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社会,大龄剩女往往意味着自身的高颜值,高学历,高能力,以及对婚姻的高要求,这种意义上的“剩”往往是因为这类女性找不到更合适的情感婚姻匹配而又不愿将就,所以才会“被剩”。大龄剩女的“剩”是有得选择,可以选择,只是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婚姻对象而被一年又一年地单着,虽然这多少也会令剩女们感觉有些无奈,但相比现阶段农村比比皆是的大龄剩男,剩女们可不知要幸福多少。因为时下许多农村适婚男子的娶妻生子之路几乎就是他们人生中一大遥不可及的梦了。
我生活的农村,一个叫贺家桥的地方,虽是青山秀水,景色美如画,但因为没有厂矿企业来支撑一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乡人们若单靠那几分田土来支撑自己的活计,那日子的艰难就可以想见了。所以依托着八零代末南下政策的开放,家乡绝大多数年轻一代的农民夫妇双双背井离乡,南下广东,谋求生活的出路,而将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看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自己卑微的劳动繁华了他乡的城市,也支撑了一个小家的简单生计。一般年轻的农民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攒上一些钱将自家的房子翻修得漂亮体面,再攒够一笔钱,留待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娶媳妇。
岁月慢慢流逝,年轻的农民为了生活常年漂泊在异乡,直到白发悠然于青丝间,直到皱纹悄悄爬上脸盘。人到中年,家里的房子建好了,儿子长大了也能去外面打工了,给儿子娶亲的钱也备好了,以为可以稍微喘口气了。但现实的寒冰是,自家长得还蛮帅气的儿子竟然一年又一年地被单着,一开始还可能会有人上门来做媒,可慢慢地都不再有人提及自家儿子的亲事了。于是二十岁的男孩转眼到了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大男孩转眼成了三十岁的大龄剩男。
父母急了,儿子急了。父母在家到处托人给自己儿子介绍对象;儿子想着去到深圳或是别的城市的制衣厂,电子厂去打工,因为那些地方女孩子多;父母忍痛从银行取出一些存款给儿子买辆八九万上下的车,因为好些女孩子说男方没车不嫁;儿子想着去到云南或是越南买个老婆回来,……但儿子的老婆始终在云端,降不到凡间。我所在的乡镇,十家至少有五家的适婚男孩是单着的,而且他们中年龄基本处于二十五岁以上。那些出生在九零代上下的年轻男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独子,也都是在父母家人的万般宠爱中长大的。而今,在他们本该娶妻生子为家族延续香火的年纪,他们却无妻可娶,而且随着年纪渐长,他们娶到老婆的机会越小。
我想,为什么如今农村的适婚青年男子会面临如此的婚姻窘境呢?
或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八零代末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很清楚地记得,那个年代一开始农村的生育政策规定年轻夫妇若是头胎生了男孩,就不允许生二胎了,而如果头胎是女孩,可以接下来生二胎。在这样的生育政策引导下,很多地方也就出现了男女比例严重失横的现状,而僧多粥少势必导致分配不均。
再有,我们这地方,孩子出生后基本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九零代左右出生的孩子的读书生涯也基本限于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大多孩子初中一毕业便早早进入社会去到遥远的他乡打份简单的工来养活自己。男孩子出去之后,始终都是要回来的,而大多数女孩子出去了之后,便再也没回来而是嫁给了外地的男人。这样家里可供选择的女孩子也就少了很大一部分。也许你会说,有本地女孩子嫁出去,自然会有外地女孩嫁进来,这也是事实。但能娶到外地女子的'男孩子大多是自身能力相对较强,要么嘴巴比较会哄,而对于我们这许多初中毕业的新生代农村男孩来说,要娶到一个女人却并非易事,毕竟,家境不是那么富裕,交通不是那么发达,自己又身无所长,哄人本事还不过关,人家女孩貌美如花又凭什么扑入你的怀抱呢?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早已不会再为一日三餐奔忙。现代的农村女孩也在趋向于追求更丰富更随意的物质享受,就像我们当地的许多女孩出了初中校门便出去闯荡社会,在灯红酒绿的声色犬马中接受着外界难以抗拒的诱惑,心心念念着期待找到能力更强更有钱的男人作为依靠,即使男人再老再丑,即使男人有家有室。在有着那样观念的女孩群体中,男孩长得再帅也没用,因为他们太穷,给不起她们想要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男人过着单身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他们愿意,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只是大多数男人还是会希望找到一个女人组成一个小家,享受家的温暖,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需要了,如果他有这个需要。每次回家,看着我身边那些二十几岁三十岁的大龄剩男脸上落寞的神色,看着他们孤单的身影,我心里也会有些为他们难过。人常说成家立业,可对于那些大龄剩男来说,成家都那么难,更别说立业了。
冷静下来想想,我身边的那些大龄剩男之所以被剩着,还是因为他们自身能力太差。放眼看看周围那些惬意享受单身生活的大龄男,或是早已成家的同龄男性,大都学历相对较高,或是学有一技之长,而且踏实肯干。女孩子嫁人谁不希望自己的结婚对象更优秀更靠谱呢。
我想,大龄剩男不独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特有群体,诺大个中国,又有多少个这样类似的村庄乡镇正在上演着一妻难求的忧伤故事呢?我们农村大龄剩男的春天又在哪里呢?
