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父亲的信中的经典语录 正文

父亲的信中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6 06:27:53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藉(jí)

拭干(shì) 颓唐(tuí) 不能自已(yǐ) 举箸提笔(zhù) 琐屑(suǒxiè) 情郁于中(yù) 亏空(kuī)

蹒跚(pán shān)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帖 (tiè)字帖 单 (dān)单身 差 (chāi)差事(tiě)请帖 (shàn)姓氏 (chà)差生(tiē)妥帖 (chán)单于 (chā)差别奔 (bēn)奔跑 相 (xiāng)互相 丧 (sàng)丧失(bèn)投奔 (xiàng)相公 (sāng)丧事铺 (pū)铺垫 散 (sàn)散发 发 (fà)毛发(pù)床铺 (sǎn)散文 (fā)发展混 (hùn)混合 禁 (jīn)不禁 行 (xíng)旅行(hún)混蛋 (jìn)禁止 (háng)排行

三、词语积累

差使:工作。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差使”。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待情况。这里指失业。

祸不单行:灾难接二连三的到来。

满院狼藉:整个院子杂乱不堪,十分凌乱。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亏空:所欠的财物。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的停留。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犹豫不决。

脚夫:旧社会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小费:客人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月台:站台。

拭干:擦干。

光景:家庭的生活状况。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

大去之期: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里是委婉的说法。

晶莹:光亮而透明。

奔丧:在外地赶回家里料理亲人的丧事。

四、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

五、写作背景

《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

《背影》正是通过描写在家庭遭逢变故后,父亲送“我”远行时的情景,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动荡的生活和郁

六、文章主旨

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就是《背影》中“父与子”关系所表达的主题。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透

七、结构分

(一)正是文章构思的特点为铺陈那父子之间眷眷的骨肉之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铺垫。文章开头从徐州、扬州、南京写来,时间由远而近,四次重复祖母的亡故和父亲丢职而造成经济上的亏空,气氛越来越浓,初点出“我”对父亲的同情和父亲对“我”的宽慰。这是描写背影之前的铺垫。

2.跌

3.高潮。有了铺垫和跌

4.回叙。在描写“背影”后,作者又回叙了父亲一生的坎坷和父子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这简短的回叙,正是对“背影”描写的补充,它使父亲的形象向纵横铺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结尾。全文以父亲的来信作结,点出“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一个传神的结尾,深刻而曲折地显露出蕴含在父亲形象中的孤寂没落情态,反映了当时灰暗世态的冷漠,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6.节奏。《背影》在紧凑的结构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几次“流泪”,几声“唉叹”构成了全篇的节奏,使文章呈现出凄冷的主旋律。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的牢固底层。

“背影之塔”的第一层框架结构,是统括全文的。除第1自然段作为塔的奠基石外,全文还应该包括四个大段:

1.父亲的卸职和奔丧,地点在徐州。(第2自然段)

2.父亲办丧事和要到南京谋职,地点在扬州。(第3自然段)

3.父亲送我北去,地点在浦口。(第4、5、6自然段)

4.父亲给我来信,地点在北京。(第7自然段)

很显然,这是一层时空跨度很大的框架。“送我北上”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为了突现这个主体,作者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远处落笔,一路写来,为送别的主体文字,制造了气氛。作者先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家奔丧。这就是说,父亲是在老境颓唐、东奔西走的情况下,送我北去的。惟其如此,父亲在送我之时愈是对我关怀备至、细心热切,他为我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因而他的爱子之心就愈见其深沉。由此看来,1、2自然段为突现主体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主体文字后的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泪光中仿佛重睹父亲的背影,这是变换地再现主体部分的旋律,形成了余韵,同样对主体结构起到突现作用。这一层次,构成了全篇的龙骨,是“背影”结构之“塔”的牢固底层。

(三)“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的继起。这一层框架包括四段:

1.父亲决定送我。(第4自然段)

2.父亲送我过江进站上车。(第5自然段)

3.父亲给我买橘子。(第6自然段大部)

4.父亲与我告别。(第7自然段末尾)

