疾独自一人,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第二境,写人为了这个目标,消瘦疲惫,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三重境界是,在你寻寻觅觅,在要绝望的时刻,突然就有了答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你肯坚持,生命中总是不缺这样惊喜的时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明月、清风、喜鹊、鸣蝉,加上蛙声和稻花香,一幅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夏夜风景图。由于实在太过欣喜,以至于作者临近了那早就去熟了的茅店都没有察觉,转过小桥之后,惊讶茅店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语言平淡无奇,景物也是寻常,但是作者构思巧妙,令人玩味。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茅屋、小溪、小草、吴侬软语,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儿子豆田除草,二儿子编织鸡笼,小儿子溪头剥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客观地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鲁迅先生说“怜子如何不丈夫”,于生活的细腻温情之处,更见大丈夫情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在曹操占据北方,如日中天的时候,孙权在东南,不断征战,不断扩大,与曹操分庭抗礼。东吴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最后借曹操之口,“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是鞭挞满朝庸碌文武。发出奋发图强的呼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录用人才的慨叹。

一个垂垂老矣,壮志未酬,依然心系国家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后,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却道天凉好个秋,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与悲怆往往是不可说的。潇洒轻松只是遮掩罢了,所以周济说辛弃疾词“变温婉,成悲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本是上阵杀敌所用,如今只能放在身边把玩,心中怒气不平,所以拍栏杆来发泄。自己登临此处,心中所思所想无人能知,说不出的寂寥。国势飘摇,北伐无期,徒掬一把英雄泪。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赏析:作者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松说:“走开走开!”。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那句“以手推松曰去”,这个世界上 ,真正喝醉的,要被搀扶的,是昏庸的宋廷。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一场送别,作者绝不会如此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他一生志在恢复山河,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所以告诫朋友说,“江头为使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人间险恶甚于江头风波,读来让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