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周期理论经典语录 正文

周期理论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3 01:15:33

一、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

二、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三、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

四、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

五、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

六、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有轨电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立场比别人的更优越。

七、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这个理论必须能准确地描述大量的观测——这些观测是根据只包含少数任选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这个理论能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言。

八、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九、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们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十、作为宇宙中高等生物的人类不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十一、在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产生和消灭,不过作为无限的宇宙本身,却是永恒存在的,生命不仅地球上有,在那些看不见的遥远行星上也可能有。

十二、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十三、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十四、当大部分人深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

十五、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时间的端点是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赋予的某种东西;宇宙的开端并没有物理的必然性。

十六、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

十七、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

十八、如果一个宇航员撞上了奇点www.name2012.com语录,那么他的时间就到了终点。

十九、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起源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允许的最小起伏。

二十、人们仍然可以想象,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间创生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使他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的方式创生,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生宇宙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宇宙并没有排斥造物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限制而已。

二十一、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莫言谈阅读】

所谓国人不读书是“另有隐情”:应该是阅读方式多了,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现在就是书出的越来越多,但是读的人越来越少。拿现在读书跟我们50年代、60年代来比,现在读书少的很多原因,因为人们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现在有电视、网络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消磨掉这一点点业余时间,人们社会生活丰富了,娱乐活动丰富了,读书时间被挤掉了,这是一个原因。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现在读书少好象有一个特指,就是对传统纸媒体读书的减少,现在很多阅读是在网上阅读,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下,网上阅读算不算阅读,我觉得应该把网上阅读算作阅读,我在网上读新闻,读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也算。现在读书时间是不是真的少了?也还需要认真统计。总之,读书少好像变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说明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书还是人类知识的海洋,书还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读书还是在我们诸多活动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很赞同温总理:不读书不仅没有前途 还会有很多遗憾

我在刚刚参军的时候,我们指导员就给我们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指军队而言。不读书的国家或者不读书的民族,不敢说是愚蠢的民族,但肯定是一个留下很多遗憾的民族。在我们远古时期,在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也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人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获得知识,也有一些方式来传播知识。但是自从书出现之后,书作为总结人类知识、传播人类知识的途径,应该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获得知识最方便的途径舍弃了,不去读书自然是很遗憾的。总理号召全国人民读书,肯定是考虑到国家的长久发展,也考虑到民族的复兴,毫无疑问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书非借不能读也:不必急于买新书

我读书分几个阶段,童年时间特别想读书但是找不到书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特别少,我生活在乡下,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周围的村庄里谁家有一本书,我们都知道,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书借过来,而且都是限制时间的,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像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这样的感受。这种方式读的书,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就是当时读的书,很多细节现在记忆犹新。后来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够大量买书的时候,反而读书越来越少。借书读容易读,买书反而不容易读。有时候一下子去书店,肯定不止买一本,但是很遗憾,有些书几十年前就下决心想读,但是现在也没有读。所以我们现在不急于买新书,而是应该回家把自己的书架看看,找出那些落满灰尘早就应该读、早就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先读书,我想这样的书毕竟都是经典,毕竟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

【莫言谈电子书业与网络文学】

对于出版商高价购买版权的行为不必过于苛责

我一般还是比较恋旧的,很多合作多年的出版社好朋友们,一般书写出来之后他们想出,拿去出就是了。现在经常传说哪个人的书出来了,被出版商几百万的高价买断了。这种事情我从来没有证实过。而且这里边究竟包不包含水分也值得划一个问号。我们经常说,谁谁的书还没出版,刚出一个提案,就卖500万、600万人民币,这个也就是听之。即使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的,因为中国的出版已经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一统天下,现在民营出版、国营出版已经放开了。而且出版的样式非常丰富多彩,就文学作品而言,个类作品也非常多,纯文学的,娱乐的,时尚的,写穿越的,写盗墓的,等等,形形色色。面对着丰富多彩的市场,有的人的书会赢得读者的青睐,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出版商看到这个人的市场潜力,认为他的书一出版必将卖几百万册,那花高价给抢过来,这也没什么,可以理解。

