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狼终章篇《金刚狼3》台词
1.我这一年多都在找你,我的主人快过世了,他想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2.要让你坚不可摧,就要先摧毁你。
3.我很遗憾之前的不欢而散。
4.失去的痛苦,令人煎熬。
5.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了。
6.罗根,我找你来不只是要感谢你,我还要回报你,送你如我生命般珍贵的礼物。
7.他擅自离去,宣称他会毁灭我们。
8.能见到金刚狼是我的荣幸。
9.有的时候,人会失去活下去的信念,失去目标。
我倒不担心他,只怕是你要上担架了吧
金刚狼和杰克曼:一对无法被忘记的经典
1968年10月12日,休·杰克曼出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他的父母都是二战后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人,休排行第五。同时,在大洋对岸的美国,一部名为《 X 战警》的漫画刚刚进入第六个年头。《 X 战警》由漫威漫画的元老搭档斯坦·李和杰克·科尔比创作,讲述了四男一女五个少年在 X 教授带领下冒险的经历。斯坦·李用了一个生僻词来描述这群生来因为基因变异而拥有超能力的人:变种人( Mutant )。概念听起来很酷,不过,在超级英雄层出不穷的60年代,《X战警》的销量不尽如人意。 1970年,这部漫画停止了更新,只重印旧作品。
如果没有一位名叫伦恩·文的编剧,《 X 战警》很可能就和那些在激烈竞争中慢慢衰退的超级英雄漫画一样,最终停刊,然后被人遗忘,也就不会有休·杰克曼后来的成功了。
1974年,伦恩·文在为漫威创作《不可思议的绿巨人》时,创作了一个叫「金刚狼」的角色。他穿着一身黄蓝相间的制服(恰好跟 X 战警配色类似),双手上各有三根利爪,跟绿巨人也能打个旗鼓相当。
到了1975年,伦恩·文和画师戴夫·科克朗受命让《 X 战警》重整旗鼓,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在原小队成员中只保留镭射眼,同时大幅度引进新角色:联邦德国的夜行者、苏联的钢力士、肯尼亚的暴风、阿帕奇部落原住民雷鸟,以及爱尔兰的海妖、日本的阳火,文同时还把自己创作的加拿大金刚狼加入其中。这些在外形、国籍、性别和年龄上都更丰富多元的角色大受欢迎,大部分活跃至今,而其中最有人气的,非金刚狼莫属。
这一年,休·杰克曼七岁。在八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婚,母亲回了英国,休和父亲生活在澳大利亚。休·杰克曼爱好户外活动,为了露营跑遍了澳大利亚。这个人设,和来自加拿大丛林中,以「狼獾(wolverine这一外号的本意)」为名的金刚狼颇有相似之处。
在漫画界的「青铜时代」,随着绘画和编剧水平提升,读者的年龄层也持续提升,漫画行业内部的自我审查机构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复杂的、甚至带有反英雄色彩的角色开始受到欢迎。狂野不羁的金刚狼正是这样的角色。
在历代编剧的笔下,金刚狼的设定渐渐固定下来:他出生于19世纪晚期,手上天生就有可伸缩的骨爪,灵敏的嗅觉,还有几乎无限的自愈能力,所以金刚狼几乎不可能被杀死,也不会衰老。他曾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后被政府主导的「 X 武器」计划选为试验对象,骨骼被改造为金属。再之后被 X 教授招募进了 X 战警。
自1988年起,金刚狼就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属连载漫画,此后几乎没有再中断过,在 X 战警的成员中,这样的待遇独一无二。这一年的休·杰克曼已经在上大学,读的是传播学,但他更向往的是四处旅行的人生。因为在中学时代就出演过舞台剧《窈窕淑女》,休·杰克曼学习了表演课程,一边承接一些表演工作,一边继续深造。直到这时,他跟漫画英雄都还没有什么交集。
但是在美国,漫画业经历了一波疯狂的虚假繁荣。70年代以后漫画专营店满地开花,漫画的收藏价值在二级市场被爆炒,漫画公司加大发行量,在剧情上也极尽夸张之能事。然而,泡沫终有破灭之时。市场衰退后,曾经不可一世的漫威开始出售旗下漫画角色的影视改编权以拯救公司的现金流。X 战警是当时漫威手中的黄金招牌,而且福克斯(美国最主要的电影、电视节目发行和制作公司之一)已经跟漫威合作改编过动画片,福克斯的一位制片人劳伦·舒勒·唐纳买下了电影改编权。
几易其稿后,第一部 X 战警电影终于要准备开拍了。在剧本里,金刚狼和其他 X 战警之间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为观众代入剧情提供了视角,因此这个角色的选择至关重要。导演布莱恩·辛格的第一目标是正当红的新西兰演员罗素·克劳。克劳没能接下这个角色,但是推荐了同为大洋洲老乡的休·杰克曼。彼时,杰克曼只是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演员。于是辛格转而邀请英国人多格雷·斯科特,但是斯科特接下了《碟中谍2》,因为档期冲突而放弃出演,最后这个角色才落在了休·杰克曼的头上。
现在,网上仍流传着杰克曼为金刚狼试镜时的视频。他没有蓄须,念独白的时候还有轻微的不自信感。按照杰克曼本人的回忆,他看到帕特里克·斯图尔特、伊恩·麦克莱恩这样的大腕时,会感受到强大的偶像气场。
