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小石潭谭景致经典语录 正文

小石潭谭景致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8 22:51:39

参考一

竹海深深引探秘,

流水潺潺抚琴音。

参考二

故日石潭幽静闲雅 却无路可寻 今日多的只是一条为您开通的进园之路 何亲身体会一下呢。

参考三

谭闲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参考四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一百二十米左右,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青树翠

参考五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

通假字

具:通俱,“ 都”的意思 。

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见:通现,“出现”的意思。

相似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的美点

一、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嵁、岩明写“石”,“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根线条中,我们又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你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二、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音韵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珮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嵁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的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对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儿“佁然不动”,忽儿“俶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而“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镜头清晰……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丁冬,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凄清,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正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一、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河东人, 代文学家,著有《 》等世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 柳河东集 柳河东、柳柳州 韩柳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áng( )竹

答案:

重点字词解释

1、隔

2、水尤清冽

3、卷石底以出

4、为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悄

10、以其境过清

11、乃记之而去

答案: 1、竹林2、格外 清凉3、相当于“而”4、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

5、大约;表示约数,相当于“来”6、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7、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9、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忧伤的样子;深10、因为;凄清11、离开

重点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4、青树翠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1、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

4、青葱的树,翠绿的茎

5、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一词多义

1、居:不可久居( ) 居十日,扁鹊离去( )

2、为:为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

4、清: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答案:1、居住;过了,停留;2、成为;用 ;因为3、大约;可以;4、清澈;凄清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斗折蛇行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凄神寒骨:

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下:名词作动词,向下

4、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5、犬牙:像狗牙那样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走、到

文言句式

省略句式:斗折蛇行=(溪水)斗折蛇行

理解性默写

1、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2、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 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5、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⑵ 鱼动态的句子:

⑶ 鱼情态的句子:

答案:1、闻水声,如鸣

2、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隔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6、

(三)内容与写法

1、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凄凉)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在写水时,抓住了“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动静相应;恰当映衬;借景抒情)

4、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乐】心乐之 此乐何极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并怡然自乐

【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

【拂】行拂乱其所为 参差披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一百许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

【布】布衣之怒 悬泉瀑布 影布石上

【环】 环

【伐】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影】影布石上 回墙倒影

1、填空

①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④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

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9、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0.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11.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14.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

答:不仅高度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20、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2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3、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