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安吴位于泾阳县城北蒋路乡安吴村。安吴家族是清时泾阳有名的大商财东。以经营官茶起家,后转作官盐,也属官商。中期因家丁不旺,由一丧夫女主人主持家业,人称其“安吴寡妇”。
该女为鲁桥孟点(现属三原县鲁桥镇孟店周村)大财东周家之才女,名周莹,人称吴周氏。嫁到吴家年轻守寡,操持家业,因经营有方,家业大兴。商号多设在四川及江淮流域。据载,吴家在扬州设有盐务总号“裕隆全”年收入银两数百万。传有“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之说。顶峰时期“日进斗金”。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逃至西安。安吴寡妇赶到西安拜见,当时所带土特产贡品中就有茯砖茶。安吴寡妇给慈禧上贡时说,这是泾阳家乡产的'茯茶。因语音关系,慈禧听说是“福茶”,高兴地说:“福茶好!福茶好!”后来就有人把茯茶叫“福茶”之事。
安吴寡妇当时还给慈禧太后一次捐贡白银十万两。以慈禧当时的处境,只看重白银,对茶之事也没有多提。后慈禧收安吴寡妇为义女,并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著名红学家吴宓就是吴家后裔。当年中央红军在云阳改编成八路军,就在安吴利用吴家庄园举办进步青年培训班。现为国家革命遗址“安吴青训班旧址”。
慈禧和天下第一菜的故事
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
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御厨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一边研究菜谱,一边挑灯掌勺,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做出了30多道色香味俱全的新菜肴。但李莲英一一品尝之后,只留下了3道菜。
第一道是御膳房首席大厨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但这百鸟和凤凰并不是平常采用的鹌鹑和乌鸡白风,却足用百里挑一的沙地萝卜精雕而成,入口即化,回味无穷,而且还能消胀气。
第二道是川菜大王刘祥福最新研制的“绝味叫花鸡”。
最后一道是金刀御厨郭金生最拿手的“佛跳墙”,不过精通药理的他悄悄把平时的配方做了些修改,添加了几味消食去胀气的名贵中药。
谁知慈禧太后只瞧了一眼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就让宫女拿开了;又闻了闻刘祥福的“绝味叫花鸡”,皱起眉头说:“辣味这么重,想辣死哀家呀!”
李莲英赶紧让人撤下,最后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郭金生做的“佛跳墙”。没想到慈禧竞拉下脸道:“这哪是菜呀!药味这么浓,哀家不如传太医好了!”
吓得李莲英跪在地上连声谢罪:“奴才该死!奴才这就去御膳房让他们赶做几道对老佛爷口味的菜肴……”
李莲英火急火燎地赶回御膳房,正准备对厨师们大发淫威时,却见一位年轻厨师手捧一只紫砂锅,迎上来道:“李大总管您来得正好,小的刚把菜做完,还请趁热送与太后老佛爷品尝!”
李莲英一看对方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厨子,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道:“快给咱家滚一边去!三大名厨做出的菜肴太后老佛爷也不曾尝上一口,你小子又算哪根葱?”
不想这位厨师非但没有滚到一边,反而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道:“大总管,小的敢以脑袋担保,治好太后老佛爷的厌食症,还非靠小的这道菜不可!”
在场的御厨们都露出了不屑。李莲英半信半疑道:“你小子把盖子掀了,咱家倒要瞧瞧,你这砂锅里是什么好东西?”
小厨师却急忙摇头,道:“李大总管,这盖子万万掀不得!这要一掀,里面的菜香便跑了,哪还能够勾起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呀!还是请大总管带小的把菜送去,当着太后老佛爷的面掀开盖子吧!”
李莲英想了想,道:“好小子,你要真有把握,那就端着你的莱随咱家去见太后老佛爷,她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不吃你的菜,那你的脑袋可要搬家了!”
厨师胸脯一挺,道:“小的不怕,小的有把握!”说完手捧紫砂锅,跟着李莲英去见慈禧太后。
身后一干御厨们纷纷叹息,道:这小子为了出人头地,连小命都不要了!
两人来到慈禧太后跟前。
慈禧懒洋洋地抬起头,说:“小李子,你就掀开盖子让哀家瞅瞅吧!”
李莲英赶紧掀开了紫砂锅的盖子,只见腾腾热气冒了上来,夹着浓浓的菜香,却看不清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
慈禧太后闻到了菜香味,顿时精神一振,道:“小李子,这菜好香呀!快盛一碗让哀家尝尝鲜!”一旁的宫女翠儿递来了碗碟,李莲英赶紧拿起玉勺盛菜,可当他看到盛入碗里的大白菜和葱花时,脸色刷地变白了。你说太后老佛爷天天吃着山珍海味,哪能咽下这老百姓也不稀罕的白菜汤呀!