杰克曼有理由不自信。他的人设跟金刚狼有不少冲突:金刚狼一米六,杰克曼一米九;金刚狼一副糙汉样子,杰克曼很帅;金刚狼一身横肉,杰克曼比较削瘦。杰克曼的妻子曾经劝他不要接演这个角色,但杰克曼还是决心试一试。金刚狼台词少,他就去参考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警探哈里》。他练习了武术,参考了泰森的拳击比赛录像,模仿那种很难说优雅,但却实用的搏击技巧。杰克曼还整天戴着狼爪,就为了适应那种感觉。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健身练成了金刚狼一样强壮的身躯,只是当时他还没有想到,这种状态需要保持十七年。
2000年,电影上映后,无论特效还是主题都受到欢迎。更重要的是,《X战警》开辟了漫画改编电影的新时代,漫威也是从与别的公司合作开始,才逐渐积累了自己拍摄电影的经验。
而休·杰克曼是最重要的选角,他从没有穿上原作中金刚狼那身夸张的黄色制服,但是他带着戾气的眼神、叼着雪茄的痞子气以及一言不合就爆粗的习惯让人不得不服气,在气质上完美还原了漫画。而他面对「爪子伸出来的时候不疼吗?」的问题时,回答的「每次都疼」更是惹人怜爱。
《 X 战警》的成功促使福克斯投拍续集,杰克曼连续出演了整个三部曲,在第三部中,他依靠自己的自愈能力抵御着自己的爱人、黑化的凤凰琴·葛蕾的冲击波,最后一爪刺死了琴,再把爱人的尸体搂在怀中痛哭。这成为了 X 战警系列电影中最为标志性的一幕。
杰克曼成就了金刚狼,金刚狼也成就了杰克曼。人气爆棚的他接下了很多新的电影演出工作:《致命魔术》、《铁甲钢拳》、《飞鹰艾迪》……但不能否认的是,不管他去哪里,都会被人们称作「扮演了金刚狼的人」。
而杰克曼也从未远离金刚狼。福克斯在第三部 X 战警电影中杀死了很多主要角色,这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后来迪斯尼和漫威那样的眼光,懂得构建庞大的电影宇宙。但这并不妨碍为不老不死的金刚狼拍摄带有外传性质的单人电影。在杰克曼出演的前两部《金刚狼》中,第一部毁誉参半,第二部因为剧本提前泄露而重写,导致剧情雪崩颇受差评。但这部电影的末尾也留下了电影宇宙重启的线索。
《 X 战警:第一战》回顾了 X 战警的过去时光,也让 X 教授、万磁王、野兽等角色都换上了青年版的演员,但金刚狼还是由杰克曼扮演,体貌并无变化。后来的《 X 战警:逆转未来》直接穿越了时空,金刚狼因为自愈能力好,被作为穿越者投送到了过去,最终修改了历史,抹煞了老三部曲的剧情。在后来的《 X 战警:天启》里,虽然和金刚狼有关的剧情极少,但他也在军事基地露了一面,最终消失在山林之间。
到此为止,杰克曼扮演金刚狼已经十六年了,就连漫画的画师们,都会参考他的外貌去绘制金刚狼。漫威和福克斯之间围绕着改编权的明争暗斗也愈演愈烈。
一般来说,漫画角色的改编权协议是这样的:如果电影公司在若干年内不拍相关电影,那么漫画公司可以收回版权。票房不够理想的角色先后被漫威收回了,例如夜魔侠、恶灵骑士和惩罚者,也有一些变成了和漫威联合经营,比如索尼影业就在最近重启了蜘蛛侠电影,合并到了漫威电影宇宙。
但是X战警系列电影的票房一直坚挺(很大程度是杰克曼扮演的金刚狼的功劳),福克斯也没有交回版权的意思,漫威方面就开始在漫画世界里边缘化 X 战警,试图让角色的人气降低,迫使福克斯放手。他们减少了 X 战警相关角色的游戏和玩具授权,让 X 战警漫画的剧情独立性削弱,最近几年还开始力推和 X 战警设定类似的异人族。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雪藏 X 战警的角色。
X 教授就是一个例子。在2012年的《复仇者大战 X 战警》中,这位元老死于自己的学生镭射眼手下,死后他的大脑还被红骷髅盗走,让后者拥有了心灵感应和控制的能力。下一个出局的就轮到金刚狼了。2014年起,漫威策划了「金刚狼之死」。和电影类似,罗根的自愈能力逐渐衰退,为死亡埋下了根基。
也不知是偶然还是默契,福克斯也在为金刚狼准备一个最终的结局。杰克曼最后一次戴起了曾无数次划伤自己的钢爪,化上了老年妆(他虽然比第一部电影老了十七岁,但仍然不够老),保护着前辈 X 教授和后辈 X-23 ,横跨美国经历了最后一次冒险。电影中的决战戏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这一段在大陆公映时被剪掉了,被剪掉这件事有另一种象征意味):垂垂老矣、满身伤痕的金刚狼给自己注射了一针兴奋剂,最后一次把坏人们杀得血肉横飞。在他身边,当年的战友们都已经不在,只有一位同样长着钢爪的少女作伴。最终,金刚狼击退了所有敌人,为新一代变种人的生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编剧多多少少有借鉴漫画版《金刚狼之死》,但是,就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宿命感来说,杰克曼演绎的电影版金刚狼之死比漫画版要好得太多太多。《殊死一战》也因此成为了杰克曼的完美告别。
结束了拍摄工作的杰克曼很高兴,他在 Instagram 上贴出了一张自己端着一大盘面条的图片,说自己终于可以扔掉健身食谱大快朵颐了。对于48岁的休·杰克曼来说,未来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性。而漫画世界中的金刚狼,也许很快就会复活,也许永远会把头衔交给后辈。但是无论如何,杰克曼和金刚狼都是彼此历史中无法被忘记的经典。
电影《萨利机长》剧情简介:
