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宾语前置句经典语录 正文

宾语前置句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3 10:07:41

        引导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长地叹息啊擦去伤心的泪滴,哀叹人生之路啊是这样地艰难!这两句是屈原想到自己虽一贯修身洁行.却无辜遭贬而发出的感慨。《离骚》是屈原的名作,文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神话传说,体现了屈原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文中有很多流传千年的经典语录,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匆匆流逝啊,一刻也不久留,春去秋来,更相替换,年复一年。这是屈原有感于日月空流,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写下的伤时名句。名句记述诗人的感受,为抒发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情张目。~看似客观描写,实际上潜蕴着主观情志,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年光不再,老已将至,我所担心的是美名尚未树立。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迟暮、修名未立的感慨。现在仍可用于表现老大无成的感叹。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选拔贤才,把职务授给有才能的人,就像木匠遵守着绳墨而不偏斜。这两句用于说明用明人要严格地遵守举贤授能的原则。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我朝朝暮暮饮的是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啊,吃的是秋菊的落花。屈原以饮露餐菊,食用高洁,比喻自己修身洁行,滑白无瑕。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绚丽,井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开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长地叹息啊擦去伤心的泪滴,哀叹人生之路啊是这样地艰难!这两句是屈原想到自己虽一贯修身洁行.却无辜遭贬而发出的感慨。旧时多用来表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感事伤时。现在可用于抒发个人壮志难酬或屡遭挫折的感叹,也可用于描写在乱世中人们忧国忧民的叹息。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二句是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重视节操,坚持真理,守正不阿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为前圣先贤所重视。我们也应发扬光大,以保持清白为荣,以献身真理为荣。这两句以诗歌的形式具体阐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是作者光辉人格的写照,可用于赞美先贤忠贞的品格,或用以劝勉青年人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为真理而献身。

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我的忠诚只是为了君王的缘故。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原诗中,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可供引用表明自己坚持某种信仰,至死不悔的决心,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意志坚决,生死不移。

10、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离骚中多用香草比喻君子的志行,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洁,秋菊落英也是本此.

1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我不能容忍这种苟合之态。体现了作者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1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想到那草木的飘零凋落啊,怕的是楚王您也将逐渐老去。供引用抒发对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也可用于表达不愿默默无闻地蹉跎岁月,而愿趁年富力强干出一番事业的迫切心情,有时也单用“美人迟暮”感叹流光易逝,盛年难再。

         1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自有各自的爱好,我个人独独爱好修养纯洁的品德并把它作为一贯的准则。这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表白自己坚持修身浩行,不与恶势力同流台污的诗句。可供论述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时引用.

14、众女疾余这蛾眉兮,谣诼谡余以善淫

那些女子嫉妒我的美貌啊,造谣中伤说我生性好淫。这两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揭露和谴责当时楚国一帮当权的小人,因嫉妒楚王对诗人的信任,所以用造谣诽谤的手段,来挑拨离间楚王与诗人的关系,达到排挤、打击诗人的目的。今天可用来比喻或形容有些人因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招致坏人的造谣诽谤,恶意中伤。不过,用时必须严格掌握界限,注意把坏人有意谗毁诬蔑、栽赃陷害与有时由于人们暂时不明真相,因而说些闲言碎语的情况区别开来。 

       课后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修姱(kuā)朝谇(zuì)谣诼(zhuó) 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岌岌(jí) 兰皋(ɡāo)

【解析】A.“谇”应读suì;C.“芰”应读jì;D.“圜”应读yuán。

【答案】B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

【解析】“信”,确实;“芳”,美好。

【答案】D

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解析】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

C.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怨灵修之浩荡兮 D.亦余心之所善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B项“之”均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A项“余虽……”的“虽”字意为“唯,只是”;“虽九死……”的“虽”意为“即使”。C项“修姱”的“修”意为“修洁”;“灵修”合用,此指怀王。D项“余心”的“余”为“我的”;“谓余”的“余”为“我”。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哀(哀伤)民生之多艰既替(代替)余以蕙纟襄兮

B.謇朝谇(谏争)而夕替又申之以(因为)揽茝

C.鸷鸟之不群(合群)兮忍尤(罪过)而攘诟

D.自(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压抑)志兮

【解析】A项“替”应为“废弃”之义;C项“尤”应为“责骂”;D项“自”应为“自从”。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屈心而抑志兮 B.回朕车以复路兮

C.步余马于兰皋兮 D.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它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

B.溘死(突然) 偭规矩而改错(错误)

C.忍尤而攘诟(侮辱) 延伫乎吾将反(返回)

