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做不存在、不愿承认的自己。
2、在断舍离的最初阶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现"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类的感觉,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3、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4、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
5、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6、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7、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人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过来,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起来。
8、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9、如果你对别人的东西比对自己的还在意,就说明你对自己太放松,对他人太严格。
10、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11、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即便是同一件东西,自己在这件东西上赋予的感情至关重要。可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还是太过沉重了,毕竟我们没必要给我们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12、再接下来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空间了,这种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减少物品的数量,这样不管是多狭小的旧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高品味的感觉。
13、因此,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14、要成为活在当下,能够立刻付诸行动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正实践的人。
15、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合适自己的品味"。
16、我觉得他们多半是刻意让自己变得没感觉的,虽说不能一概而论,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多数都曾经历过强烈的孤独感。寂寞、悲伤的感觉会让他们更痛苦,所以他们干脆封闭了感觉的闸门,让自己麻木不仁。
17、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18、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成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这种回过神来才发现的东西,会给我们传递非常深刻的信息。
19、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需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20、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21、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不过,也不是说因此就不要拥有任何东西,而是说理解了拥有的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这一点才是重要的。
22、如果能彻底地实施断舍离,也就很少会犹豫某种东西到底是垃圾还是可以回收的。
23、对人类来说,比起生存需要来,归属、认同等需要更为强烈。
24、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25、在命理学里,有"因为做了准备所以才会变成你想象的样子"这种激进的观点,这也算是吸引力法则的一种吧。
26、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
27、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别人的东西有种厌恶之情。因为人类也是动物,只要不是独处,就会有争夺地盘的欲望。
28、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29、这不是一种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30、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31、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暂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吧。
32、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33、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够看得更清楚,就能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34、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货混乱。
35、他们是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让自己忙碌到必须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36、所谓”断“,即断绝无用之物;所谓”舍“,即舍去多余之废物;所谓”离“,即脱离对物品之迷恋。清净心思,不过为断了念想。烦恼起于念想,也终结于念想。
37、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38、如果不改变平日的'生活习惯,就得不到根治。
39、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且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40、如果能真的留下必要的物品,那么分类、收纳物品之类的技巧也就没什么大的用处了。
41、断舍离会遏制人类这种不知不觉、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的行为。
42、在断舍离里,"扫除"明确地分为上面所说的那种收拾,需要利用收纳术的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这三个词的意思几乎是完全不同的。
43、“可惜”不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且对物品的爱惜之情,要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
44、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45、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内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46、断舍离,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47、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48、把房间搞得脏兮兮的人也一样,多数都有自我惩罚的倾向。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那首先得承认这种现状,这是完全能做出判断的。而且,能够做出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
49、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
50、断舍离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多余的物品,认清自我,磨砺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灵的加法哲学,了解深层需求,相信自我,坚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学,重获生命的自立、自由与自在,解放自我,迈向人生的高境界。
2.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3.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4.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
5.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集在物品上的状态……收纳这些东西,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
6.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7.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
8.集中一点,做到完美。
9.让人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要的。
10.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
11.看不见70%,看得见50%,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10%。
12.自立、自在(卷)、自由(是否便于选择)
13.察觉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14.尽情享受与物品的相遇,缘尽了就潇洒放手。
15.留下物品前先思考“我要不要用,而非能不能用”。
16.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随着别人的心情起伏波动,让自己陷入别人的引力圈。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
——苏静《知日·断舍离》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即有关学习,要日益精进,广学多闻;关于修道,则是要日渐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芜存菁而能明心见性。
——苏静《知日·断舍离》
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
——苏静《知日·断舍离》
我们不就是为了追求让人“怦然心动”的人事物,为了生活里洋溢着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吗?《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讲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其重要的整理观念是:整理时选择的并非“要丢掉的东西”,而是“要留下的东西”,选完后其余全部舍弃,让空间立马清爽起来! 二是要“决定每件物品的定位”。
——苏静《知日·断舍离》
我常常在日本的设计或是艺术里,看到许多"留白"的空间,画面或文字,因为有形无形的留白空间,而多了喘息与想象的美感。
——苏静《知日·断舍离》
便当的存在却又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它永远都表达着制作者:"我永远都是你的支持者""在外注意安全,要平安回家哦"的心声。
——苏静《知日·断舍离》
制作者的用心会体现在产品上,而享用者则会体会到这份用心,从而用具体行动来报答制作者。
——苏静《知日·断舍离》
对其他事物的了解让人更加了解自己。去过很多不同的国家旅行,接触各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这让我自身的价值观越来越明确。
——苏静《知日·断舍离》
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与物的价值观念。
——苏静《知日·断舍离》
“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苏静《知日·断舍离》
人无法在与自己没有连接点的事物上感受到魅力。因为我感兴趣,所以觉得有魅力。这就是建筑的突破口''!
——苏静《知日·断舍离》
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还是要如“在逆风中扬起风帆”这句话一般,始终怀揣一颗迎着风浪也要拼尽全力向前进的心。
——苏静《知日·断舍离》
接触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把这种放弃心中执念的理念提炼成“断舍离”,运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顿、人际关系、思考等各个方面。
——苏静《知日·断舍离》
通向自由的50个舍弃 断舍离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数字与传统的好坏,而是触发我们,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可以更加
——苏静《知日·断舍离》
断舍离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数字与传统的好坏,而是触发我们,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可以更加
——苏静《知日·断舍离》
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要学会像帆船一样采取"Z"字形迂回前进的心态和方法。这样,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也永远不会被击垮。
——苏静《知日·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