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军师联盟》台词
1.当初我们共同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
2.这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我还能和他一起结束这乱世。
3.8岁像一张白纸,还在选择色彩,0岁已经是色纸,没办法改变,但可以选择拼贴,哪一部分要被人看见。
4.纵使,阶梯通往的方向是那样昏暗不明,我仍愿意奋不顾身的全心投入,期待爬向终点的那刻所带给我的洗礼。
5.人的脸对应著人的心,就像是水中的倒影与真实景致一般,彷佛看得清,却又总是看不清。
6.当周遭都暗下,更容易去看到那被忽略的声音。是的,当你历经折磨,是上天在告诉你:「被认为没有价值,是因为自身不够好」。所以老天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沉静;给你动力,让你努力。
7.感情一定要付出到底,才会知道到最后有没有获的。就好像你立了法律,世界可能还是不好,但你不立,就什麼都没有。
8.有没有一个瞬间,你希望你的人生就此停留在那一刻,不再往下一站迈进?想念,是因为你已失去。
9.看尽圈子的来去起落, 醒悟不是每件东西想要就能拥有。
10.慢慢发现,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形体,也甚至不是飞,而是当你可以放下心里的某些不满足,某些不安定后,才能够真正拥有。
《军师联盟》:这是三国该有的样子
十多年磨一剑的《白鹿原》收官了,紧接着的便是让人期待了许久的历史剧《军师联盟》。
今年年初,《大秦帝国之崛起》和《于成龙》的接连播出,让人感慨历史剧的回春,如今《军师联盟》终于在年中走来,质量又是如何呢?
一秦汉帝国的残阳
简要介绍一下,《军师联盟》从曹魏的全新视角切入,抒写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
三国,这是一个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的题材。即便有人背不下朝代表,即便有人会忘记那许许多多的历史英雄,但魏、蜀、吴三国的名字却无人不晓,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赵云、周瑜等人的名字也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星光熠熠,加上近年来十几部三国题材游戏的熏陶,三国相关的历史始终热议于群众。
然而,关于三国的影视作品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除了经典的94版《三国演义》和有不少错漏但也有一些看点的《新三国》外,其它三国相关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算得上是粗制滥造,曹操变成了一心想做皇帝的反派,刘备成为外表忠厚的伪君子,诸葛亮成为全知全能的超级人……
可是,三国该有三国的样子。
什么是三国?为什么会有三国?
三国之前是汉帝国,汉帝国从西汉高祖到东汉献帝,计四百零五年,长达四百多年的统一大帝国,铸就了汉代文明,形成了一个王朝内在自我的秩序。比如儒家盛行、经学当道,比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战国走来的秦汉,终于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夜。
然而年轻总会战胜衰老,而衰老终将死去。
当汉帝国的秩序不再被人们遵守时,当黄巾军出现、当董卓出现……秩序出现了裂口。
四百多年的秦汉统一帝国受到了威胁,人们信奉多年的统一愿景开始发生剧变,《三国演义》开头如是写:「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有人开始寻求新的道路,为华夏民族开启新的篇章;有人依旧在坚守规则,写下一笔悲壮的史诗。——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
可惜,很少有作品能对三国题材反映到这个层面。当然,《军师联盟》做到了。
全剧最一开始,便展现出了一幅奇妙的画卷。一分钟的背景介绍不是讲述历史背景,而是画着汉代壁画,叙述着「月旦评」。
以月旦评为切入点,新奇却又能彰显出主创的野心。月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看似对观众很不友好的一个陌生概念,却很恰当地对秦汉帝国末期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是汉末,世家大族林立,所谓东汉六大家族,指的是东汉早年帮助刘秀复兴东汉王朝的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到了汉末,人才流动基本被垄断,社会固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所以在故事开始后没多久,便出现了曹操下令颁发《求贤令》的段落。很明显曹操唯才是举的行为和汉代世家大族人才垄断之间形成了根本上的矛盾,这是一个从剧开始就出现的矛盾对立,将曹操从图谋皇位的反派形象拉了出来,而设置为一个新的价值观存在。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于民间,或果勇不顾、临敌力战,或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司空这封《求贤令》,笔力雄浑、气魄恢宏,天下贤士看到,必然知司空求贤之诚。」
而在剧中,同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些事情:华佗给曹操治病、华佗参与董承衣带诏。
也因此,在第一集我们能看到,一方面是曹操唯才是举希望借助月旦评网罗天下人才,另一方面是一群人想借着月旦评曹操露面的机会刺杀曹操。
谁想刺杀曹操呢?