我这个对科技很不敏感的人也开始关注网络,数字出版,电子阅读

我曾发誓永远不会用电脑写作,但是后来也抵挡不住了。应该说你不上网,跟这个社会是无法交流的,国内外朋友的联络,和出版社的一些业务往来,如果没有网络、邮件,极不便利。现在写出几百张厚的稿子来,给出版社,人家还要找人录入,很麻烦。所以形势所逼,我也学会了用电脑,也学了上网,而且现在主要的一些工作也是通过网络来处理。

从节约、环保角度来讲,任何一本书,纸张都和木材有关,如果能用电子阅读器,一个小的机器里可以装进去3万部长篇小说,如果把这3万部长篇小说变成书,要用多少纸张,要砍伐掉一大片森林,而且要盖多么大的书房才能容得下它。所以这种电子化出版、电子化阅读应该是一件好事,代表了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

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都是好文学

不上网不知道,一上网吓一跳。老说网络文学,我以为就是几个小孩在瞎闹,但是深入进去才发现,它已经发展成一片广阔的天地,里面云集着很多文坛高手或者文坛外的高手。 在网络上,现在累计了汗牛充栋的作品,我想倾尽全部精力也不可能把全部小说读完。网络小说,有些写的很好,但是大部分也写的很一般,因为适应网络这种方式,也没有太多时间也不屑于去打磨、去设计、去构思,整个看来还是比较粗放的。为什么可以一目十行,就在于这里边含水分比较大、比较多。

网络对传统文学应该说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学很多作家对网络文学是看不起的,如果写的好为什么不出版呢?事实证明,这个潜意识是不正确的,我觉得网上还是有很多人写的非常好。而且网络上出版的文学作品和纸质出版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没有区别,一部小说在传统的媒体上、传统的书上是好小说,贴到网上难道就不是好小说了吗?如果是一个网络写手写的小说已经在网上造成很大的影响,质量很高,把它出成书,依然是很好的书。很多网上得到青睐的小说,也被出版商所看中。所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是两个文学,但由于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一些特点,但是总体来讲语言还是比较粗放,适合于快速的一屏一屏

写职场,写公司里的男男女女,白领的生活,我看了一些,觉得雷同的比较厉害。假如网上有一万部小说,如果筛一遍,起码也就七八个十来个类型,每个类型有一千部,这里写的比较好的作品,不过也就十来部。现在网络写手也可以批评,现在纸媒体号称出版3000部小说每年,但是到底有几本能流传下去?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真正能成为经典的也是凤毛

【莫言谈文学】

对于我来说,故乡情结是非同一般的财富,但它也是很抽象的

福克纳是美国一名非常有名的作家,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正接触和了解福克纳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过去像福克纳是代表了现代派作家,他的作品没有被

我读了福克纳的作品感到一种感召的力量。他对故乡的理解和处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他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就有但是一直没有想明白的很多问题,他唤醒了我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学共和国”这样一种意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也是建立在真实故乡的基础上半虚构的文学地理。我在后来的小说里屡屡出现高密东北乡,也有点类似于约克纳帕塔法县。文学中的故乡和作家真正的故乡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又不一样的。真正的故乡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我的故乡高密,现在跟上世纪80年代、60年代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童年时期的那段记忆是不会变化的,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现在已经找不着了,但是它在脑海里永远存在着。所以我在北京老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乡人,是高密东北乡的人,但是我真正回到高密东北乡又感觉不是那儿的人。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有怀乡的情结,我们浏览一下历史,怀乡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读唐诗、宋词,能够打动我们的,我想怀乡作品是一大类,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怀念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很高尚和神圣的,这种感情跟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是一致的。祖国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作家应该努力挖掘自己故乡的情结,应该把自己的写作建立在故乡的思念之上,应该把自己在小说里表达的情感跟故乡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可以热爱故乡,也可以恨故乡里很多落后的东西,是爱恨交加的情绪,也可以写故乡的生活。但是故乡生活对作家来讲也是一种限制,我是山东人,我写的小说里明显着带着山东的地域特色。另外一个作家是广东人,他写的小说可能带有鲜明的广东特色,这是作家的特色,也是作家的局限。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作家老写他的故乡,那他很快会写完。为了能够持续的创作和持续不重复的创作,那故乡应该不断的拓展,这就需要作家开阔眼界,向外部学习,可以保留故乡的记忆,但是也不要拒绝接受外部的东西,外市的、外县的、外省的、外国的,只要跟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都可以拿过来经过你的想象和形象化的处理,可以放到故乡这个范畴里来,这样就把故乡扩展了。

