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佛陀说的四句经典语录 正文

佛陀说的四句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5 10:18:08

【悟禅的

1、 亦复如是者、是标明、受想行识、与前色字、合为五字、一体也、五字者、五蕴也、五字、五则者、亦名五阴。亦复如是者、五蕴、五则、亦如是也、如是者、五蕴、五则、非一非二也。非一者、色、受、想、行、识、五则、五义也。非二者、其五蕴、五则、即是一体也、一体者、喻人身、与两手、两足、合为一体也、所谓一体者、非一非二也。我等参者、理当、一体皆空也、方为、五蕴皆空也。集 句。亦 复如是者 、如是 修、如是行、如是悟、如是证、如是本末一体、即无有不清净、之处。清净者、空五蕴也、能空五蕴时、其他诸行、不空亦空尽矣。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2、 受是接受(二)想是妄想(三)行是行为(四)识是识别(五)与前色字、合并为伍、其名为、五蕴、其号为五阴。五阴者1、色者、倘见诸色时、心无迷惑、在无迷惑中、无贪、无爱、无取、无舍、是名色空2、受者、若遇诸受时、非义勿受、弗以道性者、勿受、受无爱相、是名受空3、想者、真心无相、亦无想执、更无推测、本无希望、即无我相、是名想空4、行者、若一举一动、一勤一止、以及、知觉、无 污其心 、无动其 意、其 心若水、其意如山、其名为识空。集句。受相行识、与色为伍、即名为五蕴、倘无、人我是非、即名、为空、倘时时如是、即名到彼岸。倘空五蕴、即得其纲、所谓纲举目张。纲举者、真心明也、目张者、本性见也、明心见性之人、弗得其果、弗证其道者、弗可能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3、 空即是色者、真空能含、万象、其万象者、皆是真空之中、而显也。凡夫倘能、空其心、即不名为凡夫也。空心者、何能无四相、能空五蕴、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嗜、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意之所感、识之所别者、见如是等、而不生其心者、其名为、能空其心也。而不是、不见、不闻、不嗜、不尝、不触、不感、不别者。而是、无染、无住、无能动其心也、倘能如是、即证得三果之人也。 ——涤 华禅师 《心经 注解》

4、 空者、是真空也、真空者、有灵有觉也。而不是玩空者、玩空者、空无灵觉也、真空能含一切、一切不碍真空。所谓真空、能含妙有、妙有能显、真空、之德、之用、之灵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5、 色者、多种颜色也、色者、多者、多种、多类、之别也。色者、是某心内、分别、诸众生相中、多类之别也、色者、凡是、有形有相、有动、有止者、其性皆不离、其色也。以及妄念、与欲性、亦复如是、总名为色也、甚至举心动念、行住坐卧、生活之中、皆有色性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6、 舍利子、三个字1、是佛大弟子中、之一也2、是佛在般若会上、呼名提字、以彼而作、代表之人也。使彼遗留是经、度诸有情也、有情者、有七情也、度有情者、是断有情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集句。舍利子、复名、舍利弗者。按理解之、是如来、头顶中、红色高起、舍利子也。寄名取义、而使我等、得入般若门、而进般若室也、即坐般若座、而行般若道、即用般若、之大 用也。 ——涤 华禅师 《心经注解》

7、 度者、从此岸度到彼岸也。度者、经过其度者、从苦厄处、度到常乐我净之处。度者、度出我等、出此生死海也。度者、使诸众生、出此五阴之狱、直赴无为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度者、度我离欲离妄、真心归觉地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8、 “照见者、而不是眼见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观自在者、其意若似也、所谓、修菩萨行读恒时、行读形菩提道者、必须回光反照、反照自心、之中、所见五蕴、空是不空。五蕴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五蕴空时、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9、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0、 论理。观者、以自心眼、反观本觉、真心之中、有无尘相否。有尘相者、即当、舍之断之、“灭之”绝之。无尘相者、即为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观者、喻立大圆宝镜之前、当知、宝镜之中、之人是谁。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 ——涤华禅师 《心经注解》

12、 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因为,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

