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应不会有任何预期。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而实际上药物的.剂量仍然没有变化。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项研究表明,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检测,或可排除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客观地衡量出药物的真实效果。
特雷西说:“目前在对新药进行临床实验时往往会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来测试药物的作用能否超过安慰剂的作用。我们应该控制人们的预期对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如若不能,最起码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任何来自患者的消极预期,以确保药物的真实疗效不被掩盖。”
(《科技日报》2015年2月22日)
1.下面说法符合“反安慰剂效应”的一项是
A.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即使使用了强力止痛药也会减弱作用。
B.给健康人注射强力止痛剂,又告诉他们停止给药,药物就不会产生消极预期。
C.注入了止痛剂,带来痛感的刺激并没有加强,但受试者仍会感到强烈的疼痛。
D.医生可通过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控制,从而减少患者的消极预期。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安慰剂会给人以积极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反安慰剂效应给人以消极影响。
B.层出不穷的医学新成果,到底有多少实际疗效,是转化医学的研究对象。
C.医学基础是生物学,但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也有关系。
D.所谓核
3. 美国一句女教师突然闻到一股汽油的味道,并很快出现了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紧接着她班级里的其他几位学生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症状,并迅速
参考答案:
1. A.(B.“药物就不会产生消极预期”错;C.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告知受试者”; D.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要注意原文的“检测”和“或”字)
2. D(“头部和腿部进行扫描检测”错,正确应是头部,腿部只是安装刺激装置)
3.人的心理作用会对身体机能产生显著的影响(1分)。材料中人物出现的的状况,都属于心理的消极影响,属于反安慰剂效应(2分)。
思维的误区
人类的思维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认知是思考的行为或者过程,它可以让我们迅速地处理大量的信息。然而,我们的认知并不完美,在某些时候,我们会制造判断谬误,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偏差。每个人都会出现认知偏差,它不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智商等因素的影响。认知偏差的事例有些为大家所熟知,有些不常见,但它们都很有趣。
赌徒谬论
一件事已经发生过了,那么此事将来发生的几率就会改变。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谬论。必然概率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比如你投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掷出了100次正面朝上,在接下来的这一次,背面朝上的概率仍然只能是50%,不会增大也不会减小。很多人都认为概率是会发生改变的,特别是在的时候。举个例子,一个赌徒在玩轮盘,那个小球已经连续4次停在黑色区,赌徒就想:下次应该停在红色区了吧。实际上,赌徒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小球在下一次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轮盘共有38个点区,其中红色有18个)。这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几乎每个赌徒都相信概率会改变,正是这种思维的误区让他们输得血本无归。
成见效应
根据一个人某方面的表现,就对这个人下总体的结论。这就是成见效应。对职员的评价往往就会这样。不妨来看个例子:某公司职员毕夫连续3天都迟到,他的上司就会把他评定为思想散漫不爱工作的人。毕夫迟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许车子坏了,或许家里出了什么意外,或许碰上了糟糕的`天气。但上司并不管这些。所以,毕夫就因为某个无奈的原因,被认定是一个不好的职员。
一个人的外表也很容易让人产生成见效应。一个长相丑陋或者形象猥琐的人通常会被认为容易做坏事,而那些容貌漂亮或者有魅力的人则很容易受到欢迎,常能得到好的工作或者其他更好的对待,“以貌取人”是常见的现象。
双曲线贴现
有两笔钱,一笔金额较小,一笔金额较大些,金额较小的钱可以马上到手,金额较大些的钱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兑现,有不少人宁愿选择金额较小的而放弃金额较大的。这就是双曲线贴现。在人类的各种研究中,有很多与决策有关。我们知道,一个决策从开始提出到最终拍板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二选一的决策中,时间的推迟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举例来说,有不少人宁愿今天只拿20美元,也不要一年以后的100美元。因为他们认为,一笔钱现在取比将来取更稳赚。也就是说,同是1美元,今天的价值比明天的价值可能会更大。假设银行现在的利率是9%,一个理智的人是不会在意现在取91。74美元,还是一年后取100美元的。但是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二者之间相差多少我们才会选择取现而不去等待?你愿意一年后取100美元,还是现在取50美元?或者现在的金额更少呢?你的临界线是多少?