这时,太后老佛爷又在催促:“小李子,你能不能快一点?”
李莲英狠狠扫了跪在一旁的年轻厨师一眼,硬着头皮把半碗白菜汤递给了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翠儿。翠儿接过后也愣了一下,直到李莲英使了个眼色,她才拿起银汤勺盛了半勺白菜葱花汤,送到了眯着双眼的'慈禧太后嘴边。
只见太后老佛爷轻启朱唇,连汤带菜吃进嘴中,嚼了几下便吞下去了。猛然,她睁开双眼,大声道:“味道好极了!小李子,这菜叫什么来着?”
李莲英自然答不上来,他擦着额头的冷汗道:“既然味道好,老佛爷您就多吃几口,然后再听奴才慢慢道来。”
慈禧好几天没吃东西,乍吃到可口的菜肴,也不想多说了,不到一盏茶工夫,便把小半紫砂锅的白菜汤吃下肚子。这才咂咂嘴巴道:“哀家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菜肴,我说小李子,你现在可以报上菜名了吧?”
李莲英笑着一指跪在身旁的年轻厨师道:“老佛爷,您还是问这小子吧,刚才他口出狂言,说敢以脑袋担保老佛爷您一定爱吃他做的这道菜……”
慈禧打量了跪在面前的小厨师一眼,微微一笑说:“好胆气呀!叫什么来着?这菜你又是怎么烹饪出来的呀?”
“回太后老佛爷,小的名叫鲍平安,徽州人氏,这道菜小的叫它‘水煮白菜’,又叫它‘孝心菜’,是把上好的白菜切成小块,投入沸水中迅速捞起,再放入微温的鸡汤中浸泡8个时辰,让它们充分吸收鸡汤的营养和香味,然后捞起在沸水中冲洗掉油腻,倒进紫砂锅,加入清水文火慢细炖,直到将要熟透时,迅速掀开盖子撒上葱花,然后盖严盖子,过一会儿便可食用了……”
慈禧太后来了兴趣,笑道:“鲍平安,这名字好呀!那你为何又把这道菜叫做‘孝心菜’呢?”
鲍平安微微一笑,道:“3年前的冬天,我奶奶也得了厌食症,家父先后请了几十位名厨来给她做菜,可我奶奶还是没有胃口。后来我翻阅了好几百本菜谱,终于在一本古菜谱里看到冬天吃大白菜不但可解热除烦、通利肠胃、养胃生津,而且还能护肤养颜。正好调理我奶奶的厌食症呀!我苦思冥想,最终悟出了刚才说的烹饪方法……”
听到这里,慈禧忍不住开怀大笑道:“还真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孝心菜’呀!小李子,以后你就让这位鲍平安为哀家专做这道菜好啦!”
不到半个月,慈禧太后的厌食症竟然不治而愈了。
慈禧决定重赏鲍平安,问他想要什么?鲍平安让太后老佛爷赏他一个女人。
慈禧“嘻嘻”一笑道:“只要你看中的不是后宫的妃子,哀家都如了你的愿!”
鲍平安赶紧磕头谢恩,然后指着太后身边的宫女翠儿道:“小的就要这位翠儿姑娘!”
慈禧太后大感意外,
“你不当首席大厨,不要金银财宝,也不要公主,为何偏偏喜欢哀家身边的翠儿丫头?”
鲍平安深情地望着宫女翠儿,哽咽道:“太后老佛爷,我鲍平安想尽办法进入御膳房,就是为了见到心上人翠儿,要不是为了她,那天我也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说服李大总管为您献上那道‘水煮白菜’呀……”
慈禧忍不住打断道:“这么说,你们两个早就好上了?”
鲍平安点了点头道:“小的不敢隐瞒太后老佛爷,翠儿和我本是同乡,但我是大盐商鲍志道的后人,翠儿却出生在贫苦农家,我俩从小青梅竹马,偷偷相爱多年了。可家父却硬要棒打鸳鸯散,对我百般威逼不成,最后他竟然买通官府,让选秀的公公将翠儿带进皇宫当了宫女。我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京城想方设法进了御膳房……”
听到这里,宫女翠儿忍不住啜泣起来。慈禧太后看了看翠儿,又看了看鲍平安,幽幽叹了口气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鲍平安,哀家说话算数,现在就把翠儿丫头赏赐给你!不过,你把翠儿带回老家,那哀家让谁做那‘孝心菜’呀?”
鲍平安、翠儿一见慈禧要反悔,都急红了眼,不料慈禧又抚掌大笑道:“这样吧,哀家为你们在京城开一家酒楼,你们小两口仍然留在京城,这样哀家便可随时吃到‘水煮白菜’了……”
鲍平安、翠儿成了亲,并在京城开了酒楼。酒楼开业那天,慈禧太后还让李莲英给他们送去一块由她亲笔题写的“天下第一菜”金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