13、 人生好比一条长长的路,命运之神会为每条路都设置一些障碍,只不过有的设在路前端,有的设在路后端。若把人生拉长看,就会发现命运总体是公平的。不要在逆境的时候悲观绝望,前面也许就是一马平川,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前面也许暗礁密布。

14、 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注:心若清净,则世界清净。心若染污,则世界染污。所以,佛法以心为关键,世间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变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15、 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我们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同样的道理,如果总是粘著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

16、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杂阿含经》

17、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鸠摩罗什 《金刚经》

18、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鸠摩罗什 《金刚经》

19、 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0、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1、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2、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3、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4、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5、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6、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7、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鸠摩罗什 《金刚经》

28、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是最出名的四偈。 意思是: 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汽泡, 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失;如同闪电一般, 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 ——罗什 《金刚经》"

29、 金刚经中关于四句偈,历代注疏者的猜测大概有这么一些: 一是第五节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二是第二十六节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三是第三十二节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最近还有研究者根据佛陀之言,认为四句偈是:“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30、 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

31、 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 《大藏经卷四十五》

32、 传说惠能就因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金刚经》

33、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本经总题。含义即是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金刚经》

34、 “随其心静,则佛土净”。 ——慧能 《坛经》

35、 “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 《坛经》

【佛语经典语录】

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4、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6、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不可说。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4、一切皆为虚幻。

1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6、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7、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9、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0、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世间出世间

纵挨拶得去

还端的也来

必须世网忽裂

然后古佛重生

遍七处而恒演

历九会以同宣

不必分皮分髓

自然无二无三

不必力追往古

只须尽却今时

不从痛处—扎

安能绝后再苏

不可触着露柱

许你放下馒头

不可随草鞋辊

正好将柱杖敲

不可预搔待痒

须要趁水和泥

不肯筑破饭袋

安能咬断铁钉

不怕风摇铁柱

要防虎咬大虫

不识无说无闻

那有大休大歇

不在十分之内

要超七佛之前

出两头致一间

离四句绝百非

出五位君臣外

在六时茶饭中

此间有劳大众

何处看破国师

此中元无勾绊

何处更有波吒

打水鱼惊棒折

闻钟山响心空

到底仙山不俗

毕竟佛法无边

地下有憨和尚

天上无俗神仙

动口不胜诘屈

开眼怎么现成

凡事付之一笑

于人无所不容

饭僧米不待拣

供佛土亦可焚

放下兜搜面孔

敲缺啖啄牙根

放下面前锹子

横吞并上辘轳

费却几多盐酱

放下是个馒头

干青云而直上

障百川以东之

供养三尊古佛

灭度一切众生

喝醒花间蝶梦

堂开莲社香光远

门对蒿峰云路幽

堂上有僧皆佛印

座中无客不东坡

天赐石麟庭降福

怀投玉燕室生香

天开佛国三千界

日照禅林第一山

天开图画神来笔

梦接家山更外青

天生佛石苔攒髻

洞有神猿臂挂松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上善言佛说尽

铁棒头不沾热血

酸虀罐也饱枯肠

万般热恼钉难拔

一架枯禅铁也穿

万德洪名常忆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万法皆空明佛性

一尘不染是禅心

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生爱好是天然

微雨洒花千点泪

淡烟笼竹一堆愁

为利众生而出现

不染世法如虚空

为人定要培心地

学佛方能悟性天

为汝演说菩提法

至心忆念大悲尊

为什讨鼻孔不着

会须以眼角敲开

惟大英雄能觉悟

为诸菩萨振纲常

惟有洗心能革面

虽非造极已登峰

未上堂莫打退鼓

有去路要会转身

未有缝时用针扎

岂无落处要冰消

闻不可闻须悄二

会即便会莫忉三

问大士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问菩萨缘何倒坐

笑世人不肯回头

我心无著离诸垢

智眼常明如日光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无量法门皆自在

一切智性如虚空

无情痴汉才伸指

穿耳胡僧便点头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无畏力寻声救苦

大悲心说法随机

无眼耳鼻舌身意

是般若波罗蜜多

无有少法才为法

若干种心即非心

鼯鼠声中雷楔响

髑髅影里棒头尖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悟明理念为真念

转得凡心即佛心

悟破世事无一语

惮透人生了无痕

西台义动三千客

北斗光明二百州

西天竹叶千年翠

南海莲花九品香

悉灭众生烦恼闇

恒涂净戒真实香

悉能悟入如来智

未曾暂起分别心

悉使众生离诸苦

普于十方演妙音

洗钵归来云满袖

读经空处雨飞花

洗钵归来云满袖

谈经空处雨飞花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洗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特飞来

