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诗句1
1、《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2、《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
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12、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13、晒旧衣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14、《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
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15、《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6、《步虚》【唐】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17、《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18、慈乌夜啼·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母爱的诗句2
1、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徐熙《劝孝歌》
2、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
3、霜陨芦花泪湿衣——舆恭《思母》
4、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
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颜之推
7、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8、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10、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王安石《十五》
11、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韩愈
1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小雅·蓼莪》
13、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白居易
14、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15、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辽水》
16、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18、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9、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
20、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21、高堂老母头似霜,心作数支泪常滴。——贯休
22、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卢仝《示添丁》
23、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
24、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鲍溶
2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26、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
27、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8、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29、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30、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王安石
31、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32、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33、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韩愈
34、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
35、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36、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37、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
3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39、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杜甫
40、老母与子别句,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41、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42、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李群玉
43、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鲍溶
44、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45、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陈去疾
46、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
47、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8、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49、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50、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
51、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岁暮到家》
52、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53、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词》
54、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55、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古从军》
56、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王冕《墨萱图·其一》
57、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58、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刘安
5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60、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劝孝歌》
6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62、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着
63、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64、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65、无父何?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
66、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67、袴襦砧动地,父母歌闤闠。——贯休《上孙使君》
68、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69、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杜甫
70、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71、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72、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
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3、国学大师黄侃的孝顺故事
国学大师黄侃,虽放浪形骸,却奉母至孝。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黄侃大恸,吐血不止。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以后,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全家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4、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
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后起程返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5、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6、袁世凯葬母
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离职丁忧回籍营丧。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一句话:在外你是国家大员,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在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在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后风光一下。在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
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在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在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在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谢朝廷,感谢太后,感谢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
7、芦衣顺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8、方观承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9、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
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10、百里负米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4、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5、长久被封闭在这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快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6、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7、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8、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9、夜来了 我点上白蜡烛 看它的眼泪淌成什么形象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0、今生是我的初恋,今世是我的爱人!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路,像一条发光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1、冷,像几百只小刀子一样地刺着我。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2、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3、“不要再看了,当她是海市蜃楼”我厉声说。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4、太阳像融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我被晒得看见天地都在慢慢地旋转。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5、不知什么地方飞来了一片淡红色的云彩,它慢慢地落在海滩上,海边马上铺展开了一幅落日的霞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6、物质的文明对人类并不能说是必要,但是在我们同样生活着的地球上居然还有连镜子都没有看过的人,的确让我惊愕交加,继而对他们无由地产生了一丝怜悯。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因素,我久久找不到答案。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7、我从不敢一到一个地方,完全不跟这批居民亲近,就拿出照相机来猛拍,我认为这是很不尊重他们的举动。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8、当时我完全不觉得痛,我正化做羽毛慢慢地要飞出自己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9、即使在这世界的尽头,也有爱美的女人和爱吃的小孩子,于是我也买了很多串美丽的
带着这些东西进沙漠,的确使我一度产生过用物质来换取友谊的羞耻心理,但是我自问,我所要求他们的,不过是使他们更亲近我,让我了解他们。我所要交换的,不过是他们的善意和友情,也喜欢因为我的礼物,使他们看见我对他们的爱心,进一步地请他们接纳我这个如同外星人似的异族的女子。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0、一个被仇恨啃啮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了这几个他一向视作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为什么?再也没有想到他会是这样地死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1、我常常分析自己,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我的家,对撒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我,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得跟从前一样。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2、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地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3、在这儿,无穷无尽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4、三毛 你帮帮忙给我闭嘴好不好
——荷西《撒哈拉的故事》
25、狂渴和酷热就像疯狗一样咬着我不放。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6、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7、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地来回驶着,它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小巷,一条窄弄,一条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地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8、分析起来,这种对于异族文化的热爱,就是因为我跟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心灵上产生了一种美丽和感动。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29、四周除了风声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0、人,是最怕认识自己的动物。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1、对懂得欣赏它的人,它是无价的,不对懂得的人,它一文不值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2、这是不同的,在文明的社会里,因为太复杂了,我不会觉得其他的人和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3、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我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好,大丈夫的论调,我十分安慰。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4、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
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
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
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张显了全部的答案。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5、快快地回来吧,让我们好好地看看久别的女儿,是否依旧神采飘逸。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6、我知道这是谁给的礼物。
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这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
这比《圣经》故事上那个奉献两个小钱的寡妇还要感动着我的心。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7、五十度气温下的正午,只有烈日将一排排建筑短短的影子照射在空寂的街道上,整个的小镇好似死去了一般,时间在这里也凝固起来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8、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39、这时我好似一个破布娃娃,正在被一个看不见的恐怖的东西将我一片一片在撕碎。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