承诺升级
承诺升级是指人们对已经显露败象的事情继续坚持下去。我们这一生做过许多决定,有些决定是错误或者考虑欠周的。按理来说,我们应该放弃这些失败的决定或者从其反方向进行着手。然而事实上,有的人不但强迫自己继续坚持自己的选择,还会投入更多。举个例子:你用大半辈子的积蓄去做一单生意,6个月后,很多迹象表明生意会失败。从逻辑上讲,你应当想方设法缩减损失并终止这单生意。但事实往往是这样,由于你已经把半辈子的积蓄投了进去,你会决心硬撑到底,并投入更多的资金希望能扭转局面。
安慰剂效应
某种物质实际上是无用的,你相信它有效,从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慰剂效应。这种反应在医学上尤其普遍。报纸上曾有报道,一位医生给了病人一种药,说这种药会很有效,结果,病人的病情真的得到了改善。其实,医生给病人的药只是糖片。到目前为止,安慰剂效应仍然是一个科学谜题。有理论说,安慰剂有效是“期望效应”的结果。比如,患者期望糖片(其实他们不知)能改善他们的病情,所以他们自我感觉病情得到了好转。然而,这无法解释无效的药片究竟是如何减轻病情的。
当然,产生的结果是好的方面,我们称之为“安慰剂”;如果产生的效果是负面的或者是有害的,就要称之为“反安慰剂”了。
1、《共情力》
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哈佛大学前讲师,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
共情力是一种能够理解别人的独特经历并且能对此进行反应的能力,这是对心理咨询师的常见要求。
和共情力高的人谈话,你会感觉到很舒服。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是,作者认为培养共情的能力可以减压。
这本书会让人忍不住要一口气看完,书中有效的方法论也让这本书成为了压力自助手册。
该方法首次将共情能力和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在心理学和神经学领域具有开拓性。
国内研究心理理论和共情力方面的大牛,北京大学的苏彦捷教授,也对本书作了相当高的评价。
值得每个为压力所困扰的人一试。
2、《疯狂成瘾者》
【关键词】暗黑心理 成瘾脑机制 瘾君子逆袭成心理学大牛
作者:马克•刘易斯(Marc Lewis)博士,诺贝尔会议演讲嘉宾、TED演讲者、欲望与成瘾研究专家,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奈梅亨大学教授,师承新皮亚杰学派代表人物罗比·凯斯。
对某件事情的极度渴望就是成瘾,这么说来,差不多人人都是成瘾者。
只不过有的是对shopping成瘾,有的是对烟草成瘾,有的是对知识成瘾罢了。
作为发展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刘易斯博士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他用一本书揭露了自己不堪回首的作为瘾君子的前半生,目的就是让我们大家都意识到成瘾这个问题
除了小说般的描写,成瘾(更确切地说是欲望)的机制也被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呈现了出来,
因为他坚信,我们对大脑有多一点了解,成瘾对我们就少一点挟制。
希望国内也多出一些这种好玩又烧脑的书。
3、《安慰剂效应》
【关键词】安慰剂效应 心理作用 疾病
作者:莉萨·兰金(Lissa Rankin),博士,医生、作家、演说家、艺术家
一本书讲透安慰剂效应,诸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这样的医学顶级期刊的引用也是新手拈来。
作者本身是接受过传统西方医学教育的医生,却开始审视传统医学的弊端:
忽视了心理的重要力量,而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机理不就是对疾病的痊愈抱有积极的期待的结果嘛。
很多心理影响身体的著名研究都涉及到了,如格兰特研究,塞利格曼的乐观主义、赫伯特·本森的放松反应技术等,
作者用了很多权威文献和实证支持的案例来证明心理的强大作用,阅读的体验特别动人。
本书独创六步自我疗愈法。这六个步骤将帮助你找出生命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
本书亦获TED五大受欢迎演讲者、《脆弱的力量》作者布琳·布朗等人力荐
我们终将与疾病相遇,这是一本每个跟疾病打交道的人都该一读的生命之书。[购书入口]
4、《神秘的荣格》
作者:杨韶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管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尤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树。
爱上一本书,始于封面,陷于书名,忠于正文。
最喜欢看《神秘的荣格》中关于投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部分。
投射是我们会把自身潜意识的东西不自觉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
比如,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
阿尼玛是男性潜意识心灵中的女性倾向,阿尼姆斯是女性潜意识心灵中的男性倾向。
举个栗子:尽管一个男人可能有若干理由去爱一个女人,然而这些理由只能是一些次要的理由,因为主要的理由在于他的潜意识之中。
男人们无数次尝试过与那些同自己的阿尼玛相冲突的女人结合,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总是导致对立和不满。
荣格说阿尼玛有一种先入之见,它喜欢女人身上一切虚荣自矜、孤独无靠、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的东西,
而阿尼姆斯选择的的则是那些英勇无畏、聪明多智、才华横溢和体魄健壮的男人。
目前国内解析荣格观点最完整的书,获中国第1位分析心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申荷永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