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夫功之成也,非成于成之日,必有所由也。
4、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5、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9、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10、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11、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
12、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13、善用兵者以形固。
14、为将之道,当先冶心。
15、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16、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17、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18、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19、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2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1、明于大而暗于小。
22、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2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24、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25、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
26、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27、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崄、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
2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9、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30、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
3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32、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
33、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以嬉。
34、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9、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高考《
对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中如果能巧妙地使用引证法,文章就能充分体现高考发展等级的“深刻”“有文采”“有创新”等要求,自然能受到阅卷老师青睐。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
一、学生习作现状分析
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引证法片段的写作训练,要求以“打扫心灵的房间”为题,写15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运用引证法。但学生习作参差不齐,现选择学生作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语段。
语段一: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顾城在《一代人》中也曾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孟子》有言:“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科董事长王石弃业寻求心灵的一片宁静,致力于游学;微软创立者比尔盖茨放弃事业,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他们放弃了物质的追求,收获了纯净的心灵。
语段二:
明代戏剧家高濂在《洗心说》中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的心灵像一杯清水,能够容纳灰尘,更能够在一番沉淀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纯净与清澈。
语段三:宋代的陆九渊就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的思想。明代大儒王阳明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温·卡维林:“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一代国学
大师,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岁双耳几乎失聪,晚年双眼几近失明,面对着这样的处境,他没有烦躁,没有抱怨,没有让生活的不如意占据他的心灵,反而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为红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心灵的滋养、净化是多么的重要。清理心灵,扫除痛苦的尘埃,抬起头,你会发现天空依旧云淡风轻。
这些语段存在以下问题:
1.引用不当〒如语段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该句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句子,学生却错乱地将其引用为顾城《一代人》中的句子。另外,语段一连用三个名言警句,但是三个句子之间缺乏应有的内在联系,给人以堆砌之感。语段三中“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看似有“心灵”,但是这句话实则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沟通的含义,与所论证观点“打扫心灵的房间”没有任何联系。
2.“引”而不“证”〒语段一、语段三尽管有名言警句的引用,但是引用过后,没有与之匹配的论证,没有对引言加以分析,没有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学生普遍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
3.论证混乱〒语段二在引用明代戏剧家高濂在《洗心说》一段话后,有了论证分析,但是分析内容与引用缺乏关联,没有紧扣引言内容展开。同时论证层次混乱,条理不清。“我们的心灵像一杯清水,能够容纳灰尘,更能够在一番沉淀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纯净与清澈。”该句表达的是心灵能自我净化修复,与观点“打扫心灵”背道而驰。
4.以例代议〒语段一、三中引用名言后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例代证,缺乏应有的分析论证,没有突出引证法,对“引用”和“引证法”的不同没有区分。
二、引证法写作要求指导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笔者对学生写作做了一定的指导尝试。具体说来,有如下两个步骤:
(一)阅读例文,分析概括引证法论证段落的基本构成
例文:
