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搞笑的串串香语录 正文

搞笑的串串香语录

时间:2025-05-19 23:59:36

【罗曼蒂克消亡史经典语录】

1、好路不张草,好脑不长毛。

2、皇帝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如果他有心气的话,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给他养着。葛优经典语句。我只有一个女人,还跟我离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no money,no women才是悲剧的。

3、我觉得征婚对我来说是挺不靠谱的一个事儿,歪瓜裂枣的咱看不上,但凡长得有模有样看着顺眼的不是性冷淡就是身怀鬼胎,心理健康历史清白的姑娘都哪去了,我怎么一个都碰不上啊?

4、姜文(张牧之):我呸!黄老财,你大爷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吃过的麻辣烫比你嚼的串串香还多,砍过的脑袋比你家的姨太太还多。想忽悠我?没门!今天我要过瘾过到底,把你们全灭了。

5、范伟:(掏出两张委任状)张县长,小强是执行代号"无间道"秘密任务的卧底。他奉命欺压百姓,以便日军占领此地,就可打进敌军内部当内应。

6、将军,我们已经有一个礼拜没有吃到冰淇淋了,连可口可乐都不是原装的!听说供应给我们的骆驼香烟都在安特卫普让后方那些坏蛋批发给比利时道爷了。连我们的口香糖都嚼在那些意大利妓的嘴里,喔嘴臭的都没法吻那些欢迎我们的巴黎市民了!

7、葛优:错,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8、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9、葛优(老汤):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腿便有了路。

10、葛优:虽然老舍原著打的是讽刺喜剧的旗号,但我个人认为把喜字拿掉,直接叫讽刺剧更好些。我觉得讽刺是最主要的,而不是以搞笑为主。如果大家来了就是为了等着笑,我会有压力。虽然剧中虽然有很多喜剧因素,但并不是有很多笑料,讽刺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严肃的。如果观众能够从中看出一丝辛酸,引发一些思考,那才是真正理解了这部老舍的名剧。

11、中国人习惯把名字放在后面,把姓氏放在前面,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而美国人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习惯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以表示对自己的尊重。

12、葛优(老汤):老爷,这位便是人称"为钱死,为钱亡,为钱愿当武大郎"的山西票号东家钱老板。(转身向潘长江介绍)钱老板,这位就是传说中"潘安再世,一朵梨花压海棠"的我家老爷张乡绅。

13、我看见你望着我,你象玻璃杯里的冰块一样透明......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只有在梦里我才能见到光明,回到灿烂的记忆里,有几次我梦见了你,你如此清晰的站在我的面前,一旦惊醒,心如刀绞。

14、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15、葛优: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6、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你的婚的,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葛优经典语句。

17、姜文(张牧之):住嘴!你可以侮辱我的职业,但你不能侮辱我的容貌。你可以叫我王麻子,但你不可以说我是"王麻子"!你睁大狗眼看看我脸上哪有麻子?顶多有颗美男痣。咱们熟归熟,小心我告你诽谤。

18、葛优:说了多少次了,要团结。

19、姜文(张牧之):难得老板也是性情中人。六折就六折,大丈夫一言既出,什么马都难追。

【剧情简介】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上海,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他轻易选择沉默,因为伤口无法弥合。罗曼蒂克消亡史。被浪费的时光。

【影片评价】

影片囊括了实力明星阵容、帮派家国的凛然秩序、挺身赴死的兄弟情义、悱恻缠绵的多角爱情、民族大义的坚定选择、高品质多维度的浮世绘全景,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融会贯穿了多种类型元素,通过与众不同的笔法、时间线索与人物线索的交叉叙事,深刻挖掘出人性的贪痴善恶,标立了华语商业作者电影新高度。

不低估观众的鉴赏水平,该片在结构上再行突破,精妙合理的结构为影片带来一种气势,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导演程耳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在于商业诉求与个人风格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程耳眼中的商业,不是流俗,而是审美追求与价值观的展现。该片表演收敛、剪辑凌厉、摄影冷峻、色调鲜明、音乐个性,影片凌厉鲜明的剪辑风格,角色对白也充满了双关。作为一部群戏电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充满对峙与搏杀、暴力与情欲、忠诚与背叛、信仰与宿命,是一部标准的商业大片。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

“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

这本书很美。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两个奇妙的感受。

第一个是,你会觉得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支完整的生活交响曲,虽不达恢弘大气,却非常完整且富有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回味无穷。

第二个是,明明是一本纯文字的书,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全国各地的美食仿佛尽收眼底,令人垂涎。

这本书很用心。藏在各个细节角落中,等着你发现之时,你会拥有一种小确幸的美好。

一本书从开始选题、到策划、到设计等等,中间会经历特别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被不同的人解读。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好的稿子变得无比平凡,没有销路。若不是这位策划者的用心和各种机缘巧合,这本书也不会这么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的手中。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在书中,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而扶霞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用一种新的眼光,带你认识这个你再熟悉再热爱不过的国家。

于是,也出现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红楼梦“那一章中,说自己阅读《红楼梦》后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小说写到后面,基调变得阴暗沉郁起来,出现了自杀、绑架和疯狂的背叛。“竟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啥意思。但细细一想,好像也没毛病!

