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海底捞生意经典语录 正文

海底捞生意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3 02:56:37

海底捞总部对分店的考核中都不考核利润指标。不仅如此,张勇对海底捞总公司每年要赚多少钱也没有目标要求。

他说:"考核利润没用,利润只是做事的结果,事做不好,利润不可能高;事做好了,利润不可能低。另外,利润是很多部门工作的综合结果;每个部门的作用不一样,很难合理地分清楚。不仅如此,利润还有偶然因素,比如,一个店如果选址不好,不论店长和员工怎么努力,也做不过一个管理一般、位置好的店。可是店长和员工对选址根本没有发言权,你硬要考核分店的利润,不仅不科学,也不合理。"

黄铁鹰说:"利润多少同成本也有关,各店起码对降低成本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吧?"

张勇说:"对,但店长以下的管理层能起到的更大作用是什么?是提高服务水平,抓更多的顾客!相对于创造更多营业额来说,降低成本在分店这个层次就是次要的了。"

"随着海底捞的管理向流程和制度转变,我们也开始推行绩效考核。结果,有的小区试行对分店进行利润考核,于是就发生扫厕所的扫把都没毛了还用;免费给客人吃的西瓜也不甜了;给客人擦手的手巾也有漏洞了。"

"为什么?因为选址、装修、菜式、定价和人员工资这些成本大头都由总部定完了,分店对成本的控制空间不大。如果你非要考核利润,基层员工的注意力只能放在这些'芝麻'上。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个现象,马上就停止对利润指标的考核。其实稍有商业常识的干部和员工,不会不关心成本和利润。你不考核,仅仅是核算,大家都已经很关注了;你再考核,关注必然会过度。"

关于绩效考核有句名言:"考核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看来,海底捞员工的绩效同海底捞的考核也有关系。绩效考核是锄头

黄铁鹰问张勇:"你们连每个火锅店的营业额也不考核?"

张勇说:"对。我们不仅不考核各店的利润,我们也不考核营业额和餐饮业经常用的一些KPI,比如单客消费额等。因为这些指标也是结果性指标。如果一个管理者非要等这些结果出来了。知道生意好坏,那黄瓜菜早就凉了。这就等于治理江河污染,你不治污染源,总在下游搞什么检测、过滤、除污泥,有什么用?"

上面是《海底捞你学不会》中的原文,下面把我收集到服装公司的三个案例分享一下

案例1:某位同仁聊天时说到绩效考核的问题,和我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次他的绩效考核分数是86分,和她同级的一个女同事是65个,结果女同事的考核薪资竟然比自己高一档,他很难理解,领导却把他批评了一通

领导的话是这么说的:"小王,你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以你的能力,不应该是86分的,我对你的期望是90分以上,甚至95分以上,你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而小张她呢,我对她的期望是60分,她都65分了,是超出我的期望,你知道吗?你呀,好好努力,调整一下心态,别让我失望,知道吧?"

小王心里嘀咕"那您还是别对我这么高期望吧"

案例2:某一位陈列师小陈,在陈列部主要负责橱窗设计工作,每年的春夏秋冬4季的货品上市时间分别是1月下旬、4四下旬、7月下旬、10月下旬,按理说,每季的橱窗道具应该和货品同时到店,但小陈的工作做得不够出色,每季的橱窗上市时间都要延时1—3个月时间,经常是秋季快结束了,秋季橱窗道具才到店铺。店铺的投诉不断,甚至有店铺拒收道具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工作成绩,小陈每月的绩效考核依然是接近满分,结果是"优秀"

案例3:某位服装公司从业人员讲,她们部门的绩效考核有这么一个情况,有一个工作并不重要且工作量很少的员工,很季考核都是"A—卓越",而自己和另一个同事工作量非常大,且属于那种无可替代的员工,但每次考核最好的也是"B—优秀",多数是"C—合格",这让她们很郁闷;

还有一次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全公司公认的一个很优秀的员工,竟然被他领导评为"D—不合格",这名员工找到领导的领导诉苦,又重新改为"B—优秀"

能过上面3个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人治的社会里,上级的赏识是升官的唯一途径,别的都是形式,包括绩效考核。

不用拿国外的公司来反驳我,我的这个结论有个前提"人治的'社会"

大家看到这么多不合理的绩效考核,肯定很想知道海底捞是如何考核的呢?