刚刚过去的春节,很多人都被相亲苦恼,还没回家就被爸妈排满了相亲行程。有的人为了拒绝相亲甚至租对象回家过年,或者有的宁愿窝在出租屋一个人待着都不回家过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被逼相亲的总是你?除了相亲,你能找到对象吗?
凌凌就是这万千相亲大军中的一员,凌凌也算是九零后,但是是第一批九零后,过完年已经整整二十八了,她爸妈从她二十五岁开始就张罗她着给她介绍对象,尤其是每年过年的时候,凌凌妈都是提前安排好,有时候一天两个。但是即使这样,凌凌还是一直没有男朋友,为什么呢?因为凌凌对相亲深恶痛绝,每次相亲她都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去了也是一张扑克脸从头到尾,偶尔加了对方微信,也是留着长草,从来不会主动联系,对方约她,永远都是没时间,或者直接了当告诉对方不合适。
凌凌二十八了,初恋还在,妈妈有一段时间甚至都以为凌凌不喜欢男的。其实不是凌凌不想谈恋爱,但是为啥一直没有男朋友呢,用十个字就可以总结:谁也看不上,谁也看不上。
凌凌是一名白领,但是不同于那种穿的光鲜亮丽的白领,凌凌是一名程序员,理工科毕业的凌凌,大学毕业后找了份程序员的工作,经常加班到半夜,偶尔还加个通宵,周内基本是没时间出去逛,周末呢,好不容易放个假,还不抓紧时间好好睡觉追剧。饿了叫个外卖,衣服啥的有淘宝,在西安工作了那么久,凌凌基本都是房子公司两点一线,其他地方去的地方屈指可数,哪有什么机会认识新的朋友。
有朋友帮她介绍过几次,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相亲好奇怪,两个人坐在那就是你工资多少,买房了没?感觉跟菜市场卖猪肉一样,咦,想想都觉得难为情。就这样晃呀晃的.,转眼凌凌毕业已经四年多了,放眼望去,好像除了公司的同事和以前的同学,几乎没有交到什么新朋友,更别说男朋友了。
其实像凌凌这样的女孩男孩遍布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除了上班就宅在家里,吃的用的都是网购,基本上不去认识和结交新的朋友,所以也是被逼婚的主要团体。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通过相亲,基本上很难找到对象,所以就长时间的单着,慢慢就变成了大龄剩男剩女。
但是如果你平时工作忙碌,生活比较宅,缺少认识新朋友的机会,那么,你不防试试相亲,也许相亲是带你走向婚姻走向幸福的最好途径呢?
很多人排斥相亲,可能是因为相亲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是奔着结婚去了,缺少了一点浪漫气息,很大家平常所想的恋爱有差异。大家觉得恋爱就是应该从互相暧昧,再到告白,然后牵手拥抱开始。
其实在这个快速发展,爱情也被速食化的时代,相亲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首先,相亲可以减少你遇到渣男的几率。
因为介绍相亲的基本都是亲戚熟人或者朋友,毕竟大家以后还是要见面的,把渣男介绍给你不是给自己挖坑吗?所以相亲相对来说比较安全,遇到渣男的机会也相对低一些。总比自己认识,了解了一年半载发现是个渣男好的多吧。
其次,相亲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提升的过程。
每一次去相亲,你都会遇到不通职业,不同性格的人,跟不同的人接触,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哪一种类型,而且即使相亲遇到的是奇葩类型,你也知道这是你以后找对象需要避开的雷区。
相亲是双方的,你在考察别的时候别人也在审视你。在每次相亲失败时,你可以总结经验,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改变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完美,然后遇到更优秀的人。
相亲,能遇到幸福最好,遇不到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总有一天会遇到同样优秀的对方。
《非诚勿扰》《非常完美》等那么多的大型相亲节目收视率一直高居不下,说明相亲是被大众都认可的一种寻找幸福的方式,而且是最快最放心的一种。
生活不是偶像剧,并不是每个爱情的开始都是惊天动地的,很多时候平淡的才是最珍贵的。爱情最美的不是有多浪漫,而是能够柴米油盐相濡以沫到老。
只要最后能到遇到对的那个人,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又有什么关系呢?