我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大部分都是生活经历中的原型

原动力来自生活中生动的形象。比如说《蛙》里的“姑姑”,我生活中确实有一个姑姑是做医生的,她是我大爷爷的女儿。我们下一代,甚至是下一代的下一代,高密东北乡成千上万的婴儿都是通过她的手来到人间,这个人在我们故乡本身就有很高的威信,也很传奇。正是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位非常有个性、非常文学化、戏剧化的人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她变成文学里很典型的人物。

比如说《红高粱》里的“我奶奶”,她跟我奶奶差别很大,但是确实有一些像小说里奶奶的敢说敢做,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和社会对抗的一些形象。

男性里也有一些原型,比如说《生死疲劳》里单干的蓝脸,那也是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认识他,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时候感觉到他非常有意思,你想在全国都是人民公社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坚持单干,一个人的力量跟整个社会相对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且他要承担多么大的压力,我觉得他肯定会变成我小说里的'人物,最后终于变成了。当然在写的时候做了很多处理,很多典型人物是合成的,但主要还是在他的基础之上,把别的很多外部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全都累加到这个人身上去。

文学类的典型应该按照高尔基的说法,是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看了以后好象觉得很熟悉,但是一想他又是陌生的,每个人都感觉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但是没有人写出来,他又和你所熟悉的人不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文学阅读。

非小说作品多是我的即兴之作,也会有助于读者多角度了解莫言

我写这本书,没有想到将来会把它发表出去,有很多都是即兴的创作,很多散文是和朋友们讨论的一些发言,或者临时给哪一个刊物写一篇文章,没有经过像小说一样认真的构思和考虑。但是回过头来看,越是随机随意的,没有经过认真雕琢的文字,反而有一种风味。散文里的那种调侃、幽默,无意当中说出生活当中的一些所谓有一点点人生真谛味道的话,效果反而很好。如果我一本正经的摆出我要写散文来写,可能没有这个效果。但是这里有两篇是我一本正经的摆出要写散文的方式来的,文字也很雕琢、很贴切。有一个是《望星空》,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宇宙思维和自己深刻的思想,当然不能说非常差,但总不如那些随意写的东西那么自然。

还有很多国外的研究,在国外很多大学里会议上和国内各种各样活动上的一些演讲,这些演讲有的是有演讲稿的,因为涉及到同声

我们应该忘了诺贝尔文学奖 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对作家的评判

一涉及到文学奖,话题就非常复杂,尤其是像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这么有影响力的奖项。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以前讲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过河,老和尚被着一个女人过河,小和尚问师傅说为什么背个女人过河?师傅说我早已经把她放下,你怎么还没放下。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练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你没有太认真的写,很随意、很放松的写,也许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我们也要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确实评出很伟大的作家,但是也有很一般的、被遗忘的作家也得了这个奖。得奖有一百多个作家,现在真正被记住、作品还在流传的作家到底有多少个?每个读者可以想一下。所以不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问题,最好忘掉他。至于大江健三郎先生对我的褒奖,我看成是一个前辈作家对后辈作家鼓励,我跟他交往十几年了,他也到我故乡去过,我们两个应该是忘年之交,又是文学同行,主要是我读了他的小说,他也读了我的小说,我们各自都在对方的作品当中读到了自己。

读到了自己很多的生活的经历和情感经历,读到了我们对很多问题可以引为知己的看法,他对我的表扬是我们建立在互相阅读的基础上。我个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说大江健三郎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他喜欢我的作品就说明我的作品非常好,文学跟别的东西部一样,文学的选择性很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你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这都是成立的。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么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这个到底是好作家还是坏作家。

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通过《黄帝内经》,能够洞察生命规律,学会了解自然,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一书还蕴藏了很多哲理。譬如,《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黄帝曰:余闻先师,有行必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可见,黄帝的形象,是个念念不忘民众疾苦、以天下病痛为己病痛的形象,其忧民意识,令人感怀。连岐伯都情不自禁地赞叹他:“远乎哉问也。”恳切求教疗法,处处可见。问的之多之细、不厌其烦,令人深感其对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

内经经典语句

1.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2.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3.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4.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5.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6.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7.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8.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9.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10.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拓展阅读:内经呼吸法

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黄帝曾经问过岐伯,按照天的运行,一个昼夜运行于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宿),要“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营就是周,一营就是一周。那在人体内气血是要运行多少周呢?