关于吃,扶霞总是能通过细致的描述,让你你会到她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由于我个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对她前几章所描述的川菜还真没太多的感觉,甚至会因为她对辣的描述而让自己感觉舌尖发痛,干脆迅速略过。又由于超爱吃螃蟹,对“‘蟹’绝入口”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边提到蟹痴李渔,岁岁储钱待蟹,就特别想笑,这人是有多馋呐!也让我觉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时空的知己,原来自己并非茕茕孑立之人,在400年前,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爱吃螃蟹并会上瘾的吃货!

又是在这一章,作者扶霞在书中提到了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还有连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并导致了她情绪的一次爆发,也引起了一些极端读者的攻击,认为扶霞是在说中国的不好,不配成为中国的文化大使(幼稚)。

还是在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国出版对言论的逐步开放,记得还不多年前,出现这类言论会被直接毙掉的。相信一个愿意直面自己过往错误的国家,是会真正强大起来的。

从蟹开始,以粥结束,设计巧妙且意味深长。跟着作者的情绪走,从最初的简单纯粹,到后面的浮华经历,再到厌倦不堪,最后回归最初简单而又沉甸甸的质朴。这也着实是一个外乡人的真实情绪。一个地方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当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会开始怀念。

当然还有很多章节,我想,很多人的关注点应该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侧重,虽然她全本书写得都很详尽生动。

书中还随着寻觅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们的观念、处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顽不灵让人难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跃着转变着的新思想。而中国,就在着一轮轮、一波波的冲击下,疯狂又野蛮地生长。

如果眼泪有颜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动,有感慨,有悲愤,有心酸,有无力,有温暖……也正如一盘盘食物,饱含着酸甜苦辣咸。

而全书最后的那只菜虫,便是她的立场和态度,纯粹明了,那个“老娘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这本书能够成功,真的是每环每节都充满了用心和缘分。如果这本书交到一位专业严谨的翻译手中,可能它又会是另一副样子。可就是那么美妙,这本书被送到了译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刚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这本书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跃。我相信,他们在见面时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应景!就像两位第一次见面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忌口,什么都吃“,这更是一种包容和豁达,一种对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译过程中的快乐,而她在后记中也确实如是说。

《鱼翅与花椒》,像极了一盘花生米,简单,平常,越嚼越香。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2

这是一本有关于中国美食的书,英国人扶霞写的很好,译者雨珈翻译得也非常好,生动又真实。

我惊讶于这本书涉及到很多有关食物的古文以及时代背景,阅读过程中一度感慨扶霞太厉害了,追根溯源,得对一个事物多感兴趣才会去了解食物的过去,同时令我惊讶的她还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过的厨子,厨艺非同一般。

她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从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当地人而吃一些怪异的食物,到最后完全接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在牛津自己家吃自家菜地的菜虫,这中间有一开始的抵触,在桌布上偷偷摸摸擦沾到皮蛋的筷子;到逐渐增长的好奇,去烹饪学校学习川菜;到痴迷与热爱,出版川菜食谱,传承弘扬中国美食文化,跑到偏远乡村寻觅美食,还到花椒之乡—汉源寻找娃娃椒——花椒;再到后来的彷徨迷茫,甚至厌烦,食品安全问题或者说更多的是中国人奢侈俗艳自私的餐桌习惯让作者突然感觉到强烈的矛盾,无奈以及失望;最后在扬州找回了最初的痴情,像她说的“我在扬州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未来也许不只是大肆蔓延的资本与白金”;最后坚定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英国家里的一只小小的菜虫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中国人”,不是像一开始的为了礼貌和迎合来吃之前会觉得是怪异的东西,而已经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就是美食。

像译者说到的,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的过程”。值得好好读的一本书,我也喜欢花椒。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3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4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5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6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腐;极少量的果脯;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罗曼蒂克消亡史经典语录】

1、姜文(张牧之):难得老板也是性情中人。六折就六折,大丈夫一言既出,什么马都难追。

2、皇帝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如果他有心气的话,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给他养着。葛优经典语句。我只有一个女人,还跟我离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no money,no women才是悲剧的。

3、我觉得征婚对我来说是挺不靠谱的一个事儿,歪瓜裂枣的咱看不上,但凡长得有模有样看着顺眼的不是性冷淡就是身怀鬼胎,心理健康历史清白的姑娘都哪去了,我怎么一个都碰不上啊?

