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聊斋志异感悟语录 正文

聊斋志异感悟语录

时间:2025-05-18 17:51:54

2. 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甑,何其鄙哉!---《聊斋志异·小翠》

3. 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聊斋志异·梦狼》

4.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聊斋志异·小梅》

5. 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聊斋志异·连城》

6. 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聊斋志异·商三官》

7. 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聊斋志异·田七郎》

8.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9.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

10. 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砄,泪渍泥沙。---《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11.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12. 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聊斋志异·张鸿渐》

13.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

14.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聊斋志异·阿宝》

15. 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聊斋志异·红玉》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记

好词摘抄:

1 .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2 . 健步如飞: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3 . 急不择路: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4 . 盎盂相敲:比喻一家人争吵。

5 . 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6 . 不容置辩: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7 . 传为笑谈: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8 .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9 . 齿牙馀惠:指帮人说好话。

10 . 涤故更新: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11 .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12 .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13 . 砥志研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14 . 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

15 .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16 . 返

17 . 蜚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18 . 忿火中烧:犹言怒火中烧。

19 . 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20 . 匪伊朝夕:不止一个早晨一个晚上。指是子不少。

21 . 付之梨枣: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22 . 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23 . 鼓舌掀簧: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24 . 故态复作: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同“故态复萌”。

25 . 顾影弄姿: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26 . 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

27 . 豁然顿悟:同“豁然大悟”。形容彻底晓悟。

28 . 恍如梦寐:指好像做梦一样。

29 . 呼天吁地: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30 . 憨状可掬: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

31 . 傲骨

32 .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33 . 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好句摘抄:

1 .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

2 . 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3 . 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

4 . 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

5 . 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

6 . 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

7 . 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

8 . 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9 . 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者也。

10 . 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

11 . 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

12 . 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

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其中的人生智慧更是值得我们多多参读。

如何得清静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没有什么可以天长地久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着,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着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无私奉献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心无所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境由心生 自由自在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淫乱;相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 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异等。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这些困境还要靠自己去积极的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金刚经》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为现代人解脱烦恼、增进幸福、提升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具有一般心理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拓展阅读:浅说金刚经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典籍,千百年来,许多乐善求道的大德对此经书进行了编译、注释和解读。流传下来的译本积累了不少,但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鸠摩罗什的译本,因而本文作者也是以此为读本,浅习《金刚经》,不求成佛,但求对佛的智慧有所领悟。当然,我并非是以崇拜信仰的心态去读此书,实话说来,于我而言,“金刚经”并不是经,它仅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几千年前留给我们的遗产。因而,读是“经”,主要也是为了对佛的智慧有所了解,对生命的本相有所感悟。

佛是怎样的呢?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见佛即拜,在各种寺院或者道场,他们愿意施舍钱财,为佛塑金身,他们似乎认识到了佛的法相,同时也在把自己所见或是心灵中认可的佛之相呈现出来。那么这些是真正的佛么?如是,那佛也就太主观了吧,信徒们拜的也不过是别人的主观创造物罢了,其实在经中,佛通过与须菩提的对答,已经示下,“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很显然,暂不说佛像乃人造之物,如果有所谓具体的佛像金身,那无非是神棍在诽谤污蔑佛的智慧。真正的佛只会存在于信徒的成佛历练中,当“见诸相非相”时,我们“即见如来”。这时我们是心灵地看,佛的所谓形相已经不再重要,我们已经与佛同在。

佛是有智慧的么?或者说经中文字本身是否就是佛的智慧呢?佛是不认同的。如《金刚经》中所述,佛对须菩提说的“汝勿作是念:我当有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在经中的言教,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真理规则,因为如果单纯从文字上去理解佛,我们也不太可能体会到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佛不过是因人而异,随缘说法,《大毗婆沙论》中所言“说火应烧舌,说食应除饥”,就是这个道理。但如果诸法不可言说的话,众多信徒如何能够体会到佛法呢?因而佛是不得已而说,但是毫无疑问,佛是有智慧的,这里说有智慧的,即是非智慧的,不过是名之为智慧尔,那么《金刚经》里体现了佛的什么思想呢?通篇看下来,经中皆是佛“空”的思想,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诸相非相”“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所说的相即是外在事物的特性为我们心识所反映的东西,佛既然言空,那么所有相皆为空,是作为假有而为我们所意识到。世间万法皆空的道理,我们是否要时刻让它在脑海中重复呢?或者说要让它成为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呢?那这样的话,成佛不成了一种强迫么?这与佛义本身“破除执着”不是相违背么?显然佛不是要我们患上念空强迫症,他说“空”,并非在宣扬教条,和前面所说一致的是,佛是无法可说,非法非非法,言空,亦是不言空,非非空,佛的思想关键不在于经中的言辞,而在于其中所承载的需要体悟的东西。换句话说,佛的思想,佛的智慧,靠现在通行的西式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很难领悟的。