洗胸内尘恶用水

传教外法卖死猫

喜舍慈悲皆具足

愿行动德所庄严

细翦山云缝破衲

闲捞溪月作蒲团

闲云野鹤自来去

白石清泉无是非

显示一切如来说

发生无量欢喜心

显现明净智慧灯

永灭生死愚痴闇

相好庄严甚微妙

智慧广大如虚空

香气普熏于一切

大悲广济诸群生

香烟传出千年事

灯蕊结成如意花

拈来水内鱼踪

何曾落于声后

不可坐在悟中

荷担如来家业

依持圆觉伽蓝

几人错过在此

道他欠少什么

将谓有个入处

元来无你问底

解证般若是首

修行持戒为师

净门一尘不染

土寺五戒森严

净则一尘不染

明来万法皆空

径险不生苔藓

树古突出爪牙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空里砒绵里刺

昨日雨今日晴

老鼠吃盐易学

猢狲齧雪难当

离此物即此物

得一朝过一朝

量水打罐不拙

吹毛觅缝何痴

莫道心元似石

须知佛亦是尘

莫云一丝不挂

须知双眼难瞒

木札焚钉铁饭

折主丈被草鞋

那个何如这个

收的即是放的

你几时曾到此

我近日不恁么

破柴须用钝斧

拨翳何必金针

千般救苦胸怀

一片慈悲心肠

牵牛不纳皮角

打虎先去爪牙

切忌高挥大抹

不妨暗放明收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若不钻冰取火

安能握土成金

若非大开天眼

安能高拍祖肩

若能当下了了

何须道个如如

若舍了粪墼子

又安有牟尼珠

若学寒猿捉影

须防饿虎回头

若知虚空是橛

好把热铁为丸

是谁直抱佛脚

有狗要取人心

守此饥寒足矣

敢云丘壑过之

谁是个中真谛

我有教外别传

虽云足下泥深

管取额头汗出

无长绳系白日

有布袋盛乌龟

无慧剑有慧剑

非灵山即灵山

洗热肠泉是冷

护净土峰故飞

洗水还须用水

出泥元不染泥

喜现庄严国土

欣沐佛陀灵光

笑不了古今事

看得见去来人

修到一尘不染

悟来五蕴皆空

俨然荩中佛刹

宛如劫外优昙

咬铁馒头无馅

堆雪狮子有声

要去眼中援楔

须从身里出门

一山恁么可爱

几人于此茫然

一柱擎天挹秀

万峰涌地争妍

易吞几颗碎米

难消一个铁丸

元无一时不在

何劳八字打开

知我说法如筏

不应住色生心

只要转身通气

不可啮镞吹毛

只因划地不会

所以一旦豁然

只因奈你不过

所以惟我独尊

转身元无钳键

动口便是啀喍

纵云伸手即得

须知对面难逢

作么生折合去

但随分纳些来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安住诸佛菩提道

不起凡夫染污心

案上梵经皆贝叶

佛前灯焰透莲花

傲骨虚怀真识量

热肠冷眼大慈悲

白日白天谁歇脚

云来云去本无心

白云景里传心处

流水声中选佛场

白云影里传心处

流水谿边选佛场

百尺金身开翠壁

千年石罅泻寒声

百年过客无常主

三日为僧不愿官

半个窗中山有色

三根椽下我无禅

半个蒲团天地老

一声清磬古今空

半疋蕉布三条线

千尺松梯一把茅

宝地遍治功德润

香台恒拥吉祥花

宝塔应天真突兀

梵宫离地恰清凉

饱经世故慵开口

看破人情只点头

北斗七星三四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本性真常离分别

智慧广大如虚空

钵囊里有山最小

蒲团上觅路何长

不必栽松为榜样

何妨煮雪是家风

不必作此无用法

还须觅个有心人

不待海枯才见底

但逢月上便敲门

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不妨饿虎当门卧

莫学波斯仰面看

不顾手辣成误会

但将心狠作慈航

不可堕有为去处

亦岂在无字壳中

不劳更问暗号子

只须放下赤肉团

不随人世争红紫

颇有仙风伴寂寥

不为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为虚空安耳穴

何妨露柱戴笼头

不因财色毁心志

应须清寒磨悟根

不因僧来方称寺

但有性现便成佛

不于其中起分别

是故此处最吉祥

布袋全空容甚物

跏趺半坐笑何人

埠向西方成佛地

头朝彼岸即天堂

才触云片又一点

不沾半字是三玄

禅房冷静三更月

丈室长明半夜灯

禅林常踱本无我

心经时参不需言

禅门倚云烟明灭

幽人随风迹有无

禅宗霸业青山在

越海吴江白雾笼

长藤难挽波斯脚

俊鹞偏搭烈士锋

常不饥讨什么碗

凡有相皆唤作猫

常得出家修净戒

恒以正法御群生

常得出家修净戒

普为众生作世灯

常乐慈悲性欢喜

