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药山禅师语录景德 正文

药山禅师语录景德

时间:2025-05-01 15:51:15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可是,还没人合得衣、钵,不得不传授卢慧能居士。唐朝以前众生的根机较深利,顿悟的人倒不多,这原因,如经云:“正法”时持戒坚固;“像法”时参禅坚固;“末法”时念佛坚固。所以达磨祖师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来东土(《碧岩录》),传播顿教,至唐灵祐禅师(77l~853年)时,相差二三百年,顿教才大兴,此后一华遂开五叶。

《景德传灯录》卷第三云:达磨祖师欲返天竺时,“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我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咐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摩(?~528年)为东土禅宗的初祖;慧可(486~593年)为第二祖;僧璨(?~606年)为第三祖;道信(580~651年)为第四祖;弘忍(602~675年)为第五祖;慧能(638~713年)为第六祖。

嗣六祖的禅法有四十三人,主要是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盛行于世;一华开五叶,也出于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

南岳怀让禅师下江西道一禅师,道一下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怀海下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灵祐下袁州仰山慧寂禅师,灵祐与慧寂出世,共为开第一叶,称“沩仰宗”。

怀海下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希运下镇州临济义玄禅师,义玄出世为开第二叶,称“临济宗”。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下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希迁下澧州药山惟俨禅师,惟俨下潭州云岩昙晟禅师,昙晟下筠州洞山良价禅师,良价下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良价与本寂共为第三叶,称“曹洞宗”。

希迁下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道悟下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崇信下朗州德山宣鉴禅师,宣鉴下福州雪峰义存禅师,义存下韶州云门文偃禅师,文偃为第四叶,称“云门宗”。

义存下福州玄沙山师备禅师,师备下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桂琛下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文益为第五叶,称“法眼宗”。

渐顿二偈

神秀禅师(约606~706年),河南开封尉氏人,姓李,得法于五祖弘忍大师。

《坛经》云:“五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五祖说此事后。大众皆谓:我辈作偈,枉用心力何益?神秀现为教授师,祖位必是他继承,以后我辈就“依止”他。神秀以为我为教授师,若不呈偈,以何面子见大众?于是,“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忽,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明天和尚看见,倘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于呈偈时,“心中恍忽,遍身汗流。”由此可知,他那时妄想还未降伏;其偈意亦未忘身。

五祖明日见此偈,虽知神秀未见性,但恐众吵闹。故说此偈很好,令门人炷香礼敬;并告众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此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诘问童子,此偈从何来?童子将五祖拟传衣、法之事告之。惠能说:我在此踏碓八个月余,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惠能到了偈前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书已,大众惊异,皆谓“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五祖见大众惊异,恐人损害(惠能),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应无所住

慧能,也称惠能禅师(638~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因父亲被贬官,迁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二十四岁受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衣、法,成为第六代祖师;三十九岁在广州法性寺,从印宗法师祝发、智光律师受具戒;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云:“僧问:‘时时勤拂拭,为什么不得他衣钵?未审什么人合得?’师云:‘不入门者。’僧云:‘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师云:‘虽然如此,不得不与他。’师又云:‘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合得他衣钵,汝道,什么人合得?这里合下得一转语,且道,下得什么语?’时有一僧,下九十六转语,并不契,末后一转,始惬师意。师云:‘阇黎何不早恁么道?’别有一僧密听,只不闻末后一转,遂请益其僧,僧不肯说,如是三年相从,终不为举。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请举前话,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恶取去。’遂持刀白云:‘若不为某举,即杀上座去也。’其僧悚然云:‘阇黎且待,我为尔举。’乃云:‘直绕将来,亦无处着。’其僧礼谢。”

《坛经》云:“次日,五祖潜入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来?’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应无所住”与“直绕将来,亦无处着”的意思相同;“而生其心”,即见佛性。应无所住,若不生其心,惠能于言下大悟之时,那就不会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了;更不能“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大彻大悟的祖师,所见所语,与大乘经旨符合。我们若有诚心读祖师的语录,也能开发智慧的。

禅语静心平气句子

1. 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2. 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家有一片石,时坐,时卧,欲镌做佛,可否?禅师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3. 慈爱是积抵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哪有不慈爱的圣贤;容忍是无量福德,亦是无量福田,试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4. 不必与小人结冤仇,小人自有其冤家对头;不必向君子谄媚,君子不会碍于个人情分而给你什么恩惠。

