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2、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3、贴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4、海边过大暑
深圳人在海边度过炎热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晒很重要,不仅仅是爱美怕晒黑的女性,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男性也一样需要防晒,尤其是去海边或水上乐园,更需要使用防晒霜,并不时补涂防晒霜。
5、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6、喝暑羊
“喝暑羊”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7、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8、吃凤梨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9、吃“半年圆”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10、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11、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发期。过去人们在河船上要举行祭祈活动,将船划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无踪。
12、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叫做“过大暑”。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13、煎青草豆腐
大暑节气来临,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14、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15、吃童子鸡
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之所以要选择童子鸡,是因为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即使是年轻人,体质虚弱的也未尝不可一试。
人人都有祖母,祖母的长寿无疑是孙孙的福气。
我的祖母勤劳、朴实,中等身材,长方形的脸上有一对浅酒窝,年青时的眼睛似宝珠,而今年迈了,但十分有神,那眼睛里不知包含了多少爱抚和体贴。她说起话来总让人觉得暖融融的,好似数九寒天置身在炉火旁一样。表面看来,她双鬓早已斑白,头发比以前稀少多了,这一根根银丝证实了她八十多年的劳累与艰辛。进入杖朝之年后,便见她两手青筋凸起,手脚也不如从前灵便了。但快九十岁高寿啦,仍想陪同她的曾孙们看《变形金刚》、《机器猫》和《聪明的一休》。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她也缠一双“三寸金莲”,年少时多少读点《百家姓》及《四书》、《五经》。她善良、忠厚,在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记得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我将父亲从县城带回的一本稿纸叠了几个方纸包,后被奶奶发现了。她既没打骂我,也没没收那玩物,而是给我讲述了伯父和父亲年少读书时的贫寒家境。那年月,为了让伯父、父亲念书,爷爷徒步去到几里外的马山口,在一家土布染坊里找来旧帐簿,让他俩在其背面写字、做作业。这一段既贫寒又勤俭的家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里,它使我懂得了许多远于一本书籍以外的东西。这些都是二十几年前的事,而今回想起来,仿佛又走进童年的记忆里。
盛夏的.夜晚是美好的,如钩似的残月斜挂在西天,润湿的东南风轻轻地吹拂着那片黄土地。晚饭后,兄弟们大都习惯地躺坐在苇席上,听奶奶讲故事,有时奶奶也教我们看星位,象织女三星、牛郎三星、河鼓二星等都能分辨得出来。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但它们是有规可循的。奶奶还常教我们唱“天河南北,西瓜凉水;天河调角,干饭豆角”。从这短短的俗语中不难看出,人民的生活习性和银河系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周文王的《易经》,元阳真人的《黄帝内经》,还是民间的俚语、野史对太阳系银河系的千变万化都有过记载。
凉秋八月,天气格外清爽。在这一年一度的仲秋佳节,奶奶不仅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神话,还给我们介绍“节日登高”的来历。我家祖祖辈辈虽算不上书香门第,但从奶奶身上我看到了劳动者的聪慧和才智。
听祖母讲,在我刚满周岁那年,善嗜旱烟的祖父就患上了支气管炎病。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北风刺骨的隆冬,还是蚊虫叮咬的酷暑,爷爷常常是鸡叫两遍就披棉袄半坐在床上,一连串的咳、咳、咳。为了给祖父治病,奶奶不辞劳苦,抓药、煎药、喂药忙前忙后。古稀之年的祖父劳累了一辈子,加上十八年的病魔缠绕,使他体瘦如柴,身高五尺而体重只剩下八十多斤。他患痔疮习惯性便秘,大便解不下来时奶奶就用筷子沾芝麻香油给他挖。到后来,他的病情日渐恶化,终于于八O年七月二十七日明明白白地离开了人世间。为了祖父,奶奶劳累了大半生。
从前,她有一双秀气结实的手,为十四口之家操持着家务,每天都是起得很早,拉风箱烧锅灶,先给多病的祖父、伯母做小灶,尔后添满满一锅水烧大灶,整天价地围着锅台转,和锅碗瓤勺打交道,喂鸡鸭,养猪狗,抹桌扫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有时实在太累就掂上祖父的旱烟锅抽上一阵解解乏。
奶奶是喜爱孙孙们的。在我们家里,堂兄妹一共八人,但奶奶都爱我们,真的爱我们。
小时候我的肠胃不太好,每年夏季都要患上一次肠胃炎,又吐又泻,一趟稀屎后,两只大牛眼眼窝塌多深。奶奶就常常用验方给我治。那验方是:井绿蒲 30克,灶心土50克,陈年稻草20克,竹茹20克,车前子15克。将其混合加适量水煎熬,一日喝上三次,两天内就见效,挺灵验的。十二岁时,随父亲在丝织厂度暑假,患病后输液打针,忙坏了医生阿姨,厂内几百人围在会议室内看望我,急诊后又用此方治好了病。那时在乡下,每次患肠胃炎都是奶奶亲自为我熬的药。为使我早日康复去读书,奶奶一双小脚丫艰难地蹬在井沿边用铁饭勺刮井绿蒲,并走东家串西家地为我找药配方。
春去夏来,秋尽冬至。花开十八载,叶落十八遍。如今,快步入九旬的奶奶身体还硬朗,只是久看电视使他的视力不好,耳朵略有些不聪,高血压也偶尔使她跌跤。从北京出差归来给她买些吃的,只可惜她福份太浅,巧克力奶糖她讨厌奶油味,高级奶粉饮不习惯,肥肉不食,羊肉嫌膻,鱼肉又嫌其腥,豆腐鸡蛋吃腻了,平生爱吃素的她唯独那啃了将近九十年的红薯娃爱吃。
人老会变小,此话不假。双手青筋凸起,却时常想摆弄她曾孙们的玩具电话、变形金刚。这些第四代者一周不见她却直嚷嚷,她仍象娇看我们兄妹八人一样娇看这六位第四代人。有时来了兴致,还亲口教他们唱“月亮走我也走”以及那些“秀才女子粉蛋蛋”“柳泉卖瓜隐私露”等小曲儿,她仍象哺育我们时那样哺育着傅家的“小皇帝”、“小公主”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小暑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的习俗】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六月六,晒红绿
在小暑时节,各地还流传着不少习俗,尤其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农历六月初六有很多节名,如“姑姑节”,此时正值农闲季节,农村妇女得闲要回娘家看父母;如“翻经节”,据说始于唐朝,寺院藏经在这一天要翻检曝晒;如“晒衣节”,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还有天贶节,“贶”的意思是赐赠,即天赐之节。
传说故事:这一天,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此日群众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