2009年1月15日,萨利(汤姆·汉克斯)在全美航空1549号班担任机长,飞机起飞两分钟后遭到飞鸟攻击,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萨利决定在哈德逊河上迫降,155人全数生还。但之后的调查显示他做了错误的抉择,认为大可选择返回拉瓜地亚机场。机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电影《萨利机长》角色介绍:
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机长)
演员 汤姆·汉克斯
空中客车A320航班机长,冷静、聪明、有担当,空军学院
艾伦·艾克哈特
艾伦·艾克哈特图册
杰弗里·斯基尔斯
演员 艾伦·艾克哈特
空中客车A320,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副机长,有着冷静和快速的判断能力,他配合萨利机长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航班,由于飞机引擎熄火,决定迫降于哈德逊河河面,成为了空难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一次水上迫降。虽然萨利机长始终是主导地位,但杰弗里·斯基尔斯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劳拉·琳妮
劳拉·琳妮图册
洛林
演员 劳拉·琳妮
空中客车A320,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机组成员,萨利机长的妻子,虽然很注重家庭,但一直对丈夫有着模糊不明确的感情,当萨利机长沉迷在整起事件中,而她没有陪伴萨利,也没有给萨利太大的心理安慰。
《萨利机长》电影故事:平凡的英雄
文/空山
《Sully》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纽约拉瓜地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鸟群撞击,Sully机长在判断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死亡。Sully机长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依然不得不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调查。很巧合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偏偏至今仍对这个事件依然印象深刻,因为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一则报道说,由于飞机是落在纽约市内的哈德逊河上,所以它无意间成就了Twitter第一次比专业媒体记者更早更快更现场的向全世界传播了这个新闻。但是,我当时的所知也仅限于此,只到今天通过《Sully》这部电影的还原,这起事件中包括Sully机长在内的一个个人物才在我的脑海中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而我也第一次知道在迫降之后竟然还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波折。
整部电影中我第一次落泪是在Sully机长和副机长被审查委员会近乎苛刻的质询的之后。尽管飞机最终成功降落在哈德逊河上,但审查委员会依然倾向于怀疑飞机驾驶员们其实是做出了一个不仅错误而且危险的判断,因为他们或许有足够的可能返回拉瓜地亚机场。Sully很无奈的说,在此之前,我飞了四十多年,安全搭载了几百万乘客,但对我最终的评价却要由着短短的280秒来决定(大意,我并未记下原话)。此时我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因为我能理解他的委屈,而他也说出了我很长时间以来压抑于心的感受—这个世界想要的不是你多么努力,也不是你以前取得过的成功,更不会是你的善意,不,这些都不重要,如果你这一次或下一次搞砸了的话。电影之中,审查委员会的人不知道不理解也不在意Sully在做决定时所面临的155条人命的压力、从出事到降落不到6分钟的时间、在森林般的曼哈顿高楼间穿行的困窘,以及从来没有人在水上迫降成功的完全无先例可循。在他们眼里只有反反复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模拟了几十次都能成功返航,但你要选择降落在水上?这样的诘问是如此容易的让我产生代入感—是啊,为什么别的人,别的地方可以做到,而你们就不行?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Sully机长在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处于这样的压抑中,以至于他开始出现幻觉和怀疑自己的神经质的状态。在听证会之前,随着媒体和公众不断把他塑造成被时时处处膜拜的英雄,他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我一直在不停的为他担心—如果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他的迫降是次优于返回机场的选择,那些曾经感谢他的乘客,那些膜拜他的公众,那些不吝赞美之词的媒体会不会立刻换上一幅面孔,称他为不称职的人,不在意乘客生命的人,甚至是个偷取荣誉的“骗子”?