其心善软恒清凉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常能具持清净戒

速成无上功德幢

常叹诸佛胜妙戒

增长众生清净心

常为诸佛所护念

当净其意如虚空

常行清净菩提道

愿得端严相好身

常行清净菩提道

而兴广大慈愍心

常有欲以观其窍

应无住而生其心

朝夕香花传法宝

晨昏钟鼓祝皇图

潮声自演大乘法

塔影常圆无住身

成就甚深平等忍

增长如空大智心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杀人不肯回头

尺水丈波无地主

五山十刹有吾家

出生无上菩提树

长养最胜智慧门

除灭一切嗔恚毒

令生无量欢喜心

处处无非菩提海

山山尽是普陀崖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春梦有时来枕畔

夕阳依旧上帘钩

春秋阅尽水长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慈颜一笑了千事

大肚三通行万船

此间要全不见我

以后莫错举似人

此乃能入如来智

而不生于取著心

此事有无须问狗

当人杀活莫争猫

从无字中下注脚

在有力处打转身

翠柏苍松皆真性

云行水流亦禅机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红树尽禅机

翠竹黄花谈般若

白云芳草悟禅机

大悲哀愍救一切

妙音演说遍十方

大大肚能容万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大肚能容天下事

善心不染世间尘

大肚皮包藏古今

一笑后渡灭人天

大肚皮包藏今古

一笑后度灭人天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后吐出乾坤

大观自合难为水

小醉谁云不是禅

大护法不见僧过

善知识能调物情

但去展手全遮却

不待掀眉早放开

但有袒怀大欢喜

不嫌成佛后如来

但有言抛于背后

为无眼摆在面前

但愿普与众生乐

未曾暂起戏论心

但做得来皆事业

若推不去即因缘

当下机能收能放

末后句是有是无

到别处不得错举

在此间果是难瞒

到此方知官是梦

前身安见我非僧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到此已为无俗虑

上来自觉有天然

得佛究竟诸安乐

起深清净大慈悲

得入普贤深行愿

常放智日大光明

登峰始识天台寺

入室还寻智者龛

谛观诸法真实性

不起凡夫染污心

调伏众生无懈倦

觉悟法性如虚空

掉棒莫惊瞌睡虎

渡江须用没毛驴

定中金磬天边落

悟后云关夜半开

东林香积寻源远

慧海慈航得意游

度脱一切众生海

得成最上世间灯

渡人不需仙与佛

济世只在真和善

断岩虽是偏多雨

破衲从来不畏风

对古佛原无鼻孔

尽大地是只眼睛

恶水泼来浇滑喘

寒冰嚼去暖枯肠

而于诸有无行著

为度众生普现身

二十年中除粪子

千重岭外打柴人

发心愿得无师道

为众能开甘露门

法法须通无我法

空空莫学有心空

法身示现无真实

慈心普遍等虚空

法性真常离心念

佛眼广大如虚空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凡有言皆说家丑

必无路才是吾宗

凡有言总是魔说

若无棒难见吾宗

饭里有沙需细嚼

水中无骨莫横吞

梵纲庄严含万象

月轮清净印千江

方便门中旁瞥去

獦狙队里活拏来

方便随宜而化度

利乐平等无怨亲

方山塔影屏红日

古寺钟声隐翠林

放大光明令觉悟

离诸热恼恒清凉

放下罢一丝不挂

看起来万法皆空

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放下时无些气息

举起处有个拳头

分别世界诸法相

安立众生净戒中

风动香烟浮绮阁

月移花影上雕檐

风来碧柳摇宫线

日晃金轮见佛光

风敲竹户茶初熟

月到山门僧未归

风雨百灵朝梵刹

乾坤一柱奠岩疆

风雨春秋石生灵

烟云岁月禅入心

风云过眼浑无住

水月盟心道自修

佛本心中何所求

路在脚下无须觅

佛道不从心外觅

禅机但向静中参

佛恩高厚宜曰载

法旨渊深首赞阿

佛法能破愚痴暗

学佛点燃智慧灯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福德如空无有尽

佛境甚深难可思

福德如空无有尽

大悲念物靡不周

福地洞天藏古寺

桃花仙源现今朝

福基始得静中悟

善果须以心上培

甘露瓶中荣宝树

慈云座下锡祥麟