这层框架与第一层框架,结构十分相似。买橘子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一、二两段是前导,第四段是尾声。为了突现第三段的主体文字,作者也花了两个大段的篇幅,紧承上文,顺次写来,备细述说,自然引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段主体文字。试想,如果不是用1、2自然段所写出的那样一位情怀非常的父亲,他在几经周折把儿子送上车后,也就够了,哪里还会想到去买橘子?而如果不写买橘子一节文字,父子之情如何抒发?文章主题如何升华?所以,这种备细述说前事,自然引出主体的写法,使我们不得不慨叹作者的功力。买橘子一节主体文字之后,作者也写到了父亲告别后的背影,这同样是在主体文字之后,形成余韵,对结构主体起了突现作用。

(四)“买橘子”一节文字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透视度最高的亮层。

买橘子一节文字,是从第二框架的主体,向上继续推出,所形成的第三层框架。这一层文章,情节单纯,结构明晰,感情浓烈,叙写集中,对探明文章的本意来说,是透视度最高的亮层,值得深入研究。第三框架也包括四段:

1.父亲要去给我买橘子。

2.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

3.父亲买回橘子。

4.父亲把橘子全部留给我。

这里,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父亲买回橘子的正面形象,双柱并立式地形成了第三层框架的结构主体,而这两个并列的立面,也各有自己内在的结构。先看“背影”的结构:

1.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2.慢慢探身下去。

3.穿过铁道。

4.爬上月台。

再看“正面形象”的结构:

1.父亲抱着橘子往回走;

2.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3.爬下月台;

4.再抱起橘子走。

很显然,作者对本层次结构主体的突出,不能再采取一、二层框架那种远起烘托和迂徐引渡的方法了,根据文章的发展,作者调转笔锋,对主体形象进行了正面描写,并赋予描写对象以深刻的审美意义,从而从美学的高度突现了结构主体。通过这一层次,我们看到父亲身上闪烁着的美的灵光。正是通过正面描述父亲的朴拙美和色彩美,“透视”出了父亲爱惜儿子的真情,从而使文章放射出夺人的艺术魅力。

(五)注意父亲攀上月台的特写镜头──这是“背影之塔”灵光四射的宝顶。在第三框架的主体结构之上,作者最终为我们推出了“背影”之“塔”的灵光四射的宝顶。这就是父亲攀上月台的一幅独立的画面:

1.父亲两手攀着上面;

2.两脚再向上缩;

3.身子向左微倾;

4.显出努力的样子。

显然,为了突现这幅画面,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

八、重点语句分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从年龄讲,作者那时已经成年。而且在外读书跑车也已经有了许多次的经验,因此作者认为父亲的做法很可笑。把事情托付给伙计、茶房则更是没有必要。在我看来他们是只管收钱的。“唉”的一声叹息则使整个语句向着相反的情感趋向发展,作者开始认为自己要比父亲聪明,因为他“看出了”茶房收钱而不管事;“知道了”自己这个年龄并不需要如此照顾。“太聪明”就是聪明过分,就是不聪明。也正是这后半句话为后面突出主体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具体地描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要给作者去买几个橘子。因为要穿越月台、过铁道,所以通过衣着的描写,再通过动作的描写,显示出父亲行动不便。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吃力的样子,观察十分仔细,刻画十分具体。作者看到父亲为了自己不辞辛苦,联想到近一段时间家中的变故,尤其是想到此前自己对于父亲的暗笑,怎能无动于衷!流下眼泪是因情而至,这也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很吃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虽然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这个“背影”已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挥之不去。文章结尾作者再次运用联想的手法再现父亲的背影,使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审美感动和联想,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形象不是对感情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美的一种创造性的、敏锐的把握。“背影”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透过背影,我们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想念。应该说,“背影”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是作者在对生活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的美的创造。

(一)语言朴实而简洁

作品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

作者在《背影》中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不论是叙述事情,还是描写人物,都没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娓娓而谈。作品中的父亲是普通的人,对他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很朴实的,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请看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看,这些语言多么简洁、朴实。作品运用平易朴素的语言,使父子感情显得更真挚、更亲切。叶圣陶先生曾赞扬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背影》的语言的确很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平易自然、简练朴实的风格。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947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行间。我们品味起来,大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体细腻,表明作者对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等的思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文章来自:cnrencai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写,既突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一起一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去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困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倾”等动词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为儿子不停地奔波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流下泪来”。

