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4高考
1.不利环境显睿智,童年已学会适应
奥朗德于1954年8月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城市鲁昂,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母亲对他的影响颇大,但其父亲的政治倾向却是极右,2013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他父亲在政治生涯上一直不顺利,也因此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抵触他的政治观念。父亲易怒的性格使奥朗德变得不喜欢对抗、冲突,而喜欢寻求和解,他懂得如何在不与父亲顶撞的同时,与父亲讨论意见不同的问题。奥朗德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氛围中长大,并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后来,在他担任社会党总书记的11年里,他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好好先生,也许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素材运用】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世故圆滑,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随波逐流,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一种丑陋。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纵横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懂得适应,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升华。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在童年时期就懂得如何适应不利环境而最终功成名就。学会适应,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适用话题 学会适应、逆境与成功、妥协未必不是前进、环境与成长
2.“焦糖布丁”彰显时尚
在法国政坛,奥朗德有太多“不雅”绰号,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绰号是Flanby牌的“焦糖布丁”。奥朗德肥嘟嘟的圆脸,再加上不修边幅的穿着,像极了放在小碗里摇摇晃晃的布丁。为了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他的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巴黎竞赛画报》记者)改变了他。她给奥朗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减肥食谱,并配上时尚的无框眼镜,量身定做的西装外套,更重要的是,她训练奥朗德的口头表达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症下药之下果然见奇效。她让奥朗德从“松垮的布丁”变得“总统范儿十足”,他那经过训练后的、抑扬顿挫的新语调甚至让许多左翼党派的支持者联想起当年的密特朗,民调支持率也随之上升。
【素材运用】自律或粗俗,整洁或邋遢,勇于进取或畏缩不前,朝气蓬勃或萎靡不振……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展示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自我形象。当今社会,形象不仅是给自己看的,更是对周围人的一种尊重。想一想,在仪表这个小事上都得过且过的人,怎么能够唤起人们的信赖,又怎么会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
适用话题 改造、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沉稳隐忍少冲动
对普通民众而言,奥朗德在媒体上的形象,常常被漫画化,呈现出一副唯唯诺诺的和事佬模样。在法国私营频道Canal+最著名的时政讽刺节目《木偶》中,奥朗德是个只知道傻笑的胖子,没有激情和决断,回家还要受到女友的训斥;在党内,有人嘲笑奥朗德是“没能力的男人”。其实,奥朗德温和的背后也相当有城府,他很清楚什么时候该隐忍,什么时候该强势。在2012年2月份的一次集会上,他莫名地遭受了一袋面粉的袭击,他如此自嘲道:“这就是职业风险,比起总统的诱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在社会党今年4月15日的造势集会上,一贯谨慎的奥朗德强势发言:“如果你们希望改变,请让我赢得投票。”可以说,奥朗德竞选总统中,支持他的选民,很多是看中了他稳重的一面。
【素材运用】“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才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奥朗德因沉稳隐忍、不飞扬跋扈,而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最终功成名就,更见证了忍耐的力量。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艰难困苦当中忍耐,一旦时机成熟,必然水到渠成。
适用话题 历练性格、学会隐忍、稳重与冲动
4.“改变就是现在”
2011年10月16日,奥朗德赢得党内初选,成为社会党2012年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他提出“改变就是现在”的竞选口号,主张“变革”,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扶持中小企业和对富人增税来吸引选民。他还表示,将对欧盟新签署的“财政契约”提出重新谈判,主张欧盟征收金融交易税,并承诺将引导欧洲重返加速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道路。
“改变就是现在”的政治主张在总统竞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12年5月6日晚,法国总统竞选终于尘埃落定,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总统大选,将一位没有任何行政
【素材运用】奥朗德曾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法国梦》《改变命运》等。在《法国梦》一书中,奥朗德发出了“我要把神奇重新带回法国梦里”的呼喊:而他在总统选举的过程中,又用“改变,就是现在”实践着这一梦想。正是因为有梦,所以他动力十足,也正是有梦,所以才让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法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竞选成功。梦,贵在执著;梦,贵在坚守!
