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诸子的智慧经典语录 正文

诸子的智慧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7 23:08:35

"读书是一种幸福,让人增长知识,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来,叫人品味生活,给人益处多多,这种幸福别无取代。世界读书日祝愿朋友幸福读书,读书幸福。"下面是关于读书励志名言名句(精选60句),欢迎阅读!

1、读书可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助身体健康。

2、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3、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4、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8、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糊口的无穷广阔的海洋。

9、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2、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13、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些什么。

14、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

15、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16、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17、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18、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1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20、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2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2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2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25、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2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2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8、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

29、别忘记,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30、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31、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贵重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留下来,并为人类糊口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33、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34、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3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6、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3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8、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39、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4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1、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

42、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43、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44、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4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46、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促使他们去阅读,而阅读是使他们学习得好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47、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48、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

4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50、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

5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2、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53、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54、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55、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

56、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

57、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9、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60、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下面是关于道家经典

道家历史发展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阚泽记载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变为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道家经典语录汇集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3、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3、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2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0、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32、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3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4、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4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4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5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

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

拓展阅读: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与灵验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论述佛教般若思想的重要经典,也是禅宗的重要典籍之一。在现代比较流行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以通俗易懂,涵义深刻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金刚经》是佛陀为常随千二百五十人讲说的经典。在本经中,佛陀特别为须菩提等诸大弟子讲说了持诵、讲说《金刚经》的诸种功德。经文中论说持诵、讲说《金刚经》具有以下功德。

首先,受持、解说《金刚经》胜于七宝布施。

在《金刚经》第一品“无为福胜分”中,佛陀向须菩提等诸大弟子讲说了受持本经,或者是受持经中的四句偈语,为别人讲说这部经典或者只讲说其中的偈语,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就远远胜于以恒河沙数的七宝布施的功德。经云: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是印度第一大河,也是印度人的母亲河,恒河绵延数千公里,其沙的数目不可胜数。在佛经中,佛陀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目多得无法计数。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极言受持、为人讲说经中四句偈的功德胜于恒河沙数目的七宝作布施供养。佛陀运用这样的比喻能给人一种直观形象的感觉。

佛陀在经中亦云: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陀认为,受持、为人解说《金刚经》不仅胜于恒河沙数七宝布施,而且胜于以恒河沙数生命布施的功德。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当为了解救他人脱离险境,或是为了保护大众的安全,个人不惜舍己为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难以从容的去做。能够这样做的人无疑是英雄,其功德也是很大的。而经中却说,为人解说经中的哪怕四句偈语,其功德远比以恒河沙数目的生命作布施的功德还要多。

在本经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中,佛陀作了与前面相似的说教。经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其次,持诵、解说《金刚经》可得天人供养。

佛陀在经中告诉须菩提等弟子,如果有人能够讲说《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语,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会像供养佛陀和佛塔一样来供养这个人。如果一个人能够受持和读诵《金刚经》,这个人所得的功德会更大。佛陀在第十二品“尊重政教分”中说:

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陀在本经中,还强调了本经的重要意义——《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意味着有佛的存在,从而把《金刚经》等同于佛。佛陀还因此要求佛弟子应当和尊重佛陀一样来尊重这部《金刚经》。

第三、持诵、解说《金刚经》能成就无上菩提。

佛陀在经中还告诉须菩提等众弟子,如果有人听闻到《金刚经》,不生惊恐之心,这个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如果有人在佛住世时,或者是在佛灭度之后,能够以虔诚的心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这个人就能够入佛知见,成就佛果。并且还能够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本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对此有详细的解说: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在本经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品”中,对于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有更为深入细致的说明。经云: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佛陀告诉须菩提等弟子,如果有人于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其功德已经算得上很大了,但是,还远远比不上听闻这部经典的功德,更不用说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部经典的功德了。佛陀告诉众弟子,这部《金刚经》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功德。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典,并且广为人讲说,此人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此人也一定能够成就正等正觉,将来能够承担起如来家业。佛陀在此,进一步强调了这部经典的可贵之处,要求佛弟子都能够对此经恭敬作礼,以各种香花作供养。