电影的最后,Sully用人性所必须的35秒来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汤姆.汉克斯再一次成功塑造了小人物中的英雄。但如果在现实中,Sully在短短的35秒里凭借经验做出的判断是一个次优选择呢?那么,如他自己所说,他会被摘下飞行徽章,再也不能飞行,失去养老金,还不起房贷,居无定所。还有那些他没有说但是一直在他梦里困扰他的事情,例如这个世界如何重新看待你—无论你是如何搭着自己的命想挽救其余154条性命,无论你是如何在水淹没了半个飞机后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乘客才最后一个撤离,无论你在摄氏两度都不肯换下湿衣服或去医院,只想第一时间证实所有乘客都已生还。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样不友善的。它粗暴、烦躁、没有耐心倾听。它经常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贯”,而只是你的 “一次”。评价你的不是你所做的,而只是你做到的,甚至是没做到的。人性明明是如此的复杂,但却总被要求像机器般一样精确的运行,没有误差,没有情绪,没有区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不过,我要说明的是,从程序本身来说,我对于审查委员会非常赞赏。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制度关注的恰恰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身。它的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尽可能的杜绝了人为的侥幸,从而为将来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设立了一个可参照的最优方案。我以为,导演伊斯特伍德所要批评和质疑的不是这个制度本身,而是在这一调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对人和人性的忽视以至不尊重,在他们眼里驾驶员只应该是飞机庞大的机器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该调查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机器般精确但荒谬的悖论之中)
好在我不是一直被这样的负面情绪所困扰。当万怡酒店的员工用一个情不自禁的拥抱来 “回答”Sully关于是否可以连夜干洗一下唯一的一套工作制服的时候,这一次,我是被感动得落泪了。其实,这不是这部电影里Sully第一次被人如此崇拜和感激,例如,他接受采访时,年轻的化妆师姑娘会突然亲吻他的面颊,说是代替自己的妈妈亲的,又例如,他最后一个从飞机的逃生筏爬上轮船时,飞机上的乘客们激动的挤过来拥抱他,还例如,出租车司机和酒吧调酒师都赞扬他是今年唯一为大家带来好消息的英雄,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这些都比不上酒店里的这一次拥抱。这个姑娘瞪着惊讶的眼睛望着Sully,她说,整个酒店都是你的,整个酒店都为你提供服务,何况仅仅只是干洗一件衣服(大意,不是原话)。然后,她似乎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去足够表达自己对这位她心里的英雄的感谢和热爱,她突然紧紧拥抱了他,把自己的头贴在他的胸前。她和其他崇拜者不同的是她的强烈而直率的真诚、过分却并不做作的热情、甚至有一点点的“天真”,但却绝对和没有条件的善良。这些都突然让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会有人去在意你的努力,他们在用“心”去感受人而不会只是用“结果”去评判人。
这样的感动也因为纽约市民在救援中的行动而被加强。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不管是不是负有职责,所有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当新闻媒体主持人在担心如此冰冷的水温大概几分钟就会要了乘客的命,二十分钟内所有155名机上人员都已经被救援到了安全的地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这不再是冷漠的纽约。我承认,如果仅仅通过我的文字,你或许很容易把影片的这一部分想象成传统的表现套路。但不得不说,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却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参与救援的人显得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他让我相信,这里的人们和万怡的那个工作人员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如此强烈的善良。这样的城市和国家需要英雄来回应他们驱散种种阴霾的渴望,他们也一定会在他们自己中间找到他们的英雄。