历史上是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
曹操既然不是反派,那董承他们是反派吗?也不是。
以董承为首的一干人,是汉帝国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眼见四百余年的秦汉帝国即将走入末路,决心救它一救,看着那个不断改变秩序的曹操,自然视为曹贼。——他们也没有错,他们只是和曹操价值观有着根本上的冲突。
这是历史背景,通过月旦评这一事件,迅速将曹操和汉室之间的矛盾、人才流通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给观众展现出了一幕秦汉帝国的残阳余晖。
二「非人臣也」
我们知道,衣带诏事件发生于公元二百年,而历史上华佗死亡是公元二百零八年,同时曹操颁布《求贤令》在公元二百一十年,这三件事并不处于同一时空,但在剧中它们却被糅合到了同一时期,同时剧中并未明确表明确切时间。
——这么做的用意很明显。
一方面,观众能够理解到,本剧并非严格按照历史事件干巴巴地编排,而是就着历史上这些人可能会做什么,将他们集合到一起,增加了戏剧性,也使得历史氛围更加明朗。
另一方面,则可以引出本剧主角,司马懿。剧一开始,华佗给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接生,紧接着华佗和司马懿父亲司马防密谋的衣带诏事发,曹操大怒将他们关押进了牢房。将历史上这些零碎的故事放在一起,既添加了历史可信度,又穿插起了主角,将由吴秀波饰演的主角司马懿带到观众眼前,带入事件旋涡,从此让他难以脱身。
作为本剧的第一主角,司马懿在历史上一直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首先,他身为汉臣,是司马防的儿子,自小就受到司马防影响,对秦汉帝国的秩序维护想法根深蒂固,也因此当曹操征用他时,他多番推辞,明哲保身的同时也因为不认同曹操。
其次,他最终迫于曹操的威权而和曹操接近后,却逐渐被曹操的理念所感染。尽管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贼」,但曹操始终未能踏出那一步,他承担不起汉室四百年的重压,他在《述志令》里写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从「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几个字能看出来曹操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他不断挑战着秦汉帝国的秩序,最终完全架空皇帝,另一方面又不敢在最后一步踏出去。
司马防和曹操都是司马懿的父亲。
在剧中,衣带诏的参与者加上了司马防和杨彪。司马防是司马懿的父亲,杨彪则是杨修的父亲。二人的父亲身为汉臣,一心向着汉室,痛恨曹操,因此密谋刺杀曹操。这无疑对司马懿和杨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翟天临扮演的杨修是司马懿前期的对手,如果说司马懿有大智慧,那么杨修就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小聪明,剧中他屡屡卖弄、逢凶化吉,最后的结局大家也是知道的。
而司马懿中期的对手,则是他另一个父亲,精神父亲曹操。
从历史我们能看出来,司马懿后来做的事和曹操多像。
一来,司马懿和曹操都权倾朝野、把持朝政,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自己的地位而宁可不择手段。二来,司马懿和曹操都有不臣之心,两个人的野心都随着自己的年岁渐长而日益增长。三来,司马懿和曹操最后都克制住了自己最大的欲望,不愿也不敢亲手葬送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帝国。
我想,到了老年,司马懿一定会更加理解曹操,也一定会更加怀念以及惺惺相惜于这样的人,也更能明白曹操给他下的评语是什么意思:「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至于司马懿后期的对手,那才是演义小说里他的宿命对决,诸葛亮。分别身为魏国和蜀国的最高执政人,他们为自己的政权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司马懿一直是有野心篡位却要克制自己欲望的人,而诸葛亮却是复兴汉室的司马防精神人物,面对着诸葛亮,司马懿会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克制住欲望。
这才是三国。
结语乱世的开局
三国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它是统一帝国的崩塌,更在于它是乱世的开局。
三国之后,华夏民族来到了本以为重新统一的晋朝,但社会的原有秩序已经被打乱,新的秩序远没有再度被建立,有的人选择了始终混乱下去,有的人从儒家走向了玄学。
华夏民族几百年的黑暗时代来临了。魏晋南北朝,魏是开端。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征文1
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三国时是三个国家同时出现的,它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读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述说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着作,讲述的是蜀(汉)、魏、吴三国的形成及因争夺权力、土地而互相争斗,最后三国归晋,天下统一精彩的历史故事,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尽管曹操用尽方法讨好他,希望关羽能投靠他,帮助其完成霸业,可关羽置之不理,誓死跟从刘备,为他效力。有一次他的臂膀受伤了,毒已经渗入骨头,必须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液才能完成治好,那时没有医学专用药,必须要忍受非常巨大的疼痛。手术开始了,可是关羽不仅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还和马良谈笑风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关羽的这种坚韧的精神谁见了不钦佩呢?