张勇说:"我觉得公司把结果指标作为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和员工身上,然后按此进行考核、激励和惩罚的做法,听起来科学,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太难了。因为企业绩效是所有员工协作劳动的结果,每个部门和员工的作用不同,指标就应该不一样。怎么确定这些指标,必须要懂行的人做才行,否则一定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考歪了。我说的懂行,可不是懂人力资源,而是要懂得做生意和管理的人,

"我们现在对每个店的考核只有三类指标,一是顾客满意度,二是员工积极性,三是干部培养。"

黄铁鹰说:"这些指标可都是定性的,你怎么考核?"

张勇说:"对,是定性的指标。定性的东西,你只能按定性考核。黄老师,我真不懂这些科学管理工具为什么非要给定性的指标打分。比如客户满意度。难道非要给每个客人发张满意度调查表?你想想看,有多少顾客酒足饭饱后,愿意给你填那个表?让顾客填表,不反而增加顾客的不满意吗?再说,人家碍着面子勉强给你填的那张表,又有多少可信度?"

黄铁鹰说:"那你怎么考核顾客满意度?"

他说:"我们就是让店长的直接上级——小区经理经常在店中巡查。不是定期去,而是随时去。小区经理和他们的助理不断同店长沟通,顾客哪些方面的满意度比过去好,哪些比过去差;这个月熟客多了还是少了。我们的小区经理都是服务员出身,他们对客人的满意情况当然都是行内人的判断。"

"对员工积极性的考核也是如此,你黄老师去考核肯定不成,因为你看到每个服务员都是跑来跑去,笑呵呵的没什么不一样。可是我就会跟你说,你看那个男生的头发长得超出了规定;这个女生的妆化得马马虎虎;有几个员工的鞋脏了;那个员工站在那里,眼睛睁着,脑袋走神了。这不就是员工积极性的表现吗?店长对组长、组长对员工的考核也如此,都是这种定性的考核。"

黄铁鹰又问:"他们的奖金就根据这些定性的考核决定?"

张勇说:"不仅是奖金,他们的提升和降职也都是根据这三个指标。你想想看,一个不公平的店长,手下的服务员怎么可能普遍有积极性?服务员积极性不高,客户的满意度怎么可能高?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会等到这家店的营业额和利润数字出来后再提醒他或撤换他,因为结果一定不会好,即使好也不是他的原因。我们就有很赚钱的店,但是店长就是提不起来,因为他培养人的能力不行。他一休假,店里就出乱子。那么即便他的店很赚钱,他也可能被降职。"

黄铁鹰又说:"按照你的考核方式,下级的命运全由直接主管来决定,这样是否足够公平和客观?

张勇说:"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由上级来决定。你想想看,上级同自己的直接下级在一起时间最长,工作交往最多,也最了解下级的工作状态和为人。如果他不对下级的升迁起主要决定作用,谁更有资格来决定呢?把大多数人拍脑袋的判断,用数据表现出来就客观了吗?我看不一定。其他人的意见只能起参考作用,如果其他同事对这个人有意见,平常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作为经常同他在一起的上级,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也是上级考察下级的一个方面嘛。"

"当然我们的定性考核不是上级说你行,你就行。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些验证流程和标准,比如用抽查和神秘访客等方法对各店的考核进行复查。对这些考核结果,要经过上一级以上管理者的验证通过。同时,我们还有越级投诉机制,当下级发现上级不公平,特别是人品方面的问题时,下级随时可以向上级的上级——直至大区经理和总部投诉。"

"什么叫客观?我看这种用懂行管理者的'人'的判断,比那些用科学定量化的考核工具得出来的结果更客观,至少在我们火锅行业是如此。你说对不对,黄老师?"张勇挑战地问黄铁鹰。

张勇说:"有一次,一个你们北大毕业的、在一个外国咨询公司做高级咨询师的人问我,你用哪些指标判断一个店的生意好坏?我说,我不用指标,我到那个店看一看,就知道它的生意好坏、问题出在哪里。他说,那你的海底捞要是开1000家店呢?我说,那我就训练100个跟我差不多的小区经理。"

