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凯与守约的热血语录 正文

凯与守约的热血语录

时间:2025-05-09 05:36:36

这个守“约”,说的不是跟朋友约会的“约”,而是与“博”相对应的“约”。

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守约是不容易做到的。跟前人相比,我们面对的信息太多,

周围有不少搞书法的朋友,每年看他们的各种展览,总的感觉是大家都在竭力地想端出一些“新”的东西,前年整的是隋唐写经,去年是汉简,今年又从战国的兵器上搬了些古怪的篆书来。但他们的书法究竟搞成了没有呢?私下交流的时候,他们的眼神里仍旧透露出一丝茫然。

这时候很自然地会想起一句有名的话来———“真迹数行可名世”。

古人也有烦恼,他们的烦恼不是资料太多,而是太少。“真迹”是从事艺术的宝贵资源,谁占有了资源,哪怕只是廖廖“数行”,谁就离成功不远。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记载,钟繇向韦诞苦求蔡邕的笔法秘诀,韦诞不依,于是大闹三天,搥胸至呕血,还是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欧阳询见索靖古碑,驻马观之。去数步复还,下马观之。倦则布毡坐观之,宿碑旁三日乃去。”欧阳询没有数码相机,只好在碑下睡了三个晚上。但钟繇和欧阳询的书法终归是搞成了。

记得有一年的高考

“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无论为学为文为艺,总以“深入”为第一要义,唯有深入方能尝到真滋味,获得真领悟,方能“掘井及泉”,“探得骊珠还”。而“深入”的前提是专注与守约,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那么,今人为什么总是显得“花心”,做不到沉潜执着、专注守约呢?资料太多,来得太容易是一个方面,南宋朱熹曾说:“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都有印本,多了。”处在网络时代的我们,比起朱熹时代的“今人”,面对的知识信息何止万倍?因而更需要克制贪多务得,急切冒进的心理。另一方面,“花心”的真正根源在于“名心”、“利心”。还是用朱熹的一句话来说透:“……今来学者,(读书)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可见“花心”也不是今人的专利,只是今人更甚于古人。今天的书法家们,临帖练字一般是专要作展览用,一般是要写得“新奇”,生怕写得不如别人的好。问题是今年“新奇”,明年还得“新奇”,于是到处翻找那些生僻的材料,那些别人还没来得及“开发”的“资源”。从花样到花样,实际上艺术的“道行”并没有真正的变化,就如俗话说的“熊掰玉米棒子,一路掰一路丢”,最后落个两手空空。

我常对人说,为什么现在很产生震撼人心的文学巨作?因为文学的两大永恒主题———爱情与乡愁,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淡化了情感根源。男女交往没有了限制,“爱情”随处可得,随时可以结束,“快餐化”的选择之下难以再有荡气回肠的碰撞。张艺谋为拍电影《山楂树》,在全国范围找不到“纯情的眼神”,虽有炒作嫌疑,但他的感叹也的确反映了某种事实。交通通信的极度发达,驱走了由地理阻隔造成的距离感,那种“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羁旅之思、乡关之慕也就不复存在。真正的乡愁,恐怕只有杨利伟在太空中回望那颗蓝色星球时,才能体会到吧。

艺术上的“纯情”,同样难以寻觅。专注守约,先得耐得住寂寞,而学问艺文,从来就是寂寞之道。

有几位或从福州走出,或仍留在福州的60多岁的篆刻家、书法家,都有着扎实深厚的功力。笔者在与他们的`交往当中,发现他们年轻时都曾做过“脱影双钩”的工夫。那时还是在“文革”期间,对艺术的痴迷让他们心无旁骛,而艺术的资料则极其匮乏,有谁得到片纸只字,友朋间辗转相借,灯下勾摹,全神以赴,不知东方之既白。而正是这种“双钩”经历,让他们锤炼了手眼工夫,在艺术上尝到了真滋味,获得了真领悟,—生受益无穷。

其实资料信息只是“中性”的,如何对待和运用资料,则“存乎一心”。今天的我们,面对着古人未能梦见的丰富讯息和交流渠道,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交汇,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这实际上是亘古未有之崭新机遇,从道理上说,应当有所因应,有所创造。然而,为什么放眼看去,只是一片喧嚣嘈杂、光怪陆离?