适用话题 坚守一个梦、付出与收获、改变成就梦想
5.内阁“首秀”树榜样,总统减薪兑现诺言
法国新内阁于2012年5月17日下午在爱丽舍宫召开首次会议,先向自己“开刀”,总统和内阁成员减薪是会议首要议题,以期在国内经济低迷的现状下“树立榜样”。政府发言人娜雅·瓦洛·贝尔卡桑会后说,减薪30%的方案已经获内阁同意。其中,部长级官员的月薪将从1.42万欧元减至9940欧元,总统和总理的月薪从2.13万欧元减至1.49万欧元。此举,把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和内阁部长的薪水减少了三成,以兑现奥朗德竞选承诺。
【素材运用】承诺犹如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承诺犹如宝剑。它的锋利是钢铁撕去虚浮外表的磨砺,也是钢铁的追求;奥朗德忍受着巨大压力,践行着自己竞选时的承诺,让一份信念、一份思想,迸射出诚信的火花,它点燃的是每个人心中的火焰,带给人追求与动力!领导首秀不作秀,榜样的承诺里,系着关怀、信念、分担、追求和改变的五彩绸带,在良知的心灵大旗上舞动,它舞动的是一股永不言败的力量,换取的必将是他人衷心的拥护!
适用话题 践行承诺、引领、榜样的力量
6.“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
语录集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 ——周汝昌的自叙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的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的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 ——周汝昌《天·地·人·我》
素描册
一身是才的周老
周先生的书法非常好,他写的是瘦金体,却不是模仿,有他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魅力。此外,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棒,还曾经注过两本古诗集。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非常透彻,那些诗词的意境,今天的人可能已经有了隔膜,但是周先生却能够精确地解读和描述出来,可见功力深厚。
· ——刘梦溪著名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素材运用】周汝昌论书法的书是《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等,注的诗集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单单一本,就足以名世,足以传世,而周老先生却几乎在传统文化方面多管齐下,且都有不俗的建树。更鲜为人知的是,周汝昌大学的专业是外语,且极为地道精通。这样的通才,研究起《红楼梦》来,自然具有超越一般人的“大视野”。
适用话题 模仿与创新、通识教育、才能
7.黛玉岂容亵渎
周先生性格耿直,为人多情多义,专攻《红楼梦》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受聘任教我校外文系(因先生系北大英语专业出身),单身生活,闲时喜阅世景,一天他走到九眼桥头与文里巷,但见一个小饭馆挂着招牌“潇湘馆”,不禁非常生气,找店主交涉说明:“潇湘馆”是林妹妹的雅舍,你怎么可以亵渎圣贤呢?店主见他一介教书匠,也不作答理。岂知周先生回校召集学生到店前抗议,店主迫于压力只好改挂店招。——张放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素材运用】周老先生这一捍卫黛玉清雅玉洁的壮举,和宝玉维护大观园里的女孩名誉如出一辙,都是情之所至,不得不为;或许乖于常理,实则可见其用情之深。周老在研究红楼之美,更是践行红楼之美。知行合一,堪为世范。
适用话题 耿直、维护、情深一往
8.风范·大师素描
[
歧路难销凌云气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虽为家无藏书的村童,但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毕业时,其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素材运用】周汝昌之所以成为中西文化的全才,自然是因其为治学的良材美玉,颖慧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其在艰难曲折中,曾不丝毫改易初衷,更为根本。
适用话题 求知欲、不放弃、扎实
9.红楼一入深似海
[红楼缘起]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周汝昌写了一篇与胡适讨论红学的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随后,周汝昌收到胡适的回信。信中,胡适主动向他请教,足见其对这位后生的赞赏。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首次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冠华作文网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甚至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从此,周汝昌开始了漫长的红学之路。1953年9月,他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素材运用】在大师的坦荡无私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学人,早已不复学者的纯粹,难以荷担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重任。
适用话题 师生情、无私、提携、求真、出蓝胜蓝
10.为芹辛苦见平生
[红楼情深]
