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名言,中英对照的,很有吸引力。
有教无类。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classes.
当仁,不让于师。
When it comes to benevolence, one need not give precedence even to his teacher.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and application?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 found one honou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 but not so fond of learning.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 learning without 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 wearied --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I am not one who was born in the possession of knowledge; I am one who is fond of antiquity, and earnest in seeking it there.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Learn as if you could not reach your object, and were always fearing also lest you should lose it.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学校的工作是琐碎的,大都是一些繁杂的小事。但是要把这些小事真的做到井井有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学期领导交给我的几件任务的完成情况。
计算机课
这学期,我继续负责五、六年级的计算机课。上学期刚接手计算机课的时候,对学生们的整体计算机水平做了个摸底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非常弱,打字速度慢是常态,有的甚至连中英文输入法的切换都不会,为此我对学生们进行了打字专项训练,让他们熟悉键盘,练习敲击中英文字符,并进行了考试。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孩子们不喜欢这种训练,虽然他们的打字速度和打字正确率没有特别明显的提高。
但是他们仍然喜欢上计算机课,我分析了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们在持续的语数英课之后,大脑疲劳,希望能上一上轻松愉悦的课程,让大脑得到一下放松,舒缓一下持续紧张的状态;一是孩子们本就喜欢上网打游戏,他们以为计算机课就是上网、打游戏。
可惜他们遇到了我这个计算机水平很一般,而又很想让孩子们学好计算机的教
所以,在本学期,我安排他们练习使用Microsoft Word编辑文章,制作图表,设计板报和图形图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他们每一节课都必须完成一个任务、一个作品。虽然很多同学最终都是从网上复制、抄袭别人的作品,至少他们了解了要使用计算机完成一个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接下来,我发现他们善于利用网络投机取巧,复制抄袭,却不理解互联网真正的意义和作用。于是,我开始要求他们注册电子邮箱,练习收发邮件;注册博客,练习写作博文;注册美图、美篇等专用网站,练习编辑图文……不允许他们不动脑筋,直接盗用别人的网络成果,但是可以通过百度、知乎等搜索引擎查询、引用自己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最后,为了解决孩子们沉湎于网络游戏的问题。我和孩子们约法三章,专门给他们上了一次游戏课。我通过让孩子们挑战“扫雷”这个游戏,让他们了解了游戏的真正意义。了解了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学会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适合的游戏,来锻炼开发自己的大脑,从而为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服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是第一次教计算机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尤其是自己的弱项,从而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计算机,熟练的使用计算机,为自己的理想在数字化的网络世界里自由翱翔。
科学课
本学期,我又接了五年级六个班的科学课。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第一次,又是一个尝试和挑战。科学课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里面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为了顺利完成领导交给我的这项工作,我认认真真的把教材读了一遍,并咨询了资深的科学老师王志杰老师,还专门听了几节他的科学课。
在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之后,我对本学期的科学课程做了如下教学计划:
1、完成教材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工作。
2、将科学课内容同语数英课程有机联系起来,从侧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数英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从侧面提高学生语数英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3、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应用能力。
由于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各个班的教学进度不太统一,但总体来说,我还是基本上
完成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尤其是在4月初带领五年级60多名同学一起前往郑州气象科普馆的科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的每个同学都制作了一篇图文并茂的“美篇”,即使是没有去的同学也都顺利的完成了一篇关于天气的研究报告。
临近期末,我又对6个班进行了期末考试,而且这次期末考试不是传统的做卷子答题,而是让学生们对本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完成一篇关于微生物的研究报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综合锻炼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是我第一次上科学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足,我将会继续钻研和学习,为自己、为孩子们带来质量更高、更有趣的智慧课堂。
国学课
从上一学期,我就担任着五八班的国学课。内容是孔夫子的《论语》。为了能让孩子们轻松的理解《论语》,熟悉孔子,明白学国学的意义和作用,我在上学期花了大量的时间做铺垫,让学生们完整的观看了电影《孔子》,并对电影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讲解。
事实证明,这些工作没有白做,而且效果明显。在本学期对《论语》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原文的意思,课堂学习效率很高,教学进程很顺利。到本学期末,孩子们很轻松的就学完了《论语学而》篇和《论语为政》篇。
最后两节课,我还对孩子们进行了考试。90%的同学都能默写出六句以上《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而且能够对句子所阐述的道理进行分类整理,并据此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阅读课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阅读课都是由语文老师担任的。而且很多语文老师没有把阅读课同语文课区分开来,直接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文课。如果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必要把阅读课分离出来,单独命名为“阅读课”来上呢?