最让我惊讶的是赤壁之战,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曹操有80万大军,而孙刘联盟只不过十几万而已,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战胜曹操,但是经过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计谋,最后连老天都帮助了他们,原本刮西风的天气突然转变为东风,使得诸葛亮和周瑜火攻的计谋成功,曹操80万大军伤的伤,亡的亡,最后曹操仓皇败走华容道,元气大伤。从此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我看完了,那段历史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演。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征文2
记得有一年的生日,舅舅送了我一套名着,但我总是对它们提不起兴趣,一直把它们冷落在书架里,
古典名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淋漓尽致,有时候又十分夸张,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比如他描写刘备:身高七尺五,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仪表非凡,十分引人注目;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面如枣色,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一身威风凛凛之气;描写张飞:身高八尺,相貌异常,声音洪亮如雷这样的描写,让人一看眼前就会浮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真正领略了名着的魅力所在,读了《三国演义》,我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黄忠、周瑜、黄盖、吕布、董卓、貂蝉其中令我影响最深的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真是"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下南极能与企鹅翩翩起舞,上北极能与北极熊触膝相谈"。他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三国人物中最讲义气的就要数关羽了,曹操识人才想要收买他,给他钱,给他权,他却把曹操送的金银财宝封在屋内,把汉寿亭侯大印挂在堂上,过五关斩六将,一心投奔自己的兄长刘备,让曹操也不得不敬佩他的忠诚和义气。这种忠诚在我看来真是难能可贵。为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知道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同时,让我对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体会。以前当我看到一些典故,总觉得很陌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从读了《三国》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都是来自《三国》里的"典故"。如:外事俱备,只欠东风、望梅止渴、锦囊妙计、三顾茅庐。现在我还知道了许多三国经典话语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生瑜,何生亮""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虽然我只初初读了《三国演义》,但是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我们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征文3
最近,看了电视剧《新三国》后,我反复琢磨,为什么群雄战乱的局面,后又变成三足鼎立之态,思来想去悟出两点:一是当局者善于用人;二是善于抓住机遇,再谈看新三国的
先说说用人,愚下认为最会用人的当属曹操,他在天子穷途末路的时候,奔袭数百里勤王护驾,到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得准,从大处作手,用大人物,之后再向小人物施点小恩小惠,所以备受拥戴。占尽天适、地利、人和。从一开始就比刘、孙的起点要高得多。所以他能剿灭十六路反叛,官拜丞相、封魏王。
其次会用人的当属孙权,一是他在其兄过逝,东吴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启用周瑜,结果创造了火烧赤壁、击溃曹操百万大军的千古神话。二是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攻吴时,他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先是以连败四阵为诱饵,然后火烧刘军连营八百里,大败刘军,确保东吴,致使刘备引恨而亡。
再次当属刘备,他虽以仁义赚得关、张、赵三员大将,后又求得诸葛亮帮忙,但他事事无成。他用张飞丢徐州,用关羽丢荆州。前者酒后误事,后者高傲轻敌。得庞统耍了个奸计,赖得西蜀,要不然他无立足之地。如果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能坚持不让关羽去拦截的话,也许就会没有魏国的存在了,也可能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了。兵伐东吴时又不叫上诸葛亮,把一个堂堂师,用去管后勤工作,结果大败而归,命丧白帝城,这是他亲自指挥的、也是要了他命的一仗。
最不会用人的当属曹操的子孙。从曹丕开始启用司马懿,到孙子辈的时候,江山都被司马懿的后人夺去了。
再说说抓机遇,愚下认为一是司马懿;二是曹操;三是诸葛亮。首先司马懿在深谋远虑上要强于曹操。他起点较低,从长计议。不急于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而谋求的是司马家族的总体利益。瞄准了在曹操的后辈上下足功夫,从辅佐曹丕开始,他只谈观点、提建议、做小官到当大官、掌军权、掌君权。一路走来虽然跌跌撞撞,但也春风得意,直到司马懿的后人篡国改朝换代,他善于抓机遇,同时机遇始终都在司马氏的手里攥着。
其次是曹操;就是他把天子攥在手中,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天赐良机,他充分利用了这个机遇,权力得到无限放大使用。随时可以发布圣旨号令天下,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心想事成。
再次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就有人说他:虽遇明主,但时机未到。所以他辛苦一辈子,只能利用自己的才识,抓点小机遇,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与前二者不能比,前二者抓的是大机遇,所以他们做的是帝王之事,而诸葛亮只能当下手。
俗语道:天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充分论证了机遇与人的关系。只要有了恰当的人力、人缘,或许能够创造和抓住机遇,就能够创造或改写历史。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征文4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
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
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三国时是三个国家同时出现的,它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读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述说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着作,讲述的是蜀(汉)、魏、吴三国的形成及因争夺权力、土地而互相争斗,最后三国归晋,天下统一精彩的历史故事,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尽管曹操用尽方法讨好他,希望关羽能投靠他,帮助其完成霸业,可关羽置之不理,誓死跟从刘备,为他效力。有一次他的臂膀受伤了,毒已经渗入骨头,必须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液才能完成治好,那时没有医学专用药,必须要忍受非常巨大的疼痛。手术开始了,可是关羽不仅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还和马良谈笑风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关羽的这种坚韧的精神谁见了不钦佩呢?