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钱,但是不能被金钱所奴化。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这就是说,鸟类的翅膀本是用来追求翱翔蓝天的自由与快乐的.,如果让它与金钱联系起来,那就会失去这种快乐和自由。鸟如此,人亦然。人的生命本是用来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正义与自由的,若是仅仅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那么人类也将失去生命本来的价值与尊严。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通过对例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典范的论证段应该包括五个部分:观点句,名言句,阐释句,分析句,结论句。而引用论证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名言句,阐释句,分析句。所谓阐述句即对所引用的名言做一定的分析阐述,将名言的核心本质含义揭示清楚。而分析句则更注意于将该名言所论述道理给人们在社会人生方面的启发分析出来。
(二)结合实例,学习分析方法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
1.诠释法〒即通过对引文的诠释分析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平凡,但不能丧失自我。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也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藏着的长处,我们不必看低自己,不必仰望他人。要坚信自己的价值,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挥出自己的精华和特色,你可以成为众人注视的焦点。仿效别人,即使再成功,也只不过是别人的影子,无法活出自己的精彩。山寨产品永远无法与正规商品相媲美。因此,不必在意他人,只管走好属于自己的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原文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后,论证则抓住了“隐藏”、“精华”、“气味”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保持自我个性特色的可贵。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2.归纳法〒即从不同角度引用,然后对引文加以归纳整合,证明论点。
例如:在时空的隧道里,侧耳倾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声音穿透地幔,圣人并不拒绝俗世的富贵,但必须以义取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声音穿过岩层,在灯红酒绿中脊髓流失的人们,迫切需要这至大至刚的精神补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声音从千里之外的伊犁波状起伏,提醒人们不要一味钻进个人的小圈子,家国天下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历史一次次地告诉我们,真正快乐的人生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要坚守良知,善待天地。
这段文字分别引用孔子、孟子、林则徐诗词格言并逐个分析,最后加以归纳整合,证明了“真正快乐要坚守良知,善待天地”的观点,从而做到了引而有析、引而有证。
3.反向法〒即从反面引用,间接证明论点。
例如:常言道:“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可以让人忘掉一切。”这是我们对痛苦的自我解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并非真理。有些事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时间不会使记忆分化。
文章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从反面说起,引用熟语“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从而使作者的观点备受读者关注,从而证明论点。
总之,引证法的关键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掌握这一点,就能使你引用的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习作升格展示及点评
【片段一升格展示】
真正高尚的人,从不会被世俗蒙蔽心灵,而是弯腰打扫,扫除心灵,打扫净土。《孟子》有言:“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行走于世,时刻保持心灵的净土,为义舍弃一切。而在当今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大多都是见利忘义罢了。他们弯下腰清扫心灵,纯净心灵,净化灵魂的姿态将成为这个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升格点评】针对语段一堆砌名言警句,修改后语段做了大胆取舍,只保留孟子的名言,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就孟子名言谈及孟子“为义舍弃一切”的人生态度,继而联系当今世上见利忘义之辈为人所不齿,论证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紧扣写作观点“打扫心灵的房间”,一针见血,议论很有力度。
【片段二升格展示】
净心修身,及时清扫心灵名利污秽尘土才能成就我们所追求的大业。明代戏剧家高濂在《洗心说》中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对于声色贪欲、名利得失,关键在于是否看得透、识得破。识不破,则是那缚心绳、炽心焰;识得破,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不见;贪如橘洲歌舞,曲终人散;欲如春晓之花,开过便败。古往今来,受人敬仰的君子,无不是视名利如浮云,淡泊名利之人。唯有适时打扫心灵,毅然割舍名利之尘埃,才能找寻真我,还自我一个身洁心净。
【升格点评】原语段没有观点句,修改后首尾观点句,紧扣写作论点。分析时运用诠释法,在对名句进行阐释分析时,紧扣原句中的关键词“多欲”“多贪”等,写作者加以适当引申,着重对“名”“利”“贪”“欲”阐释说明,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又含排比,文章很有气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片段三升格展示】
扫清心灵的尘土,方能致远。宋代的陆九渊就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的思想。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代大儒王阳明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时时“清扫”自己的内心,恢复良知的本性。现如今,我们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
的诱惑中迷失了双眼?有多少人在温柔的富贵乡中麻木了神经?又有多少人在歌舞升平的繁华中磨灭了壮志?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可见,心灵的滋养、净化是多么的重要。清理心灵,扫除痛苦的尘埃,抬起头,你会发现天空依旧云淡风轻。
【升格点评】原语段以例代证,修改时大胆砍削了国学大师周汝昌的事例,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分析论证。运用归纳法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两个名句分别做了概括说明,继而将两者之间的共性“良知”“天理”与本次写作命题“打扫心灵,净化心灵”做了巧妙勾连,保留原文结尾“清理心灵,扫除痛苦的尘埃,抬起头,你会发现天空依旧云淡风轻”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有论证分析而又妙语连珠,锦句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