周汝昌先生堪称“为芹辛苦见平生”的学人了。他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几乎失聪,后因用眼过度,仅仅依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老人不用电脑,写东西的时候,几乎需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先生写出来的汉字常常如核桃一般大小,有的时候字也会交叠到一起去。90多岁时,周先生每天仍然坚持“盲书”写作。这条艰苦的研红路,他一走就是60年。
【素材运用】60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才子,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家,其间所历苦辛,诚非外人所能身感。单单看他目盲耳聋,犹孜孜不倦,
适用话题 苦辛、战胜自己、坚持
11.誓将佘生诲世人
[红楼苦心]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现在我靠半只眼睛拼命干,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2008年,年逾90岁的他还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91岁时,他又石破天惊地宣告“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夫妻,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脂砚斋”,迅速成为红学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素材运用】周汝昌研究红学,志在让国人领略红楼之美。有这样的大情怀、大慈悲,才会不顾年老体弱,敢领风骚,将桑
适用话题 诲人不倦、老骥伏枥、不断超越
12.风范·对话当代
[治学精神]
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如自己在求学治学时得到大学者胡适的欣赏、提携一样,周汝昌也乐于奖掖后学,提携新人。著名作家刘心武研究秦可卿时,便得到了周汝昌的倾心指导。他说,自己的研究,是踩着周汝昌的成果得出来的。刘心武说:“周先生对我的帮助,是真正毫无保留的提携后学。比如说,我在研究秦可卿身世的时候,周先生便将他掌握的康熙朝废太子的资料,在他自己的研究都还没用的情况下,拿出来给我用。这并不是一般学者能做到的。”
对比·黑榜
红学“霸主”立山头
由于刘心武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说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结果引发整个社会对《红楼梦》本身的热烈关注,同时引发一些所谓的“红学家”对刘先生的围攻——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某个研究院拿着薪水却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像寄居在《红楼梦》身上让人恶心的蛆虫一样,霸占《红楼梦》话语资源的丑类。他们攻击刘先生,其实动机特别简单,就是因为刘先生动了他们自以为是他们的奶酪,抢了他们的饭碗——如此简单明了的动机,实在让人觉得不同情刘先生被群殴都不行,难怪网上80%的人都站在刘心武一边,而不是那些挥舞大棒的毫无幽默、趣味可言的“红学家”。
对比速用 霸占学术资源,谋取一己私利,谓之“学匪”“学霸”。在他们眼中,自然容不得开诚布公、资源共享,
适用话题 立意、无私、门户之见、求同存异
13.“四肢”相辅通红楼
[阅读经典]
毛泽东说(《红楼梦》)看一遍不行,最少要看三遍,后来又说“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依拙见,如果离开《红楼梦》研究的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想读懂《红楼梦》是五十遍还是五百遍都不确定了,你可能再看多少遍都无济于事。
(周汝昌答记者问)
对比·黑暗
碎片阅读宜反思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地铁车厢里,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电纸书或者平板电脑。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又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这种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碎片化”“浅阅读”的忧虑。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对比速用 当我们沉浸在“浅阅读”的便捷、新鲜时,我们的心智其实也在慢慢退化。诚然,“浅阅读”可以提供即时信息,让我们有一种与世界同步的“存在感”,然而却无法像深度阅读经典那样,一步一步塑造成深挚的思想、高远的情怀,因此。才有毛泽东所说,“要看五遍《红楼梦》才有发言权”的深刻见解。
适用话题 阅读深浅、利与弊、反思
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 (说的是曹操劝老婆回家)
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曹操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给朝廷写了无数的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当曹操满身征尘、满身鲜血的'回到盟军大本营里的时候,这些诸侯都在干什么呢?依然是喝酒饮宴、不务正业就是在那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
曹操的所谓屯田,屯,就是生活方式军事化;田,就是生产方式集团化。这是相当高明的政策呀!就相当于曹操建立了一个1700多年前的生产建设兵团喏!