导语: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 “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凭籍对客观事物的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的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显示了绘画的美和诗意的美。譬如,他笔下的太阳,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观统一体,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在朴素平淡中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气息,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全文以格调、词藻、情意和风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在不少散文中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作品带有哲理意味,意蕴趋于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初读《歌声》,囫囵吞枣般粗略浏览了一遍,有些发愣,作者写的是歌声么?再读,才品出些味道来,仿佛真有歌声围绕在你的身边,空气飘着淡淡的甜,如置身于一幅中国淡彩水墨画中。

作者写的是他听了“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清歌后的感受。本文题目《歌声》,作者在文中却没有正面写歌声如何动听,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个“仿佛”把读者从歌声这一听觉世界带到另一个具有多方面享受的世界观,使得原本抽象的'歌声变得有形状、有颜色、有香味、有感觉。

作者开头;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默洒在我的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在一条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铺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歌声给作者的感觉首先是像“雨”洒在脸上,像“风”吹在脸上。大自然的风雨以其温柔的形式引起作者“润泽”、“轻松”、“滑腻”的感觉。这样一来,使原本是听觉形象的歌声,转移成为了触觉形象的“风”、“雨”。

接着,作者写到: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风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甜软的光泽便自然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月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淡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这样,感觉又发生变化了。由触觉形象变成了视觉形象。“红、紫、白、绿”是花儿美丽的颜色,却成了优美的歌声的视觉形象。一首首动人的歌声成了一幅日光下群花盛开的淡彩画,画中的花儿,还会甜甜地做清梦。

最后作者写道:大约因为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的蒸汽。这些虽非甜美,却强烈地剌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悦倦怠之感。

一转移,歌声又换成了嗅觉形象。歌声让作者心情通过嗅觉感观轻松地表现出来。通过“我的鼻观”作者闻到“一饿了似的花香”,“草丛的气息”,“泥土的滋味”,“柳树的蒸汽”。

作者写《歌声》巧妙地运用了移觉的艺术手法。把歌声“朦胧”的听觉形象,从而从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形象,并交叠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南微雨图。韵味十足,令人不禁神往。

当个性遇上世俗――读《朱自清散文—飘零》有感 刚初有成效地挣脱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那一代疲惫的人又开始了接轨思想解放的旅程。 《飘零》中的W我想就是矛盾中的一根飘零的孤草。他,半个文人,却在当时近似疯狂地去学心理学,别说当时,就在现在,心理学都是让人略感神秘的名词。他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书,让他看看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译文,他竟一个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几十条错处。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放到现在,他可以算是各张扬个性的年轻人。但回到原题,说他是根儿飘零的孤草,不错! 首先是当理想遇上现实。 当时没有人赏识他前卫了80年的心理学。在中国,用原文说就是“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但日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总是得过下去,于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其勇气和抱负是即使放到现在也不嫌发霉的。若换成是我,可能会被周遭所影响,而周遭可能会说:不是每个人在 “日心说”发表公认前还活着被称誉的,又不是每只苹果都砸得出“万有引力”的。只有现实才能实现?!不! 再者,当热情遇上冷漠,他必须学着对一切冷漠,淡视。必须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气,和对他所从事科学的冷静,冷对解剖上百只老鼠。但是内心的热情视万年冰都降不熄的,或许用笔尖倾泻下自己满腹满心热是他最好的解脱法。关于这一点,倒是和现在所谓的舒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现在的方法倒是好多了。唱KTV 宣泄,运动减压,香熏宁神和网聊等等。但追根究底还是对“生活理想自由”无限热情的表现。也就是说黑暗是对光明的迎接,冷漠是对热情的呼唤。这也是生命奋斗路程中对心的考验。一冷一热,看你是否受的了热胀冷缩。 当希望面对闭门羹。文中他对自己的祖国是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之深的,他不想离开祖国,但在遭到了一串串讥笑不屑后,终于被挡在了祖国发展的门外。是对,到现在……

:《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