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7、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28、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2、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3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35、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6、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37、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38、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39、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0、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42、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4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4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4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4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4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8、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49、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5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明月把村西头的小路,照得如同白昼一样亮堂,小路很长很长,从村东头一直延伸到远方
四十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天空飘着雪花,西北风打着尖哨拍打得人脸生痛。接近旁晚时分,阴冷的明月普照着大地 ,苦命的陈冬花就是踏着这条小路走进我们村的。陈冬花十多岁死了父母双亲,沿街乞讨,常年在外风吹日晒,艰难度日,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年轮的印迹,可她那丰富的浪迹天涯的阅历又给她成熟之美增添了不少色彩。虽然不识字,还不到而立之年,但看起来,平和、宁静、坦然、安详。
通过好心人的`撮合,把陈冬花说给了我们村,半年前逝去妻子的老实人王生,王生勤劳朴实,只是前妻丢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大儿子七岁、二儿子五岁、小女儿还不到一岁。
第三天,陈冬花就走进了王生的家,进门就当了家。她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了改变她命运的新生活,找到了崭新的人生坐标,从头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从未生育过孩子的陈冬花,一下子变成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好心地挑起了这副重担,随开始她也不习惯,看着三个苦命的孩子也想到了自己,不由得泪流满面。
从此,她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一把屎一把尿地,苦挣苦熬,抚育拉扯三个孩子。丈夫也很疼她,她也很知足,两口子相敬如宾。陈冬花举止优雅得体,待人接物中有礼有节赢得了村民的一片赞扬声,王生喜在脸上笑在心里。
陈冬花很喜欢孩子,她十分痛爱每一个孩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不管孩子们多么顽皮,她从来不对孩子发火,从不打骂孩子,平时不断教育孩子如何学会做事,如何与同学相处。孩子病了她背着孩子到几里地的外村,求医买药,日夜守护在身旁,直到康复。小女儿上学念书,她早上送,下午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冬秋夏,她善良的好心肠,村里人看在眼里,赞在心里。有形的行动造成了无形的影响,三个孩子视她为最亲的人,不准别人说她是后妈,谁要是说露了嘴,他们就和谁急!后来谁也不敢在孩子们面前提后妈二字了,左邻右舍,无不称赞她是一位难得的好妈妈,是世界上少有的好心人。大儿子参加工作离家时,她牵着手把孩子送到她来时的小路口,包里裹着她亲手为儿子做的衣服、鞋袜,书包里是为儿子烙的烧饼,并且千叮咛万嘱咐,目送孩子走远。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都成家了,经济条件一家比一家好,大儿子从事建筑行业、二儿子是企业的经理、小女儿在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西安工作,每年春节都回来给妈妈买衣服,带好多吃的。三个孩子都很孝敬,她洒下的汗水,如今有了收获。孩子们始终忘不了妈妈的养育之恩。大儿子给妈妈建造了舒适的住宅小楼,二儿子不停的给妈妈送零花钱,还唠叨嫌妈妈舍不得花钱。两个儿媳妇也很贤惠,轮流为妈妈烧水煮饭、洗衣、梳头。
陈冬花一进门就视儿女如亲生,以自己的一片慈母心赢得了孩子们的孝心,真是善有善报,人心换人心,村里人一提起陈冬花都翘起大拇指说;她享受到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幸福晚年,是当之无愧的。老人的房间两个媳妇布置得古朴典雅,摆设别致,有现代化的彩电、冰箱、放映机、古香古色的家具。一看便知道房主是一位吃穿不愁的安度晚年的有福老人。别致的四合院内常常发出欢乐的笑声,那是儿孙们星期天过来与老人团聚的欢声笑语。
这位老人,全村人都说积德行善,心眼好,好心终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