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孔子说人愚昧语录 正文

孔子说人愚昧语录

时间:2025-05-14 06:54:23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2、不学礼,无以立。

33、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3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5、过,则匆惮改。

46、不迁怒,不二过。

4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奠立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下面是关于孔子在道德方面的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一:

1.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二: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拓展:孔子思想

孔子与其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部分,并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与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与儒学在塑造中华文化及其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亦见于《尚书》武成篇“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但武成篇的成书时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不断发展重视“德”的倾向,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于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无论政治、外交、内政、个人,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处理和评价事务的根本立场,对人对事都须先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用政令领导国家,人民可以服从但没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乐于服从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强力、暴力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国”。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无论孔子思想中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孔子对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为了方便,以下我们只从仁、义、中、和四个基本观念入手,来呈现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贵仁

在《论语》中,孔子100多处谈到“仁”,仁是孔子谈论最多、最重视的道德概念,因此战国末期的思想界已经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贵仁是指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视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伦理原则,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仁的性质是仁慈博爱,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义可见于《论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重视家庭伦理,但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把仁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同时,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为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来的历史中业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

孔子不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亦称为恕,后者亦称为忠,孔子说忠恕便是他的一贯之道。从恕来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决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说,自己要发展、幸福,也要使他人发展、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即自己认为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给别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霸权心态和行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伦理就是“互以对方为重”,以此来说明忠恕之道的伦理态度,就是说,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尊重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实现对象。儒家伦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坚持他者优先,他者先于自我,这是仁的伦理出发点。1990年代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而在中华文明25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仁学的这一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

孔子做人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不学礼,无以立。

10、礼之用,和为贵。

11、听其言而观其行。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1、过,则匆惮改。

2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6、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7、不迁怒,不二过。

2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2、巧言乱德。

33、巧言令色,鲜矣仁。

34、刚、毅、木、讷近仁。

3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4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4、放于利而行,多怨。

4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