曹操他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常年在外行军打仗,估计他女人也不讲究,只能将就。
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刚刚出道,二十岁还不太懂得官场,是个生瓜蛋子。以为他当了一个就怎么了不起了,他放出话来谁敢违令格杀勿论,结果蹇图这个大尾巴狼撞上来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只好硬着头皮把他打死。
1、读书是吸收营养,实践是释放能量。
2、学知识博古通今,学哲学知地通天。
3、不学习的人,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印度
4、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5、这些人也不怀疑一下,他们要学会读书得费多少力量,用多少时间;我本人在这上面花了八十年功夫,但还是不能说,已经完全达到目的了。
6、读书要分轻重缓急,知道哪几部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书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因为要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顾颉刚
7、我从十二岁起就养成了在假期中自己读书的习惯。起初是迷于读旧小说,我常常从早晨一直读到深夜。后来阅读能力增强了一些,别的书也读了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读的。——何其芳
8、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陆游
9、凡人读书,必须专心致志,不出户庭,如此痛下工夫三五年,便可立些根本。如或作或辍,一曝十寒,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与弼
10、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头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若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不能由书里吸收有用的东西,我就作代数和三角习题,这是稍微分心就作不出来的,这样它们就又把我引回正路上去。——居里夫人
11、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陆游
12、丈夫富贵自有期,映雪读书徒白首。——权德舆
13、有不少人读书只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力。——利希顿堡
14、书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它会使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
15、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亦未有不多而能透者。——李光地
16、取两册相同版本的书,凡遇到字句新奇处,就从一本书中剪下,粘在另一本书天头处,以便寻览。这种剪书方法不足取,可变通为用蝇头小字记在一本书上,取另一本书对照读。——钱谦益
17、做读书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不管自己了解的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等至日子长了,书读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古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老舍
18、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
19、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20、阅读小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你不仅要有能力去体会作家非凡的技巧,更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艺术家为你所创造的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21、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22、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23、我所有的优点都应归功于书籍。
2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25、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保持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修养。
26、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27、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8、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作者:培根
29、读书,可以让我们在这字里行间蕴含了无限的乐趣。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了尽情的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畅快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门的品德、情操,使之高尚……
30、所谓经典作品,是那些每一个人都希望已经读过、但无一人想读的作品。—— [美]马克吐温
31、感谢上帝,阿基里斯和唐吉诃德已经足够有名,这使我们得以免除阅读荷马和塞万提斯原著的劳苦。—— [法]朱尔勒纳尔
32、书是永远不会枯萎的植物就像月桂树一样永远碧绿。——罗·赫里克
33、我认为唯一能够影响我们的书籍是那些我们早已为之作好准备那些在我们正在行走的道路上比我们走得略微远一些的书籍。——福斯特
34、尽管,读书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到推崇,但它却几乎是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唯一捷径。
35、"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作者:陶行知
36、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作者:培根
37、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佚名
38、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39、环境于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关门读死书。——佚名
40、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
41、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
42、书尤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43、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
44、读书,一个永恒话题。古人是这样看待读书的。
45、别忘记,读书是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4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47、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4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49、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佚名
50、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佚名
51、读书肯定有好处,但关键还在于你怎么读?这个很有讲究。
52、宁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者。
54、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5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悔读书迟。
56、书要选,选要精,精典才能有益身心;书要品,品要细,细琢才能深入你心;书要记,记要用,用到举一反三为上乘。世界读书日,选一本好书细细品吧。
57、人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符合社会,不得不为自己汲取丰富的营养,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因为书是你的营养品。我们最缺少的就是这种营养!
58、读书: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59、享受大自然,读书,听音乐,爱戴周围的人
60、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览和死记
61、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张天翼
62、读一本好书,修一层思想。
63、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64、章学诚的.《章氏遗书》,其中有一段讲到做读书笔记,说读书如不及时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我就用此意把自己的笔记簿取名为"掬沤录"。 夏承焘
65、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作者:杨绛
66、懒散能磨去才智的锋芒。
67、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6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作者:程颐
69、当咱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咱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兄弟姐妹;当咱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兄弟姐妹重逢。——伏尔泰
70、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深感不虚此行。
71、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
72、读书,这个我们数见不鲜的平凡进程,现实上是人的心灵和高下古今一切民族的雄伟智慧相勾结的进程……
73、心爱书吧——这是常识的源泉!唯有常识才是有用的,唯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诚实和有明智的人,学习百家讲坛武则天。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作事、衷心性欣赏人类那不中断的雄伟作事所发作的抵家果实的人。
74、成功是一本书,自信是它的第一页。
75、书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76、书香盈耳,茅塞顿开;书香沁心,胸怀大爱。
77、读书就像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让你走进无边的宝藏。——作者:冼奇琪
7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梦见鸡蛋)
79、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全无乃至远。——诸葛亮
81、念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82、常识是引导人生到光亮与真实地步的灯烛。——李大钊
83、得意念书乐,不邀为善名。——(清)王永彬
84、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乐趣遍及的人,他们的独创精力来自他们的博学。一本新书像一艘船,教育我们从狭隘的处所,驰向无限辽阔的糊口的海洋。——凯勒
85、学会读书,即是点燃火把;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86、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辅佐下,成立本身的思想。 ——[法]鲁巴金
87、读书要玩味。 —— 程颢
88、念书力争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常识大亨。——魏明伦
89、必然要多念书,读好书,立志念书,发愤成才,快生长,成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