最让我惊讶的是赤壁之战,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曹操有80万大军,而孙刘联盟只不过十几万而已,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怎么可能战胜曹操,但是经过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计谋,最后连老天都帮助了他们,原本刮西风的天气突然转变为东风,使得诸葛亮和周瑜火攻的计谋成功,曹操80万大军伤的伤,亡的亡,最后曹操仓皇败走华容道,元气大伤。从此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我看完了,那段历史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演。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
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
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篇三: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记得有一年的生日,舅舅送了我一套名着,但我总是对它们提不起兴趣,一直把它们冷落在书架里,
古典名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淋漓尽致,有时候又十分夸张,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比如他描写刘备:身高七尺五,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仪表非凡,十分引人注目;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面如枣色,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一身威风凛凛之气;描写张飞:身高八尺,相貌异常,声音洪亮如雷这样的描写,让人一看眼前就会浮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真正领略了名着的魅力所在,读了《三国演义》,我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黄忠、周瑜、黄盖、吕布、董卓、貂蝉其中令我影响最深的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真是"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下南极能与企鹅翩翩起舞,上北极能与北极熊触膝相谈"。他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三国人物中最讲义气的就要数关羽了,曹操识人才想要收买他,给他钱,给他权,他却把曹操送的金银财宝封在屋内,把汉寿亭侯大印挂在堂上,过五关斩六将,一心投奔自己的兄长刘备,让曹操也不得不敬佩他的忠诚和义气。这种忠诚在我看来真是难能可贵。为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知道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同时,让我对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体会。以前当我看到一些典故,总觉得很陌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从读了《三国》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都是来自《三国》里的"典故"。如:外事俱备,只欠东风、望梅止渴、锦囊妙计、三顾茅庐。现在我还知道了许多三国经典话语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生瑜,何生亮""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虽然我只初初读了《三国演义》,但是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我们做事都要达内而后行!
篇四: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最近,看了电视剧《新三国》后,我反复琢磨,为什么群雄战乱的局面,后又变成三足鼎立之态,思来想去悟出两点:一是当局者善于用人;二是善于抓住机遇,再谈看新三国的
先说说用人,愚下认为最会用人的当属曹操,他在天子穷途末路的时候,奔袭数百里勤王护驾,到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得准,从大处作手,用大人物,之后再向小人物施点小恩小惠,所以备受拥戴。占尽天适、地利、人和。从一开始就比刘、孙的起点要高得多。所以他能剿灭十六路反叛,官拜丞相、封魏王。
其次会用人的当属孙权,一是他在其兄过逝,东吴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启用周瑜,结果创造了火烧赤壁、击溃曹操百万大军的千古神话。二是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攻吴时,他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先是以连败四阵为诱饵,然后火烧刘军连营八百里,大败刘军,确保东吴,致使刘备引恨而亡。
再次当属刘备,他虽以仁义赚得关、张、赵三员大将,后又求得诸葛亮帮忙,但他事事无成。他用张飞丢徐州,用关羽丢荆州。前者酒后误事,后者高傲轻敌。得庞统耍了个奸计,赖得西蜀,要不然他无立足之地。如果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能坚持不让关羽去拦截的话,也许就会没有魏国的存在了,也可能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了。兵伐东吴时又不叫上诸葛亮,把一个堂堂师,用去管后勤工作,结果大败而归,命丧白帝城,这是他亲自指挥的、也是要了他命的一仗。
最不会用人的当属曹操的子孙。从曹丕开始启用司马懿,到孙子辈的时候,江山都被司马懿的后人夺去了。
再说说抓机遇,愚下认为一是司马懿;二是曹操;三是诸葛亮。首先司马懿在深谋远虑上要强于曹操。他起点较低,从长计议。不急于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而谋求的是司马家族的总体利益。瞄准了在曹操的后辈上下足功夫,从辅佐曹丕开始,他只谈观点、提建议、做小官到当大官、掌军权、掌君权。一路走来虽然跌跌撞撞,但也春风得意,直到司马懿的后人篡国改朝换代,他善于抓机遇,同时机遇始终都在司马氏的手里攥着。
其次是曹操;就是他把天子攥在手中,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天赐良机,他充分利用了这个机遇,权力得到无限放大使用。随时可以发布圣旨号令天下,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心想事成。
再次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就有人说他:虽遇明主,但时机未到。所以他辛苦一辈子,只能利用自己的才识,抓点小机遇,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与前二者不能比,前二者抓的是大机遇,所以他们做的是帝王之事,而诸葛亮只能当下手。
俗语道:天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充分论证了机遇与人的关系。只要有了恰当的人力、人缘,或许能够创造和抓住机遇,就能够创造或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