所以,我在本学期阅读课上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世界名著——法国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并以此书为例,向同学们讲解了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方法、阅读同写作的联系、阅读课与语文课的区别和联系……
其中,我还根据《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对善与恶的思考,以“人是否是自私的”为主题,主持举行了一场班级辩论会。我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两大派,即正方和反方,让他们自己推选发言代表,提前在课下去准备相关的材料,为自己的论点准备充足的论据。并为优胜方和表现优秀的个人代表准备了奖励。
我还专门请了办公室的其他几位老师来帮忙做评委,学生们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所以兴趣很浓,为此不仅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认真的读了不止一遍,而且还阅读了很多其他相关的书籍,辩论会进行的非常成功。
后来,通过几次模拟考试,我发现学生们在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正确率提高了不少。有几个从来都不写
所以,阅读课是语文课的有益补充,为了让孩子们上好语文课,我们一定要先上好阅读课,千万不能再糊涂了事了。
电影赏析课
在上学期学习了优秀班主任课程之后,在王校长提出了周末大社团校本课程的设想之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入了几次电影欣赏并取得一定效果之后,我在本学期向领导提出了开设电影赏析课的申请并取得了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在五年级开始尝试试点课程。
我从五年级8个班中分别选择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各三四名同学,组织在一起于每周五下午开始进行为时两个钟头的电影赏析课。
由于我也是第一次正式进行这样的课程,为了把课上好,达到之前预订的目标和效果,每节课后都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重新规划和设计下一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所以每一节课往往备课两次以上,教学设计改了又改,有时直到上课前一小时才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下来。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给力使课程进行的很顺利,每节课基本上都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到本学期末,一共上了七节课。今天就总结一下这七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为以后全面铺开课程积累经验。
首先,我明确了电影赏析课的内容并不像学生和老师们所设想的那样,就是纯粹的看电影,然后写个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同学往往好奇的问上电影课的同学:“你们都看了什么好电影啊?”其他老师也常常问我都让孩子们看了什么电影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是很无奈的笑了笑,说道“几乎没有看电影!”
尽管如此,尽管我的学生们之前都是抱着能看电影的心思来上这个课的,尽管他们有所失望,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从他们的表情里,我感觉到的是她们很喜欢上我的电影赏析课,而且她们自己从中也收获了开心,收获了意外。
其次,电影赏析课无论对于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想让孩子们取得好成绩,他们自己的内在动力才是最主要因素。只有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他们才可能取得明显的、积极的变化而进步。而电影赏析课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点。
因为电影的题材和类型非常广泛,总有一点会吸引你。
第三,电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有助于语文和数学的日常学习。因为电影本就是一部会动的,富含声光的书。
电影往往都是来源于世界名著,而一部长达几十万字的著作要压缩在两三个小时里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其深度、其广度都是很难达得到的。所以,为了进一步详细的了解作者内心的独白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阅读原文。而大众的一个阅读心理往往是要对比一下,看看原书和电影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更好,更吸引人?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很多书籍是在电影上映之后才卖的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由于很多外国电影都是原声引进,没有进行中文配音,观众要想看的明白,就不得不锻炼自己的听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英文的兴趣,甚至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日语、韩语、印度语等多国语言的兴趣。
最关键的是电影和图书一样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它寓含着很多人生的道理和准则,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一个拥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差。所以电影赏析课可以从根本上去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期末,我的学生们在考试前跑过来问我,我们下学期还继续上电影赏析课吗?我看着她们期待的眼神,笑了笑说:“等通知吧。”
以上就是我这学期的
首先,这种强调熟读的蒙学教育法,是否有两千年之久?这可真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别的不说,至少这些年一些学校所热衷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所谓国学经典,都没有两千年历史。《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三字经》应成于南宋,据传为王应
是的,《论语》。《论语》可是有两千年之久了,可是,读过《论语》的人应该都知道,《论语》所记录的.,正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学习交流之对话,学生有问,孔子有答(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学生有不解,孔子有诠释(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学生有怠惰,孔子有批评(如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不过,《论语》中所记录的,好像又并非蒙童教育。
那么,古往今来,那些“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们“早年的启蒙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如方家所言,幼时以熟读成诵为主,慢慢地,参透了涵义呢?
