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吕不韦从政经典语录 正文

吕不韦从政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5 02:10:50

1、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败莫败于不自知。

2、苦之,以验其志。 类别:失败

3、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类别:读书

4、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5、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类别:修养

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类别:学习

7、苦之,以验其志。 类别:成功

8、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类别:理想

9、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10、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类别:真理

11.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12、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13、吕不韦的经典名言

14、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15、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16、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17、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18、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19、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2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21、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22、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23、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24、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25、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

26、以私胜公,衰国之政。

27、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28、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9、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30、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31、败莫败于不自知。

32、君子反道以修德。

33、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34、事师之犹事父也。

35、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36、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37、天下之治赖纪纲。

38、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39、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40、言极则怒,怒极说危。

41、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42、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43、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44、苦之,以验其志。

45、孰能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46、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47、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48、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49、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50、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51、天锨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52、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5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54、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55、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56、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57、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58、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物。

59、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60、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61、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62、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

63、天下太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64、言之易,行之难。

65、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66、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67、时已徒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一、从政格言

【原典】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战国《孟子滕文公下》

【注译】枉:使弯曲。直:使正直。自己不正直的人,不可能让别人正直。

【解读】孟子的这句话和孔子的“己不正,焉能正人”同一个意思。儒家向来重视自律正己,以身作则。现在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十分强调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廉政教育才能有说服力。

【原典】得民心者可名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明汪天赐《官箴集要》

【注译】得民心的官员可以称为官,那些失民心的官员哪里值得一提呢?

【解读】民心历来为执政治国者所重视。从大处来说,民心向背是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从为官者个人来说,它可以决定一个官员的事业、前途和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执政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事业发展的血脉在人民群众。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根基,赢得了事业。

【原典】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

【注译】布衣:平民百姓;绳:规矩。全句译意为:百姓人臣行事,行为规矩,洁白清廉,则愈穷愈荣耀。

【解读】为官不以权谋私,不侵占百姓利益,两袖清风,这种穷是愈穷愈能显示其公正廉洁,所以愈穷愈荣耀。相反,身居官位而以权谋私,

【原典】有实必有名,虚誉暴集,则毁言随至矣。——宋陈襄

【注译】有了确实的功绩必然就会有好的名声,当不实荣誉大量降临时,诋毁言论也会随之而来。

【解读】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靠“吹”出来的。靠“吹”出来的政绩,必定“毁言随至”。这是因为,不干实事,只图“虚誉”,对老百姓没有一丝一毫的'实惠。对老百姓毫无实惠的“虚誉”,怎能不引来“毁言”呢?

【原典】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春秋《管子八观》

【注译】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法律政令就坏在官府;请托办事之风在上面通行,结党营私之事就在下面泛滥。

【解读】管子的《八观》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从八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就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治乱和风尚。“货财行于国”和“请谒得于上”是败坏法令、结党营私的根源,也是导致官场腐败、国家败亡的祸根。这一点,管子在《八观》中就明确指出:“此亡国弑君之所自生也。”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不无警示意义。

【原典】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注译】从前,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会首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是因为大公无私而得到的。

【解读】吕不韦的这个结论,是从历史的

【原典】大抵宪长得人,则司官不敢恣——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一般说来,如果监察官员廉洁自守,则执行官员不敢放纵;执行官员不敢放纵,则书吏不敢放纵。

【解读】“欲影正者端其形”。肩负“风宪”的监察官员在端正官风、政风和民风中起到表率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原因,监察官员顶不住权力、金钱、女色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并非鲜见,这对在职官员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担负监察职责的官员一定要自重、自省、自律。

【原典】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

【注释】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解读】汉景帝在位期间,公孙诡、羊胜图谋不轨,游说梁孝王(汉景帝母弟),并派人行刺朝廷谋臣。事情败露后,汉景帝下令搜捕公孙诡、羊胜。由于这两人藏匿在梁孝王家,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去规劝梁孝王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梁孝王听了韩安国“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的一番话后,交出了公孙诡、羊胜。韩安国的“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虽有其历史背景,但这句话的内涵在今天还是不失其借鉴意义。

二、修身格言

【原典】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译】孙:通“逊”,谦逊;固:固陋,寒酸。全句译意为:一个人奢侈了就显得不谦逊,太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与其显得不谦逊,不如宁可显得寒酸。

【解读】孔子主张发扬俭德,为政清廉。他对当时社会权贵们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财大气粗、气势逼人深为不满,对子路“车马轻裘,与朋友共”的德行极为赞扬。他主张过一种勤俭朴素的生活。在他看来,勤俭朴素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和操守,也能看出其为官之德。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原典】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注译】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去要求自己。

【解读】这段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为官者要带头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这既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为官之德。

【原典】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

【注译】遗:遗留;咎:祸咎。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

【解读】盛极而衰,满必招损。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同样,老子以一双饱经风霜的慧眼,看到了“金玉”、“富贵”中包含着的短命和灾祸。古往今来,有哪一个攫取利益的成功者能够把他所得的利益,如金玉、珠宝、财富、名声、门第等,传之无穷呢?没有人能做到。不仅如此,个人占的财富过多,就会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往往会为自己招来灾难。

【原典】礼义,治人之大法。——清顾炎武《廉耻》

【注译】礼义是社会管理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解读】做人有大节、小节之分,知道什么是廉洁和羞耻是做人的大节。加强自我修养,筑好思想道德的堤坝,要从守廉和知耻做起。不讲廉耻,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无祸不招。这句话对我们的干部修身立德、加强自我修养具有启示意义。

【原典】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论语季氏》

【注译】乐:快乐;节:调节;道:称颂,宣扬;佚游:浪游不归;晏乐:饮食铺张。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一些有益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为快乐,是有损害的。”

【解读】一个人的娱乐爱好,即现在所说的工作圈之外的生活圈、娱乐圈,对人的品德修养、对官员的廉洁从政至关重要。虽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娱乐内容和孔子的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孔子总结的娱乐爱好的原则,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原典】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战国《荀子正名》

【注译】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解读】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放纵欲望,贪婪无度,就会祸国殃民,身败名裂。这句话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具有警醒意义:节制欲望,廉洁自律,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原典】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

【注释】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于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

【解读】“聚人”、“服人”、“得人”、“率人”,归根到底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前提是“其身正”。身为领导干部,只有不偏爱钱财,清廉自律,才能一身正气。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心。而能得人心者,便可成就事业。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物。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其短。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奖。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败莫败于不自知。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君子反道以修德。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事师之犹事父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苦之,以验其志。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天下太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孰能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天下之治赖纪纲。

◇言极则怒,怒极说危。

◇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时已徒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天锨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言之易,行之难。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