岐伯的回答是这样的:营气和卫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个昼夜也是运行“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一个昼夜是十二个时辰,也就是24小时。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呼吸一个昼夜算下来是270次呼吸。一呼一吸在《黄帝内经》中叫“息”,这个息就是呼吸。270次呼吸,刚好人营气卫气在人体运行50次。我们进行一下运算,《黄帝内经》中描述一次呼吸应该是6.4秒。(营卫之气,昼夜24小时运行50周。048小时=288分钟=1 728秒运行一周,270次呼吸(270息)运行一周,换算成一次呼吸(一息)为6.4秒。)

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我们现在每一次呼吸是多少秒?我们自己静下心来,对着手表,测一测自己的呼吸,呼一次吸一次为一个周期,计算一分钟有多少次,一个周期又是多少秒?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是3.3秒,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呼吸,比古人的呼吸要快了将近一倍,古代是6.4秒一次呼吸。这什么意思呢?

岐伯告诉黄帝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慢呼吸。在人体身上,要使得它运转符合营气和卫气的流动,要慢呼吸,一定把呼吸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最正常的。呼吸放慢,我们脉搏渐渐也会放慢,人的生命进程也就放慢,生命进程越慢寿命就越长。乌龟的呼吸是最慢的,它的动作也很慢,因此乌龟的寿命很长。放慢节奏,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都是快节奏,太快了。

我经常跟大家说一句话,我说为什么要着急?有什么可着急的。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但有两样东西是人人都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始点和终点。人生只有一种结果,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那就是死亡。我们要着什么急呢?着急去干吗?所以我们要把人生放慢,把呼吸放慢,要把人生的过程放慢,要学会欣赏、享受人生这个美丽的过程。

把呼吸放慢是一种有效的养气方法,我们要争取能把它放慢到6.4秒,争取形成一种习惯。应该怎么来做?这里介绍一种顺呼吸的方法。

呼吸分顺呼吸和逆呼吸,腹部随着呼吸自然地隆起和收缩就是一种顺呼吸。我们来体会一下,呼气的时候腹部是隆起还是收缩?是升还是降?吸气再体会一下,腹部是隆起还是收缩?

大家体会到了吗?对了,吸气的时候腹部是隆起的,呼气的时候腹部是收缩的,这就叫顺呼吸。

《老子》曾说过天地就像一个风箱。我们人也是一个风箱,我们可以在腹部体会出来,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拉风箱,腹部隆起、收缩就像是在拉风箱。

慢呼吸的四个要求

慢呼吸有四个要求,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这四个要求,一开始的时候是有意识这么去练,久而久之,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还要注意:“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条线。”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到一定的时候你会体会到,用鼻子呼吸时左右两个鼻孔所呼吸的力度可能是不一样的,吸进去的气是不同的;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发现左右两个鼻孔之间的气在那里循环。这是练呼吸的一种方法。

陶弘景提出“六字诀”

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六字诀”。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道家修炼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收集和整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汇集成《养性延命录》。其中就记载了六字诀的呼气方法。吸气只有一种,呼气却有六种。

就是在呼气的时候发出六种不同的声音:吹、呼、唏、呵、嘘、呬。六种不同的声音可以用来治病,吹可以去热,呼可以去风,唏可以去烦,呵可以下气,嘘可以散寒,可以解极。

药王孙思邈曾奉六字诀为长寿之法,每日练习。通过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

练“六字诀”讲究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发音。呼气要缓慢、深长、均匀,以加大肺活量。同时,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双膝微屈,全身放松。每个字念6遍,然后调息一次。

嘘字护肝。读(xū),两手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治食欲不振、两目干涩等症。

呵字补心。读(hē),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治失眠、健忘、盗汗等症。

呼字养脾。读(hū),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治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呬字益肺。读(si)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不妨多练练。

吹字强肾。读(chuī),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两臂自体侧提起,向前划弧并经体前抬至锁骨平,两臂撑圆如抱球,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呼气尽,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嘻字理三焦。读(xī)。两手自体侧抬起如捧物状,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五指分开,由头部循身体两侧缓缓落下。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