黄铁鹰提到30多年前从城里中学毕业下乡当知青的经历。第一年,城里来的知青只拿了干同样活儿的农村青年一半的工资,申诉为什么不同工同酬?队长说:"别人拿锄头铲的是草,留的是苗;可是你们铲的是苗,留的是草,给一半工资都是照顾你们!"黄铁鹰们哑口无言,因为在城市长大,刚下乡,分不清草和苗。

原来绩效评估工具就是锄头,懂行的管理者拿到手里就能铲草,不懂行的拿到手铲的就是苗。难怪张勇的心病是培养人。他要的人,不仅是能用锄头,而且还要能分清苗和草。

"草"拿起锄头,锄掉的绝大部分是"苗",而"苗"拿起锄头,锄掉的绝大部分是"草"

———这句话,我说的,你们懂的!

有人的地方有就江湖,海底捞同样一个"人治"的小社会,同样是靠人来考核人,但他们有个前提,首先保证考核别人的人是优秀的,其中有一点是干部培养,你业务技能不达标,光靠投机取巧抢别人功劳是培养不出干部的,其次是对行使权力的人有群众监督机制—越级投诉机制,以此来约束考核人,这种方式非常值得政府机关学习。

不考核政绩,只考核为人民服务,考核公职人员解决了多少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可变成这种的三条:1老百姓满意度如何?2员工工作积极性3培养了多少善于为百姓服务的干部

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幸福的社会,那么海底捞的功劳就大了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一

这几天断断续续看完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讲述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在董事长张勇确立的服务差异化战略指导下,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标准化,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为顾客带给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在管理上,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员工建立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仔细一想,书名起得很对,海底捞我们的确是学不会。因为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是门艺术,是无法完全复制的。

我们学习海底捞,是为了汲取其管理艺术中的精华,变成我们自身的营养,以便日后取得远远超越它的成就!读后真的感触很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止是一点点。其中结合我此刻的状况,更加深思的是一个好的企业就应让员工有幸福感,有了幸福感才能更好地对待工作和对公司忠诚。书中没有提到员工就应怎样按公司的流程与制度去服务好每一位顾客,而是透过各种各样案例来说明员工发自内心的,书中说道:“让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其实等于一个人的双手,而没有雇佣他的大脑。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机器不走样地重复同一个动作。人最值钱的是大脑,大脑能创造、能解决流程和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用打麻将的精神去工作,把每一天的工作当成最喜欢的事情来做,相信每件事情都能做到最佳状态。

海底捞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对员工文化教育方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书中“高龄”干部谢英说道:“如果不是张大哥一路逼着我们学习和进步,我此刻不会用电脑,不会开车,最多也是个洗碗服务员。这是海底捞赋予我的一种无形资产。”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想想我们在这个群众组织里工作和生活,与“海底捞”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该怎样做才能缩小差距?“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而人呢,只给吃和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尊敬”。这段话是书中作者的总结。试问此刻有哪一家公司能做到海底捞的.张勇那样关心员工,为员工着想,公平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员工。让员工无时无刻感受到家的温暖感觉到在海底捞工作的幸福和快乐。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讲,海底捞文化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用心性,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极少极少企业领导者要有与员工共享企业进步的胜利成果的气度。我想不管在那个企业,能让员工坚信明天的大蛋糕也有自我的一份,相信每个人都会揭尽全力去工作。当这天的这个蛋糕在慢慢变大的过程中,领导如果能大方地多分给员工一些,让员工从公司的发展壮大中得到实惠。这样员工就看到了自我未来的期望,并且把自我未来的期望和公司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齐,员工就会坚信只要努力工作,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学习海底捞,关键是要学习海底捞取得惊人成功这个表象内含的本质和精髓,那就是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善待员工、共享进步,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自我的家,为自我的家贡献出最大的努力!