第四,持诵、解说《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

佛在经中告诉众弟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能够消除无量劫以来的业障。读诵佛教经典,都能够消灾免难。但在其他经典中佛陀并没有指出,唯有在这部经典中,佛陀特别指出持诵、讲说本经消除灾障的作用。可见其持诵本经的消除灾障的功能要远胜于其他经典。本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佛陀认为,前世造作各种罪业应当堕落恶道的人,因为读诵《金刚经》的缘故,现世被人轻贱,就能够消除前世的罪业,而且还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还告诉众弟子,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其果报也不可思议,其功德更不可思议。

不仅在经典中论述有持诵《金刚经》的功德,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持诵《金刚经》得到灵验的事迹。

南北朝时期,在梁代杭州招提寺有位僧琰法师,在他初出家做沙弥时遇到一个相面的人。那个人告诉他说:“法师您的面相聪明又有智慧,但却显露出短命之相,不知为何?”僧琰听完相师的话,便请教大德高僧,如何能够延长寿命。大德告诉他说:“佛陀有言,依法受持金刚般若,功德最大,必得延年。”僧琰便按照大德的吩咐,隐居深山受持、读诵《金刚经》。六年之后出山,见到以前的相面人。相面人说:“法师以前修什么功德了,现在得到如此的长寿之相!”僧琰便说:“以前你给我相面说面相短寿,我就隐居深山,专心持诵《金刚经》,别无它事。”相面人说:“真是不可思议。”僧琰因为持诵《金刚经》的功德,成为一代高僧。最后年过百岁,方才寿终。

唐代贞观年间,在遂州有一人死了三天又复活了。复活后告诉家人:我刚死之时,被人追逐,同伴数人到阎罗王宫。中有一僧人,阎罗王先唤来说:“师来,你一生修什么功德?”僧人说:“唯诵读《金刚经》。”阎王听后,称赞说:“善哉!既然是受持《金刚经》,应当升天,为何被错带到这里!”阎王话未说完,见到有天人下来,接引僧人上天去了。阎王又坐下来,问遂州人:“你过去做什么有功德的事情了?”遂州人说:“我过去唯好学习庾信的文章,诸子百家的语录,近来学习《金刚经》,还没有大的收获。”阎王说:“你见识过大罪人吗?”遂州人说:“虽然读过庾信的文章,还未曾见过面。”阎王就派人将这个罪人带来。一会,遂州人见一只大乌龟,一身数头,押解的人说这个就是庾信。乌龟被带走后,阎王说:“这个人学诵《金刚经》,将他放出去吧。”刚出门,见到一人说:“我是庾信,活着的时候,喜欢引经据典,撰写文章,在文中经常有诽谤、辱骂经文之言,现在受到了大的苦报,受到龟刑。”现在活过来了,向你们说此因缘。众人都很伤心,都知道这一事实。遂州那里的人,都是移民,喜欢捕猎作为食物。当时之人知道庾信因为诽谤经典受报的事实,都不再捕猎,很多人都发心持诵《金刚经》,因为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他们都受到别人的尊敬。

渭州有个叫畦彦通的人,一生常读诵《金刚经》,他先于李密任武牢县令,被强盗攻破城池,这些强盗到处寻找畦彦通想杀掉他。彦通非常害怕,就越过城池,打算投河自尽。其河深百丈有余,彦通从高处跳下,好像有人在暗中接着他一样,这样一直落到河底,于一盘石上端然而坐,很久才起来,并无半点损伤。畦彦通当时惊喜异常,不停感叹。他知道是因为自己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威力加持于他,才使他逢凶化吉。从此,他更加信奉尊崇《金刚经》,并且努力受持,从不敢有半点轻慢,天长日久,他获得无量不可思议的果报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