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失孤里的和尚经典语录 正文

失孤里的和尚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21 23:02:45

1、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一个父亲。

2、不管他在哪,我都希望他知道他爸爸在找他。

3、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

4、坎坷如斯,命运无常。好在孩子回到了自己家,健康平安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5、说句你不想听的话,莫生气,这茫茫人海里,找不到的。

6、没有父亲不想好好地看着孩子。

7、我帅不在这里,在我后面的灵魂。

8、我一直盼着在梦里见到我出生的地方,还有我的妈妈,可我从来没有梦见过。

9、时间并不一定给出标准的答案,但时间会让人遇见自己的内心。

10、叫雷达,雷达都可以失踪啊?

11、绝望的时候,我总会想:毕竟有小孩还是找到了。我找了15年,你找了几天而已。对吧?

12、不为昨日的苦所累,不为明日的愁所伤。我们奋力上路,对抗日复一日虚无的磨蚀。我们总有办法抵达终点,完成自己的命运!

13、我不明白,我妈妈为什么连我的梦里也不肯来。

14、我相信我儿子就在人口最密的地方。

15、我不笑,别人怎么可能喜欢我。别人不喜欢我,那我怎么活下去。

1、师入寺。指山门。不劳弹指。岂涉思惟。现成门户。——到者方知

2、指佛殿。前释迦后弥勒。且道。阿那个是正主。——喝一喝

3、拈帖。寻常云水家。或凝或流。初无固必。因甚得者个入手。便从者里住。——试下一转语看

4、诸山疏。居必择邻。鉴非止水。明暗相凌。——言犹在耳

5、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不信。——听取下文

6、指法座。聚草积石。说有谈空。取古尚赊。一时拈却。——何故别有一路子

7、师升堂祝 圣毕。就座云。大凡善射者。发必中的`。若不中的。徒劳没羽。莫有善射者么。试发一箭看。僧问。不从天降。不从地涌须弥山从甚处得来。师云。突出难辨。僧云。只将者个真消息。用祝吾皇亿万春。师云。巢知风穴知雨。僧云。双梼胜所。大士垂化之方。应庵云孙。今虚堂高蹈其辙。还端的也无。师云。诬人之罪。以罪加之僧云。争柰是非已。落傍人耳。便挽天河。洗不清。师云。面赤不如语直。僧云。只如判府直院侍郎请和尚住此名山。有何方便。师云。剑握甑人手。僧云。还许学人露个消息也无。师云。杜鹃啼处花狼藉。——僧礼拜

8、师乃云。一丝不挂。犹涉廉纤。独脱无依。未为极则。衲僧家。去来不以象。动静不以心冥运无方。群机顿显。便见云黄峰顶铁树抽枝。小白花边。无风起浪。处处普门境界。头头弥勒道场。不应万缘。灵然自得。直得。尧风舜日。共乐升平。樵唱渔歌。咸沾圣化。毕竟以何为验。击拂子岩莎步入祥麟稳。——海树飞来白凤闲

9、复举。闽王请罗山开堂。才登座。以手敛僧伽梨衣。顾视大众便下座。王近前执山手云。灵山一会。何异今日。山云。将谓尔是个俗汉。师云。罗山当时下者一着。不妨惊群动众。赖遇大王是佛法中人。今日忽有人问新宝林。只对他道。将谓无人知音。——自然头正尾正

10、当晚小参。师云。往往。多是向蓍草影边。胡卜乱卜。今夜与诸人。[(犛-未+牙)-牛+力]破卦文了也。请款款出来商量。问答罢师乃云。客是主人相师。未到宝林则已。一到宝林。山僧伎俩不出诸人探头一觑。赖得堂中有一个半个。彷仿佛彿地。是旧时相识。指出行道塔风铎乱鸣。骂破梁宝公多口饶舌。便见主宾和气。彼此无疑。然虽如是。且道。慈氏宫中今日说甚么法。卓主丈。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

11、复举。当山善慧大士。因遇天竺嵩头陀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天宫衣钵现在。何日当还。命大士。临水观形。见圆光宝盖。大士谓之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师云。好笑好笑。当时待他道请大士临水观形。拈起门椎柏板。劈嘴便摵。尚且救得一半。更说甚么炉鞴钝铁良医病人。翻得本来。剑去久矣。山僧寻常党理不党亲。莫有为大士作主底么。如无夜深。——珍重

12、上堂。举。晏国师示众云。鼓山门下不得咳嗽。时有僧咳嗽一声。山云。作甚么。僧云。伤风。山云。伤风即得。师云。是则是。垛生招箭。若一向与么。——道绝人荒

13、结夏小参。卓主丈。不必善财敛念弥勒弹指。普请四圣六凡。入此大光明藏。互为主伴。快说禅病。使瞽者明。聋者听。迷者悟。缚者脱。于是九十之期。各证本法。然后升双梼堂。入息耕室。向无星等子上。较其重轻。以凭劳赏会么。卓主丈。力[囗@力]唏。——咄咄咄

14、复举。天平漪和尚行脚时。参西院每云。莫道会佛法。觅个举话底也无。一日西院召云。从漪。平举头。院云。错。平行三两步。院又云。错。平近前。院云。适来者两错。是西院错。上座错。平云。是从漪错。院云。错。平休去。院云。且在者里过夏。待共上座商量者两错。平当时起去。后住院谓众云。我当初行脚时。被风吹过思明长老处。被他连下两错。更留我过夏商量。我不道那时错。发足南方时早错了也。师云。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双林今夏还有商量者两错底么

15、次日上堂。个个顶天履地。为甚么。蹈着二千年前底影子。便做一动子不得。莫有不蹈者影子底么。卓主丈。有则有。——只是今日不来

16、谢头首秉拂上堂。以檀拜将。为求活国之英。以拂授人。要见枯心之士。云黄峰下。象龙所归。虚堂薄处。先穿引得证龟作鳖

17、开山忌日上堂。正法像法知他是几年。尚且拈弄不出。那堪忍俊不禁出来搀行夺市既未得个补处。又却恁么去。是去非去。——卓主丈露

18、上堂举。兴化因。僧问。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化云。打中间底。僧便礼拜。化云。昨日赴个村斋。中路值一阵狂风暴雨。向古庙里避得过。师云。兴化被者僧拈出无刃斧子。便乃高竖降旗。宝林堂时若见他礼拜便休去。——何故且教者汉担一片板空过一生

19、大士生日上堂。一自嵩头陀道破之后。不出来。是好手。无端贫时思旧债。再扬家丑。要见大士么。卓主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20、上堂。举。台山路上有婆子。凡有僧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婆云。好个师。僧便与么去。赵州闻得云。待我去勘者婆子。州到如前问。婆亦如前答。州归院云。婆子被我勘破了也。师云。者婆子向寸草不生处。打个阵子。赵州不施韬略。直欲破之。及乎交锋之际。又却失利。道被我勘破了也。大似别人棺木扛归屋里哭。莫有为赵州作主底么。卓主丈。——勘过了一道打

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1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1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1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1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1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2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2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2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则。

2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2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2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2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2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0、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1、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2、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33、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34、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35、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6、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37、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38、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9、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0、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41、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42、“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4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44、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45、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4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47、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48、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49、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50、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