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下面开始,我们来一一的解析,体会下。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
陈永涛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里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
《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
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
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
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
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
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60、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61、为自己求解脱,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
62、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教育,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63、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64、世人误将假我当真我,以无常当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65、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观心、观相。追求形式,执着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佛。
66、你真正从内心发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变命运,冤亲债主不会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会找麻烦,会喜欢你、保护你、帮助你,成为你的护法,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67、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68、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69、去掉我执我爱的最好办法就是发慈悲心,愚者为自己,智者为别人。
70、得到的越多,烦恼越多,压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爱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71、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72、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7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74、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7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76、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很重要,可以消除业障,增加福慧,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加持。
77、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78、打开你的心胸,放开你的心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圆融,越来越豁达。
79、佛力加持不可思议,找到了解脱的方向,继续坚持修,认真修,老老实实地修,不能退转,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就不会有违缘和障碍。
80、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这就是真相,是自性,是真理,这就是佛。
22、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色x二字生死之根。
36、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