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先秦诸子语录备课 正文

先秦诸子语录备课

时间:2025-05-19 18:20:50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三、选题设计

品评孔丘与孟轲语录体散文的魅力。

研究方法:

(1)思想内容剖析法。

(2)语言风格比较法。

(3)文体特点归因法。

(4)文学价值评价法。

参读书目:

(1)《先秦诸子散文》,载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论语》

《孟子》,载《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社。

(3)《孟子散文》,载《中国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4)《战国时代的语录散文和论说散文》(同上)。

(5)姜书阁《“百家争鸣”声中的先秦诸子散文》,载《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湖南人民出版社。

(6)胡念贻《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