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行楷硬笔字帖语录 正文

行楷硬笔字帖语录

时间:2025-05-05 21:32:12

我爱祖国的语言。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同我的生活血肉相连,同我的心尖一起跳跃。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清·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爱国诗词硬笔书法行楷

--》清·龚自珍<<漫感>>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爱国诗词硬笔书法行楷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洪秀全《吟剑诗》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园>>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少年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爱国诗词硬笔书法行楷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塞曲》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兰亭集序》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篇一:优美诗句

   【华文行楷】七绝2-20

华文行楷赏心怡,如影随行俏秀奇。

隽美婀娜如少女,蹁跹飘逸舞柔姿。08,4 2,【诗情画意】七绝1-19

诗情画意美心田,悦目神怡胜似仙。

秀水青山迷靓景,奇思妙想乐无边。08.5 3,【奥运会】五律6-132

北京开幕式,盛况震四方。

起舞高歌庆,欢欣梦想扬。

全球迎奥运,大地谱篇章。

科技高发展,中华烨世强。08.8,8 4,【梁山伯与祝英台】七绝【五微】7-168 天公悔恨恋心归,封建束缚事愿违。

动地感天唯爱美,忠贞化蝶意双飞。08,11,15 5,暖江--七绝【六麻】2-40

漫步长廊絮浪花,鸭群戏水映朝霞。

交头接耳夸沙鹭,玉树晨曦醉酒家。08,12,6 5--1,寒山-七绝【十四寒】 2-41 揽月亭中举目观,追风落叶地霜寒。

寻芳已是藤花败,冷眼冰封草木眠。08,12,6

咏梅【七阳】2-42

大雪纷飞落地忙,骚人弄笔赋诗狂。

梅花玉絮争斗艳,两者同行一个强。08,12,7 7,【咏梅】-七绝【十二文】8-193 漫天飞舞雪欢欣,梅绽幽香靓丽殷。

日暮成诗丰韵染,芳容透艳映霞纷。08,12,7 7—1【咏兰】

幽风微醉晓余心,遥看香波近却真。

歌荡悠扬花似海,楼台俱是赏兰人。 08-12,7 8,【咏菊】--七绝【二萧】7-162

绿叶萧风不尽摇,冷霜秋水碧多娇

群峰万岭藤花去,唯有菊芳品味高。08,12,8

篇二:诗歌辞赋-华文行楷钢笔字帖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破阵子四十年来家

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

晖登临不惜更沾衣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

雪思难任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

篇三:书画题字

国画作品的书法题字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常见到的有题款、题识、款识(上款、下款)、题跋(前跋、后跋)、题签、签条、诗堂、引首,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一下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

是由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款”、“识”脱胎而来,后来被作为考实鉴辨的标志之一,继而移用到书画艺术作品创作上。自元朝以来,尤其是从明、清以后,书画品式日渐增多,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题款的作用,并刻意追求其艺术效果。题款的天地虽小,但可以传神言情,与正文相辅相生,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题款又叫款识、落款,指的是书法绘画作品中除正文以外的文字,是补其欲言而未言者。其主要作用是说明正文内容的出处,作者的名号、籍贯、年龄以及创作的时间地点意图或感受等。对于题款的形式、位置、书体以及文字的提炼都要和正文密切配合,统筹兼顾,做到简单明了,恰到好处,不能草率等闲视之。严格地讲,“题”与“款”是有区别的。题:题是指题写者对被题作品所作的必要叙述,有别人题和书画家自己题两种。前者称“他题”,后者称“自题”。他题多为作品的优劣、真伪予以评定,不属于创作范围,这里着重介绍自题。

自题,也称题记或题识,是书画者文字造诣和美学意蕴的表现形式之一。形式可文可诗,文字可多可少;或庄重或幽默,可记事言情,可评点注释,总之灵活多样,并无定法。一些著名书画家的题语极精,略举数例共欣赏之。郑板桥书“难得糊涂”的题记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只有政治上生活上饱经风霜的人,才有可能体会其中滋味。丁藻亭在甲午战争后用草书挥写陆游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题记是:“今之位尊者如何?”这无异是射向清政府及其卖国贼的投枪和匕首。石涛画的山水画,画面桥上无人,但题了“老僧不见过桥来”几个字,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款:一是说明正文的出处,书画者的姓名、创作时间或地点;二是馈赠的对象。前者为下款,后者为上款。如二者同时出现于一幅作品中称“双款”,若只具下款,称“单款”。但无论如何,书画者的姓名必须写明,也可以用笔名、字号等。如只在落款处题上“某某”或“某某书”的字样,其它各项均略去,通常称为“穷款”。

题款位置:题款的位置与书画品式有关。书法作品的.题记如中堂、条幅多在正文的后面,横幅也有放在正文下面的,

绘画的题记、题款并无定法,灵活多样,哪一个位置都可以题字落款,但应考虑整个画面的轻重、聚散、虚实、布白,不能任意为之。

题款的书体:题款所用的书体及其字形大小与正文有密切联系。如正文是平正的篆书、隶书或楷书,应采用较为活泼流畅的行楷或行草;如正文是行书或草书,应采用与正文相近或相同的书体。字形应略小于正文字形,小多少无固定比例。总之,要和谐,不宜悬殊太大。绘画题款的书体应与绘画的风格相协调。如工笔重彩画,应用正楷或篆隶,以求其工整严谨,如兼工书写可用行书以取其潇洒、飘逸;如泼墨大写意,则用行草乃至狂草,以显示其气势豪放。

总之,以上所述只是一般规律,但在处理题款时,要结合作品的具体情况通篇布局,待正文完成后,视留白情况精心安排,否则可能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国画作品的书法题字

题款: 1.毛主席种过的地,钱松嵒得此稿于延安杨家岭。2.顺元同志校正,癸卯岁尾松嵒又记。

题跋是指同时人或后人所题的款识,它包括在书画作品内或裱头的天地、拖尾等处的题记。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题跋中除了标明书画家的年龄、籍贯、作画时间、地点、得画人称呼、名号外,还有文章或诗词。这些题跋,不一定完全针对画面的内容,而是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事、岁时、节令、风俗、物产、景观、历史、哲理等各种内容。文人画家提倡的就是既题出画中之意也题出画外之意,包括画家的感触、心绪、想象及作画经过情况,对画史、画论、画法的心得体会,以及生活趣事、各种见闻等。鉴定题款要注意的是,不但要鉴定书法本身的真伪,还要考证题跋者与作者的关系及题跋内容本身的可靠程度。书画题跋内容有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和画论、画理的;有歌颂和描写大自然景物,借景抒情的;有议论史事、记叙人物、表彰正义、鞭挞邪恶的;有抒写个人情感、怀抱、志趣的。许多题跋往往是一首好诗,一篇优美的散文。

图例:

国画作品的书法题字

题识:江南鱼米地,处处绘新图。我爱这边好,掀髯画太湖。钱松嵒画于南京。 题跋:鱼米之乡,松嵒道长以青山红树之景写之佳品也。文治。

中国画装裱体式之一种。在画心上加一节空白纸,或上下都加一节空白纸,称“诗堂”。诗堂是为他人给以题字、题诗之用。所以诗堂应算在画心内。按其大小用适当格式装裱。二是为了题诗赞画,所以叫“诗堂”,有人亦称“玉池”。

图例:

国画作品的书法题字

图片链接/artsview.aspx?id=27128787

题签:周天民白描花卉画谱册,稼句署。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为国画手卷的第一部分。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作用类似书籍封面内的副页,长度约为画幅的十分之二。可以在上面题写。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图例:

国画作品的书法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