身边很多相亲认识生活幸福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父母辈的时候哪有什么自由恋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却也是感人至深的。
所以,为了你的幸福,放下你对相亲的芥蒂,把自己打扮的精致美丽,去相亲吧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动动关注我们,我在这里等你哦!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1
我十分的孤陋寡闻。最近才看到这本《长恨歌》。
光是喜欢喜剧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一阵郁闷。深觉时光残酷,生命中很多东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么现实,现实得难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满失望。
长恨歌这个名字,应该缘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诗。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一早就给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埋下了伏笔。悲剧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纯洁善良无暇的女人。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里面有的,不过是一群现实的女人。作为女主角的王琦瑶,更是如此。
王琦瑶,一个弄堂里出来的上海小姐。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特别之处,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说那是情爱史,我不赞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强调追求的,一直都不是爱情。她选择某大员,也不过想过一些平顺、舒服的日子。就连最后选择同女儿平辈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遗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对命运妥协,命运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从没想过争取和抗争。可仍然还是要为命运所捉弄。不由得让人怀疑,命运是不是欺软怕硬?像我们小时候跟老妈要钱。不要,就什么都没有,一要,还得要多点,即使失望,也不过是老妈少给了,一般不会不给。这是不是也是对付命运的方法?哈哈……
吃饭去。无论如何失望,生活却总要继续。这又是另一种失望了……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2
前一些日子,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对里面的情节也有了些了解。一个养在深闺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宫封了个贵妃,皇帝对这个贵妃十分宠爱,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虽然皇帝十分喜爱,但不幸的事仍然发生了,一场叛乱使得自己江山与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结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被迫自杀。
在局势稳定后,皇帝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计的想使贵妃可以重新回到身边,文中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诗歌最后我感觉写的特别的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反映了贵妃与皇帝间的真挚爱情,语言很美。
但我却对他们间的爱情产生疑问,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在那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而贵妃才刚刚“初长成”。一个年轻的女子如何能爱上一个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无非在于权势、地位吧!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3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4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片段。我和爸爸妈妈在一次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连理枝”,接触到了《长恨歌》。静心拜读,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掩卷遐想,思绪万千。
那是明皇的`眼泪,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这是一座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这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扮,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烟云。夜与硝烟永远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为了明皇与那位绝代佳人的陪衬。
明明几朝前,你还踏着轻盈曼妙的舞姿,带着浪漫的回眸一笑,轻巧的来到帝王身边,大唐宫殿的红毯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香味,这让帝王手中的御笔颤抖,掉落。
或许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音符。雄伟的金殿,大国端庄的气韵,却也抵不住她那轻盈的舞姿,与那回眸的一笑。
可现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却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跟着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宫阙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儿在那场浮华以后离吾而去,从此阴阳两隔。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笑曰:“历史似乎并非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这柔媚的佳人儿,明皇本身也是在坠落的。”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品。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5
有人说,《长恨歌》是写政治的,抨击唐明皇的昏庸;又有人说,《长恨歌》是写爱情的,它歌颂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伤的爱情故事。而我读《长恨歌》,感受到的却是极力渲染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后面的白居易的悲伤。
古代男子,年纪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倾向,所谓“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按理说,在这种环境之下的白居易应该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士族家庭很罕见的“大龄剩男”,三十多岁都还没有结婚。这个“某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湘灵。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两个人私底下约定了终生。但是,白居易的母亲却反对他们的爱情,觉得湘灵的门户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为先”的古代,一门婚姻没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纵然很爱,白居易还是不得不听从了母亲的话。但是作为对母亲的抗议,他多年一直都没有结婚,最后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之下结了婚。而那个时候,他37岁了,湘灵姑娘则终生未嫁。
有句话说,在文学作品里,写别人就是写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么在《长恨歌》里,白居易极力描写的,不只是唐明皇的爱情悲剧,更是他自己的爱情悲剧。唐明皇因为被军队的逼迫,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面对这一切,深情的君王却只能够“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在此时,白居易大概把自己当成那个悲痛无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军队”,就是他的母亲。唐明皇是君王,比爱情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国家,所以即使心痛,他还是选择了牺牲杨贵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为先”,在母亲与湘灵之间,他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呢?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的痛苦与怀念,无论是春分桃花,秋雨落叶,双目所睹之物,没有一样不能够不够气他对那个心爱的女子的怀念。据说湘灵曾经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他终身都带在身边,“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写人写己,这种惆怅,只有爱过的人才能够懂吧。
爱情被现实打败了的白居易,苦闷无处可说,他多么想见到湘灵,对他倾诉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现实是不能够解决的了,他最后只能寄托于神灵。在《长恨歌》里,他给唐明皇和杨贵妃安排了一次相会,“七月七日长神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并且表达了彼此的愿望,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无论人间还是天上,恩爱不觉。但是,他没有像唐明皇那么幸运,他没有能够帮助他的道客,只能够在半梦半醒间,在辗转反侧时,感叹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他应该是羡慕唐明皇的,他爱过,拥有过,轰轰烈烈过,即使杨贵妃是他的儿媳妇,但是为了爱情,他争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够在漫漫长夜,让思念一点一点把大脑吞噬,痛彻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这是白居易的《夜雨》,写于元和六年,时年白居易四十岁。读了《长恨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读到这句时我会有流泪的冲动,在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里,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此生,再也挽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