那么如何才能体认成佛呢?一般而言,常人想接近佛,领悟佛的所谓智慧时,无非是生命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比如事业失败、感情挫折,等等诸般无法跨过的坎。在他们的观念中,成佛一定也是成就什么;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摆脱目前的烦恼。那么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观念中假定——有一个与现状相对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这种假定可能是源自他们自己曾有的生活体验,或是对别人生活观察后加以美好想象而得来的。如果是身处困境中,渴望摆脱烦恼,想借成佛或是领悟佛的智慧来摆脱现有的状态,那多半是成不了佛,领悟不了般若的。因为这种成佛已经有了功利色彩,它们也必定会寻求某种所谓的真实的自性方法,快速地摆脱烦恼,立地成佛,殊不知这可能会坠入魔道。

当然我们更不用说那些以赚钱为目的或是追求安逸为目的入寺修行的人,他们已经坠入魔道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某些生阿诺三藐三菩提心者,入佛门不得,终日神神叨叨,捧着经书,从早到晚,希望把佛的言行语录一条条背下来,似乎在他们眼中,背得越多,就是佛性越高,离佛越近,这就又在执着于佛的言行了。光背诵,一无所悟那也是徒劳的。而且佛也说过,佛经不过是像个渡船,入门时需要它渡,学到精深处那就需要靠自己,即是自度。那么金刚经中呈现了如何去体证佛法呢?按照李云在《<金刚经>心灵体证的方法》所谈到的,佛在经中大量运用“是M,非M,名M”这样特殊的逻辑三段论方式,这其实是作为无住无相的方法论,如“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一步,对世间万物有个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即是所谓的庄严佛土;第二步,佛说非庄严,是进一步体证,发现原来直观感受到的庄严不是真正的.庄严,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破相”。然后第三步,佛说名庄严,是经过进一步体证之后,发现佛土既庄严又非庄严,一切皆是空是有,一切佛土都是没有差异的”。这是佛认识世间万法的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一种解释,比较有概括性。具体如何体证呢?那是不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因为佛不过是随缘说法。不过,简单看来,在成佛途中,般若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般若就是“是M,非M,名M”体现的重要思想的前提,那就是缘起性空,如《阿含经》中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起,但依般若智来观察缘起现象,都是无自性的。从这里出发,就建立了中道的正观,即是远离两边,不偏袒于空或有。说到底,这里还是空的智慧,不过是空空罢了。

除了般若观外,我们还应通过“无住生心”去领悟佛的智慧,据《坛经》记载,慧能大师当年就是闻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立地悟道,这也反映出前面所讲的,成佛本身是不可功利地追求的,还是需要一定的机缘。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无住生心实在是领悟佛法的基础。通过破除执着,达到无住生心,乃是成佛的精要之处。与无住相对应的便是执着,反观芸芸众生,他们无不在各种执着中疲于奔命,有人星夜准备考试,时常担心排名落后于其他人,是为分数名誉的执着;有人批命地赚钱,整日整夜地担心自个的小金库被盗,是为对金钱的痴迷;有人疯狂地买化妆品,时时刻刻担心容颜老去,是为对青春的执着......凡此种种,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果说执着本身让人心灵安宁,那倒并非是多严重的事,问题是,大多数的执着已达到痴迷的境地,特别是纵情声色之徒,好逸恶劳之徒, 偏执狂,执着于世间的各种相中无法自拔,由此也产生各种精神疾病。活着对他们而言就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在人间有时堪比在地狱中,比死还难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现代社会这么多人自杀。在我看来,这些自杀大多是没有认识到世间诸法的无常,总是生住色心,比如为分手而承受不了,最后断送性命,为亲人离世悲痛欲绝,无不是太过执着成为病态的表现:原本心灵所执着的,忽然缺失了,产生巨大的落差,因而转向戕害生命。

这些个执着的共同特征就是痴迷于心外之物,为物所累,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物便成了个人能力的象征。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如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变得物化物象化,这是一种人类发展的趋势。但就个人而言,如果还在执迷的圈子里走不出来,那是难以领悟佛法的;除了这种执着于身外之物,还有一种就是执着于各种问题的探索,特别是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比如人生意义的追问,也有人因此而自杀,此类执着就人类思想发展而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思虑过度,亦是难以领悟佛的智慧,因为佛在许多时候不是靠理智去认知的,由此,我们便不奇怪,禅宗为何会接过《金刚经》“明心见性”的思想,蓬勃发展起来。像一则禅宗公案所阐发的,有人问和尚怎么修行,他的回答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问的人感到奇怪,这与平常人也没啥区别,和尚就解释道,平常人吃饭时不吃饭,百般思索,该睡觉时不睡觉,百般忧虑。其实成佛没有想象中的难,不一定要皓首穷经,佛就在我们心中,见性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