钱穆先生当年在论及学者之“病”时说,“千言万语,只是一病,其病即在只求表现,不肯先认真进入学问之门”,“未曾入,急求出”,“尽在门外大踏步乱跑,穷气竭力,也没有一归宿处”。此话移之于今天的艺术领域,恰能切中时弊。

挖井的目的是“及泉”,没有找到水之前老想换个地方挖,等于前功尽弃,殊不知底下的源泉是连成一片的,从哪里挖并不是最重要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你总得选择一条走到底。至于到了罗马以后做什么,那是后面的事情。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不如守约。

1、随着思想越来越深地沉浸于未来,它就会迷失方向,只知不辞辛劳地力图从那谜一样的未来中找到或得出一个解释。它四处出没,从一种可能性冲向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徒劳无获,并且在找寻所有类似的良好祝愿的时候,灵魂常常会变得气馁,总是呆坐在那里等着思想回来告诉它在所有的诚意中该要求哪一种。

2、我们常常为了别的善物走遍世界各地,因为它们藏匿在偏远的地方,人类只有冒极大的危险才能到达那里。

3、一个人可以为别人做许多事,但他决不能赐予人信。

4、信对于人乃是本源性的,每个人都能拥有它,只要他想拥有——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被拥有,而这正是信的荣耀。因此,信乃是唯一永恒可靠的善,因为它只有靠恒久的被获得才能被拥有,只有靠不断地被培植才能被获得。

5、凡正在盼望着某物的人是实际上是快乐和幸运的.。

6、未来本身没有力量,它力量是从他本人那里借来的,并且一旦它从他那里骗得了力量,它就会以他不得不面对的敌人的身份外在地显示自身。一个人不管多么强大,他都不会强过他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能看到在人生的所有战斗中已经得胜的人,一旦遇到未来这个敌人,就变得束手无策、双手无力。

7、经验乃是一个口是心非的朋友,此时说这件事,末后又说另一件事;猜测乃是一种骗人的指导,它总是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走开;推测的眼睛是受蒙蔽的,根本看不了多远;推理乃是一个陷阱,它比别的人更有可能会陷害自己。

8、怀疑是狡猾的,它总是在秘密的路上陷害人,而且当信在盼望胜利时,怀疑总是悄悄地来说这个盼望乃是一个骗局。

9、许多盼望都会落空,也有许多必会实现——它也将如此;经验已经交给了我这一点。但有一种盼望决不会落空——经验并没有教给我这一点,但它也没有权否定这一点——这就是信的盼望,而这盼望就是胜利。

10、有一个小小的短语听众都十分熟悉,尽管他们甚少留意它。尽管它看起来短小而没有价值,可它却意味深长;它朴实无华却又如此令人心动,它沉着安详却又如此的充盈着渴望。这个短语就是“终于”,因为在教堂里有许多神圣的祷告就是以这种方式结为:“现在终于能得永生的救。”如果一个人恰当地使用这个短语,那它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恩赐。

11、是什么能使一个人变得伟大,受造物之仰慕,邀上帝之喜悦?是什么能使一个人坚强时比全世界的人都坚强,软弱时比一个小孩还软弱?——是爱!是什么比万物都要古老?是爱!是什么比凡事都要恒久?是爱!是什么不能被占有但常占有一切?是爱!是什么不能被给予但常给予一切?是爱!是什么当万物消逝时它持存?是爱!是什么当所有抚慰都无济时它抚慰?是爱!是什么当一切都改变时它依旧?是爱!是什么当不完备被消除时它存留?是爱!是什么当先知都静默无声时它证言?是爱!是什么当幻想完结时它不完结?是爱!是什么当隐晦的话语止息时它散发光芒?是爱!是什么能赐福使赏赐丰盛?是爱!是什么能赋予天使的言语以精义?是爱!是什么使那寡妇的捐献丰富有餘?是爱!是什么能使愚拙之人的言辞变成遗世哲言?是爱!是什么即使万物都被改变它也永远不会被改变?是爱!是什么决不会变成它物?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