高卧白云世味淡

静依紫竹尘情清

供养一切诸佛海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云,一切皆为虚幻,也有一首

经典二:不可说,说即是错。

仿佛记得的原文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错。什么文字没有破绽,语言、表达亦如是。你说一句话,总有话能反驳你,是不是这样?

当时,流传的教义,现在东南亚盛传,我们这边的叫他们小乘佛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的修行法门,是自己解脱,我们这边的是大乘佛教,讲究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藏密也许是保持最原味的原始佛教了。我们中土的佛教有十大宗,大家熟悉的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的那个是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很多老人家念佛的,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净土宗,还有华严宗、法华宗等等,哎,牙齿开始疼了,我每次一说错话,牙齿就会疼,真的,这个没瞎说,也许预示着上面的很多文字阐述,错误多多了。没有不破的文字,但有说文的真心,也许这就够了.

有人言: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转到这句话上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在典藏中出现的很多,我们平时看到、想到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色,色是相,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思维意识也是色,是个相;空是理,是相的真实本质,这个空,不是说没有,就如虚空,也是有的,好比我们看到一栋楼房,看见了,就是楼房的色相,但是,我们知道楼房是砖石、钢筋、水泥等等组成的,而这一切又都是物质,也就是现代科学说的原子、分子等组成的,它是真实存在的,不容否认。我们也知道,若干年后,您住的这栋房子会变化,好比和平桥的绿地,原来是河边的人家,现在是绿地了,色相从民居变成了绿地,我们的地球现在的位置也会在若干年后变成银河的虚空,但是地球的物质不会没有,只是转化罢了。人的意识也是一样,好比现在脑子里在想以前看的佛法,但是下班回家就会想到其他很多,人的念头是不是也像房子一样,建成了、拆迁了、又去建、再拆……如此循环反复。

一个念头来的时候,你不知道他怎么来,他走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怎么走,留住念头的方式就是定神,定住了,不过,我们可以试试,自己定住一个念头可以多长时间,这个定,是说不间断的哦,这里就谈到观和定的问题了,扯远了,呵呵~念头想留也很难留住的,你说他有,你留不住,好比你想一个苹果,一晃神,说不定想到芒果了,真有吗?说没有,它确实有,来过了,自己明白的感知到,真真切切,好像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好像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好像…作的了念头的主吗?是不是感到一直被牵着走???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其实此禅语很是喜欢,也能从中参透些许道理,只是自己是红尘中人,也没打算看透红尘,就把它暂且记下来,当来日到达心如止水境界时再细细品味。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无泪!是的人到悲痛的极点,也就是万物的极限,那就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以对于背来说,就可能出现“悲极生乐、或者悲底见喜”的结局。

大悟无言!同理,理解的顶端、认识的终点、领悟的深处,就是大明白,也存在争论和雄辩,所以唯一的做法和姿态就是沉默无语!

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听一听流行的歌曲《我不入地狱》则更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