影片还有许多令我动容的点,例如那对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的搭上这架飞机的父子,他们自始自终在互相寻找,直到最后通过电话互相哭泣着倾诉对于对方的爱;又如,机场空管的那个年轻人,口里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一定不会坠落,但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的处理耐人寻味。但唯一我不太能理解的似乎是Sully的妻子在影片里的表现。在听证会之前,她给他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她哽咽着说,她直到此刻才意识到Sully自己也是155名机上乘员之一,她差点就失去了他。她觉得他还在,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当然是让这一部分对应之前当Sully妻子听说Sully可能会失去职位和养老金,非常绝望的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正在还贷款的房子。这样的表现方法固然以更大的困境反衬着Sully作为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但似乎也削弱了她妻子和他之间的感情表现。然而,或许这也是可以算是现实的一种吧。
影片结束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但是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却是微笑,Sully机长的微笑。很多时候,他是一个过于严肃的人,否则,他的教练不会告诉刚学飞行的少年的他要学会去微笑,他的副机长也不会总是不得不明确指出哪些话只是在开玩笑,但是当他真正笑出来,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动容流泪,那是当他在医院里听到同事带来155名机上人员全部生还的消息的时候,他的脸上是那样情不自禁的欢喜,如同终于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奖励。我想,即使后来被证明迫降哈德逊河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即使他要遭遇全世界的冷眼,这一刻的欣喜,还一定会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骄傲的时刻吧。
因为208秒从来就不会是一辈子。每一秒才是。
【萨利机长经典语录】
1、我凭着我的经验和我的态度,还有我过去的四十年里我开过的数以千计的飞机所得的经验
2、乘客们手里拽着的就是最好的机会,我用我的生命去保证,事实上,我真的尝试过了,我还会再尝试一遍
3、工程师不是飞行师,他们说的不一定对,并且她们当时不在场
4、机长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5、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而烦恼
6、一个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
7、你会犯错,每个人都一样,不要忘记了,不管发生什么,尽管去飞
8、要是他遵守该死的规则,我们都得死,可能这就是你不喜欢的地方,但是你已经得到了答案
9、我们不是无用的人,我们正在为人类飞行
10、无论怎样都要记住这似乎不是正确的事
11、是因为不是对的,尽力就已经足够了
12、我只是焦虑,孤独不能休息好
13、如果路人会对我造成危险
14、萨利,你是英雄,所有人都会习惯的
15、我绝不会对话多的人产生厌恶
16、我们做了本职工作而已
【剧情简介】
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汤姆·汉克斯饰)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角色介绍】
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机长) 演员 汤姆·汉克斯
空中客车A320航班机长,冷静、聪明、有担当,空军学院心理学和基础科学专业毕业,此后又攻读了美国普渡大学的工业心理学硕士和美国科罗拉多北部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危机处理的理念。用自己的冷静和专业技术阻止了航空1549号航班一场大空难,解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
杰弗里·斯基尔斯 演员 艾伦·艾克哈特
空中客车A320,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副机长,有着冷静和快速的判断能力,他配合萨利机长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航班,由于飞机引擎熄火,决定迫降于哈德逊河河面,成为了空难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一次水上迫降。虽然萨利机长始终是主导地位,但杰弗里·斯基尔斯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洛林 演员 劳拉·琳妮
空中客车A320,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机组成员,萨利机长的妻子,虽然很注重家庭,但一直对丈夫有着模糊不明确的感情,当萨利机长沉迷在整起事件中,而她没有陪伴萨利,也没有给萨利太大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