《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二

《海底捞你学不会》是一本与众不一样的书,是一本给人以全新感觉的书,是一本给人以启示的书,是一本企业管理者看到后想有一番作为的书。但是,海底捞的管理方法不便于我们去模仿,也不便于我们全套的去学习。其实,海底捞的管理中处处透露着最基本的人性问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面临着两方面较大的问题: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海底捞之所以较绝大多数企业做的成功,就是因为在这两方面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东西。

下方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做一下分析:

一、在企业内部,大部分企业都是官本位,中国的整个社会也是官本位,海底捞虽然也存在官本位,但是却淡化了官的权利。海底捞的授权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信任,更深层次的讲是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海底捞的员工餐、宿舍、对父母的福利以及对员工的培养都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尊重,这沉甸甸的两个字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员工无法企及的。尊重,是人性最深处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没有逻辑能够寻找的东西,全靠人去体会。企业做到了,员工自然会感受到;企业中不存在,员工自然也明白。

二、此刻,人的逻辑中已经有了一种定向思维:中国人不讲卫生,中国人服务差。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诸多的案例能够证实这种说法。海底捞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做到了大多数中国企业做不到的清洁卫生和优质服务。海底捞的员工同是中国人,但却做到了令人吃惊的高标准,这正是反映了中国人在环境卫生和服务质量这两方面这两方面基本素质上的欠缺。

海底捞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模仿的。但是,他们在成功路上有很多细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透过读《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我推荐在我们企业发展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企业纪事》,专门记录企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以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特殊案例和处理办法(无论结果如何),以备以后企业培训和编写企业发展史。

第二,完善企业员工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着重从企业内部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建立对企业管理层培养人才的考核机制。员工能挣到钱是一方面,发展是一方面,我们要两条腿都能走路,不能偏了任何一方面。

第三,丰富员工的业余时光。我们的员工工作时光较长,工作较枯燥,且大部门员工文化层次较低,自主学习潜力较差,工作中较少存在乐趣,与客人之间易构成鲜明比较,所以我们就需要构成一套较完善的机制,增长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丰富员工工作之余的时光。这无形中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尊重。

第四,培养员工的感恩之心。员工感恩了,格局才能扩大,才能真正想企业之所需,才能热情的服务客人,才能去感动客人,才能让客人记住企业,才喜欢来海码头用餐,我们企业才能长久地发展。

服务行业行想做好很难,但原则性的东西很少,就是质量与服务,我们是有愿景的企业,相信在众多员工的努力奋斗下,在一个学习型团队的拼搏下,必须会走向成功。

创业者很多,有的人疲于奔命,养活自己都困难。有的人却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赚着非常丰厚的利润。

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的老板呢,经常讲:“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竞争对手太多了,甚至抱怨中国人多!”。其实正因为中国人多,市场才大,我们才能赚到超级多的钱。

老板活得困难的原因大概是,他们只做客户要求做的事情。甚至连客户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而真正想赚大钱的人,必须日日夜夜为客户着想,不仅仅做好客户要求做的事情,而且还创新,还做客户想都没想到的'事情,然后不断的颠覆市场上其他的企业。

一个老板如果经常偷懒,就会养成回避思考的思维模式,如此他们根本就想不出该干什么,所以只求客户要求自己干什么就干什么,只看竞争对手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志向就变成了: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就不错了。

如此思维进一步会导致:客户的基本需求他们也干不好。人总是这样,不进则退,因为客户的需求在发展,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前进。如果你不主动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快速的被其他竞争对手淘汰掉。

服务能力也是用进废退的,少数聪明的老板,对于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都勤于琢磨,思考需求的实质,意义。再根据思考的结果去满足客户,去让客户获得惊喜。

有前途的老板不仅仅能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还经常去满足客户没有要求的需求,比如海底捞帮人美甲,帮人刷鞋子。这样就让客户有了意外的收获,同样也让海底捞有了意外的收获。

回避思考的老板,你可以看到他勤勤恳恳,却一无是处。而勤于思考的老板,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事业越做越大,获得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两个不同世界的老板。

一个拒绝思考的人,会用天下最累的方式做生意,还不知道自己的愚蠢。我最怕碰到有的老板,他说他多么苦,多么累,辛辛苦苦的支撑着自己的企业,其实我心里面就会想,这人怎么这么没用,中国市场如此之大,只要勤于思考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都能过得很滋润,那些过得惨兮兮的老板,都是不喜欢思考的老板。

所以: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