我们不妨选几个名家鸿儒的童学纪闻,做案例解剖。
《欧阳公事迹》中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无资。其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稍长,家无书读,便借读、抄录。废寝忘食,惟读书是务。由此可知,欧阳子幼时读书,绝非以背诵为旨归,讲读实乃必须,否则,不可能“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宋史·苏轼列传》中记载,苏轼,十岁时,父亲苏
胡适,在其《四十自述》里记述,他3岁即被送进私塾读书,其他小孩蒙馆学金每年两块银元,先生只教学生念书、背书,不给讲解,那些孩子便只会背书而不知其意。而胡母的束
所以,当我读到《南方周末》2014年9月5日的报道《十字路口的读经村》中所记述的情况:一些从小读经的孩子,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是五六年后,有些家长却发现他们的孩子认字都有问题,更不用说理解经典的涵义——便一点也不会吃惊。
鲁迅的散文《五猖会》,想必大家都读过。
每当看到那些死记硬背古诗文的孩子们,那些形如偶人般,着汉服画浓妆,登台演出,琅琅背出“狗不叫,姓乃千”之类词不达意句子的孩子们,我都会想起《五猖会》那催人泪下的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也就难怪鲁迅会对古书有那么巨大的仇恨,以至于在《二十四孝图》中,他不惜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道:“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背诵古诗文,对鲁迅能够产生如是影响,恐怕也是当年五猖会前,责令一个雀跃的孩儿必须背出《鉴略》的父亲,所从来不曾想到的吧!而鲁迅,终其一生挥之不去的怨毒之气,是否也是蒙童时期所受教育打下的“底子”呢?
至于默写对师生的摧残,更是字字句句都是血。
古诗文流传下来,各种版本尚不一致,教材选编者在选择版本时,固然有其考量,可是,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材这一个版本,一字不差地背默出来,并且,列在中考、高考的考纲之中(比如苏州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50篇,每年中考前会有一个当年选定篇目,2014年共28篇,其中古文6篇、古诗22篇;江苏高考语文,2014年必背古诗文42篇,其中古文17篇、古诗25首),成为一个硬指标,其目的意义何在,真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有多少初高中语文教师,面对花样
由是观之,机械地古诗文背诵,近乎变态的默写要求,与填鸭式地应试训练,本质并无区别——默写,本身就是应试之一部分。把孩子当做工具,孩子怎么会成为一个有知觉的人?把孩子当做机器,孩子就只会刷作业,把孩子当做容器,孩子就只能成为传声筒。
所以,不要再打着传统的旗号,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连文化自觉都不能养成,
衷心希望,我的同仁们,能够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潜心研究古诗文的教学方法,把孩子当作可以交流的活生生的人,关注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洞察孩子丰富的心灵世界,和孩子一起步入古诗文的园圃,观看一朵花的开放,嗅闻一瓣落英的
我尤其希望,我们能够让孩子们,在从小学、初中以至高中,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能产生衷心的热爱,能沉入其中,能发现她的美丽与绚烂,涵咏体会,以她的博大丰富浸濡自身,更能够有理性的反思,能跳出其外,承认她的丑陋与畸形,审视拷问,努力从因袭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