5.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

6. 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7.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8.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9. 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10. 聪明的人从积聚小善开始,春夏秋冬,持之以恒,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整个人充满福德。

11. 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2. 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13.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4. 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15.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释: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16.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7. 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因你想收买我,我才判断出你是坏蛋!禅师:智者明辨是非。

18.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景德传灯录》释:骏马只要抽上一鞭,就能远行千里;有悟性的人只要对他说一个字便可豁然贯通。)

19.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20.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关于禅语静心平气

1. 问:何者是佛,何者是法?二祖慧可答: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不二。法和佛本无两样,只是人们执着,才硬加区别

2. 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

3.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4. 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5. 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景德传灯录》释:镜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态;心地澄清,成就众生的法力就千变万化。)

6.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五灯会元》释: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这样的人与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彻悟自性便成佛。)

7.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8. 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9. 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10. 最好的功德莫过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乐莫过于心灵宁静;最清净的真理莫过于了解无常的真谛。

11. 欲杜绝*佞之徒的跋扈,须为其留条去路,若其无逃遁之处,便如堵塞鼠穴,老鼠无去路会将所有重要器物咬碎,灾害更大。

12.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3.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4. 禅师同弟子外出,见一犬嫌骡子拉车慢,在旁吠叫,被骡子一脚踢开。禅师:不要自以为是,做超越自己范围的事,会招人厌。

15. 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禅语静心平气

1. 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2. :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出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3. 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

4.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7. 一休禅师将老师的茶杯打破了。他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老师答:世间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说: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8.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9. 求教者问药山禅师:怎样才能不被外境迷惑?药山:任由外境来去,有什么关系?求教者:不会。药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10.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1. 禅师牵驴云游,突然驴滑向悬崖,禅师紧抓驴尾,可驴拼命挣扎,禅师只好放开:让你得胜吧!禅师叹:事事争胜好斗好吗?

12. 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13. 平常心是道。(《传灯录》释义:平常心没有造作,没有是非,没有取舍,没有断常,也没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14. 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去的观念。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si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si别是必然的。

不必与小人结冤仇,小人自有其冤家对头;不必向君子谄媚,君子不会碍于个人情分而给你什么恩惠。

平常心是道。(《传灯录》释义:平常心没有造作,没有是非,没有取舍,没有断常,也没有凡盛,是道之所在。)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五灯会元》释: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这样的人与佛有什么不同呢?能彻悟自性便成佛。)

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求教者问药山禅师:怎样才能不被外境迷惑?药山:任由外境来去,有什么关系?求教者:不会。药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景德传灯录》释:骏马只要抽上一鞭,就能远行千里;有悟性的人只要对他说一个字便可豁然贯通。)

禅师同弟子外出,见一犬嫌骡子拉车慢,在旁吠叫,被骡子一脚踢开。禅师:不要自以为是,做超越自己范围的事,会招人厌。

: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出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黎明的到来不是因为钟鼓的鸣响,月亮的辉照不是为了照亮路径。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处处皆是佛法。

禅师把盐撒入水杯,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佛经是佛的言论,禅是佛的心性,二者宗旨是一致的,如果执著于文字,寻言逐句,不知道自心便是佛性,终究不能悟道。

野狗常来寺院驮供品,有次误将鸡血石当鸡蛋一口吞下,片刻就肚疼起来。禅师:不能凭直觉认识事物,否则会陷入困境。

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景德传灯录》释:镜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态;心地澄清,成就众生的法力就千变万化。)

欲杜绝*佞之徒的跋扈,须为其留条去路,若其无逃遁之处,便如堵塞鼠穴,老鼠无去路会将所有重要器物咬碎,灾害更大。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

人生原本就是一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牵动木偶的线,卷放自如,不受他人左右,就算能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人只有空去内心的不洁,以爱心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他;人只有以慈悲心对待万物,减少生命内耗,才能健康发展。

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间有人骂,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却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慈爱是积抵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哪有不慈爱的圣贤;容忍是无量福德,亦是无量福田,试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如过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五灯会元》。释:要保持心的清净须严格约束自己,好比途经蛊毒之地,一滴水也不沾。)

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一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教授:漫出来了。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