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

【解析】A项中“谣诼”意为造谣、诽谤;B项中“错”通“措”,措施的意思;D项中“浩荡”意为荒唐,没有准则。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解析】①“规矩”古今义都用来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④“反顾”古今义都指回头看。⑤“缤纷”古今义都指繁多而凌乱。⑧“清白”古今义都指纯洁,没有污点。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③“方圜”,古义:通“方圆”,方和圆,方枘和圆凿;今义:周围,周围的长度。⑥“固然”,古义:就是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⑦“流亡”,古义:随风飘泊;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答案】C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解析】“楚辞”一个含义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发源于楚地的歌谣,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不能说是屈原创制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刘向辑录的作品集,主要作品是屈原的,但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屈原的作品集。

【答案】D

《论语》《孟子》《庄子》为文化经典,许多省份将之列入高考文言文考查内容。在此以《论语》等文化经典为例来讲解文言阅读译释的五个关键词,让同学们更快、更准地诠释之,领悟之。

关键词一 >>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于是,在做文言翻译题时,就要有语词对应推断的意识。

例1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解析:翻译这句话的关键是理解与民由之的意思。我们可从得志与不得志中推断,同时与民由之与独行其道(独自行走自己的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前后句综合考虑,我们就可推断出与民由之意为:和百姓一起走自己理想之路(和天下百姓一起实现自己的抱负)。

例2 翻译画线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

解析:与划线句对应的句子是: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因此,可推测出已是罢免之意;喜,与愠对应,可知愠为不高兴,恼怒之意。此句译为:三次被罢免官职,也没有恼怒的脸色。

关键词二 >>

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具有多义性,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和功能却是单一、确定的。这在《论语》《孟子》《庄子》等春秋战国的文章中更为明显。同学们在做翻译题时,要紧扣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语意义。

例3 翻译画线句。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此中豫色何解?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此句翻译为:先生你好像看起来有点不高兴。

例4 翻译画线句。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解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近与远是何意?文章下面有一句话: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意思为君子言语,语言浅近,道理却有。所以言近而指远者的近也就是浅近之意,此句译文则为:话语浅近而其意深远的,是善言。

关键词三 >>

古文的语言比较对称和凝练,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于是,在翻译时,同学们就要有关注词类活用的意识,把握词类性质的变化,以准确领悟语句意义。

例5 翻译划线句。

子曰:衣敝缊袍(注:破旧絮的大袍;好丝叫绵,败絮称缊),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嫉恨)不求(贪得),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篇》)

解析:上句中的衣与耻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衣是穿之意;耻是感到可耻、丢脸之意,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穿着破旧絮的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丢脸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例6 翻译画线句。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1)。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2);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山木》)

解析:(1)此句中贵与贱采用了意动用法,翻译为:把看成尊贵,意译为:看中、喜欢。贱翻译为:把看成低贱,意译为:轻视。于是这句话就翻译为:(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2)其美者自美,美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此句话翻译为: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

关键词四 >>

古文中常见有语序倒置的现象,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情况,阅读经典古籍,做文言翻译题时也就要有变序意识。

例7 翻译画线句。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2)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解析:(1)大哉孔子是主谓倒置句,于是翻译时就要变成常见语序,译为:孔子真伟大啊!学识渊博竟至于没有哪一方面使他成名。

(2)为宾语前置句,翻译为:我该专学哪一项技艺呢?

例8 翻译画线句。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 (《论语·季氏篇》)

解析:(1)是介词结果后置句,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3)是宾语前置句,分别译为: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凭什么(理由)讨伐他呢?

关键词五 >>

古文的省略句常见有主语、谓语、宾语与介词的省略,此之省略,语意跳跃,直接影响着对句子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成分的省略与跳转,使语意清晰了然。

例9 翻译画线句: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1)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2)’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篇》)

解析:这两句由于语句的省略,语意跳转,不连贯了,翻译时我们要补上。(1)句翻译为:如果知道作国君的难处(而尽力做好),那不就是接近说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

(2)我当国君没什么快乐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是没有人敢违背我的话。

例10 翻译画线句: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2) (《论语·宪问》)

解析:(1)句,不能死,又相之按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为承前省略主语桓公,但看后面就知道这主语应是管仲,此句就要翻译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却又辅佐桓公。(2)句主语是谁呢?因为文章是对管仲的评价,所以这句主语就是管仲: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

7. 鸿儒(hóng rú):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大。

8. 白丁: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这里指佛经。

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写作背景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题思想

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又精粹,情丰而又理胜。写的是“陋室”,赞美的是“德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

鉴赏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 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 “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