4、姜文(张牧之):我呸!黄老财,你大爷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吃过的麻辣烫比你嚼的串串香还多,砍过的脑袋比你家的姨太太还多。想忽悠我?没门!今天我要过瘾过到底,把你们全灭了。

5、范伟:(掏出两张委任状)张县长,小强是执行代号“无间道”秘密任务的卧底。他奉命欺压百姓,以便日军占领此地,就可打进敌军内部当内应。

6、葛优:让我说粤语恐怕不太行。其他城市我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在南京,我练了半天也不行。让我到一个地方就说一个地方的方言,我实在没这自信。

7、葛优:错,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8、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9、葛优(老汤):世界上本没有路,有了腿便有了路。

10、葛优:虽然老舍原著打的是讽刺喜剧的旗号,但我个人认为把喜字拿掉,直接叫讽刺剧更好些。我觉得讽刺是最主要的,而不是以搞笑为主。如果大家来了就是为了等着笑,我会有压力。虽然剧中虽然有很多喜剧因素,但并不是有很多笑料,讽刺剧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严肃的。如果观众能够从中看出一丝辛酸,引发一些思考,那才是真正理解了这部老舍的名剧。

11、中国人习惯把名字放在后面,把姓氏放在前面,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而美国人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习惯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以表示对自己的尊重。

12、葛优(老汤):老爷,这位便是人称“为钱死,为钱亡,为钱愿当武大郎”的山西票号东家钱老板。(转身向潘长江介绍)钱老板,这位就是传说中“潘安再世,一朵梨花压海棠”的我家老爷张乡绅。

13、我看见你望着我,你象玻璃杯里的冰块一样透明……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只有在梦里我才能见到光明,回到灿烂的记忆里,有几次我梦见了你,你如此清晰的站在我的面前,一旦惊醒,心如刀绞。

14、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15、葛优: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6、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硕士学历以上的免谈,女企业家免谈(小商小贩除外),省得咱们互相都会失望。刘德华和阿汤哥那种才貌双全的郎君是不会来征你的婚的,当然我也没做诺丁山的梦。葛优经典语句。

17、姜文(张牧之):住嘴!你可以侮辱我的职业,但你不能侮辱我的容貌。你可以叫我王麻子,但你不可以说我是“王麻子”!你睁大狗眼看看我脸上哪有麻子?顶多有颗美男痣。咱们熟归熟,小心我告你诽谤。

18、葛优:说了多少次了,要团结。

【基本信息】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华谊兄弟出品,由程耳执导,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等主演的一部黑帮电影,于2016年12月16日在中国上映。

1937年大动荡前夕,在上海滩风云显赫的陆先生(葛优饰)正面遭遇侵华日军施压,被卷入一场暗杀阴谋,当身边兄弟(浅野忠信饰)、女人(章子怡、钟欣潼饰)、亲信(杜淳、闫妮饰)一一惨遭牵连,乱世当前,大佬、小弟、弱女子等往昔人物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角色介绍】

陆先生 演员 葛优

叱咤上海滩的黑帮大佬,外表温柔儒雅,但办事儿很残忍,正面遭遇侵华日军施压,被卷入一场暗杀阴谋,身边兄弟、女人、亲信一一惨遭牵连,其上有已经处于归隐状态的帮派首领,其下有与日本人暗通款曲的帮派三弟,不仅要在家国大义与兄弟情深中做艰难选择,更要在随心所欲的交际花与柔美忠心的舞小姐中处理情感纠结。

小六 演员 章子怡

不甘寂寞的交际花,是陆先生内心的挂碍,是陆先生心中的一份美好,十里洋场,花花世界,她看透了男人逢场作戏所谓的博爱,宁愿当个肤浅的花痴,也不做个痴情的傻子,她追求自由与爱情,最后却不知所踪。

渡部 演员 浅野忠信

黑帮大佬的日本妹夫,说着地道上海话,在黑帮事务和民族国家中要做出艰难选择,最后死在上海。

车夫 演员 杜淳

车夫,真面目却是个只收交通费的冷酷杀手,一直是陆先生“背后的男人”,杀人收费低廉却惜字如金,几乎没有任何台词。

小五 演员 钟欣潼

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形柔美却有一场冷血枪战,陆先生是她的恩人,所以对陆先生义无反顾、忠心耿耿,可以为陆先生做任何事情,后来杀死了二哥。

吴小姐 演员 袁泉

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但被丈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