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公务员申论精彩语录 正文

公务员申论精彩语录

时间:2025-04-29 20:57:32

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型、驳论型,三是立论与驳论兼而有之是公务员

驳论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1)归谬反驳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引申证明。这是一种以守为攻、藏而不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驳法,富有诙谐讽刺的特点。它直接以对方的论点为靶子,但又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让其陷入极其荒谬的境地,不攻自破。即发现了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后并不马上戳穿,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然后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一番引申、推理,必然会得到一个更加荒谬的结果,从而说明刚才依赖的“前提”条件是荒谬的。例如载于1934年12月9日天津《大公报》上《汪蒋通电里提起的自由》(作者胡适)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就是用了归谬反驳法:

有人说:“凡挑动阶级斗争的感情的文学艺术都应该禁止”,并且已经有许多小说和某些电影片已因此被禁止或删削了。如果这个见解是对的,那么,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该挖板焚毁了!诗经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一类的名句也该禁止发行了!亚圣孟夫子的“息有肥肉,野有饿莩”也该毁板禁止了!举此一例,可见“文化统制”不是可以轻易谈和做的事。我们此时还不曾梦见现代文化是个什么样子;拼命的多方面的发展,还怕赶不出什么文化来。若再容许一些无知妄人去挑剔压抑,文化也许真不上咱们门上来了!

(2)独证反驳法

这种方法可以打个比方:唱对台戏。针对对方论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新论点,继而用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证明新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这样,根据“矛盾律”的基本原理,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有一真必有一假,这一个是对的,则另一个必是错的。这也是一种明里不攻暗里狠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驳办法。例如:“女师大风潮”获得初步胜利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林语堂却发表文章提出“中国‘泼赖’的精神就很少,更谈不到‘费厄?’”“且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云云。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就用了独证反驳法进行驳斥。他先“解题”,故意称自己“不懂英文”,不明白费厄泼赖(fairplay)“这字的涵义究竟怎样”,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不‘打落水狗’也即这种精神之一体,则我却很想有所议论……‘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痛打落水狗”的重要斗争原则:一是论“落水狗”有三种,大都在可打之列;二是论叭儿狗尤非打落水里,又从而打之不可;三是论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四是论塌台人物不当与“落水狗”相提并论;五是论现在还不能一味“费厄”;六是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鲁迅的论证有力地证明:敌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一定要记取“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的教训。

(3)釜底抽薪法

这种驳斥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击毁对方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即论据)。议论三要素的原则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正确可信、经得起推敲的,必须是典型而有充分说服力的,必须是与论点之间有着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对方错误论点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寻找和使用论据时犯了“预期理由”或“循环论证”的错误。

所谓预期理由,就是用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理由作前提,推证自己论点成立。表面看来前提和论点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实因为前提的假设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论点也是荒谬的。例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后,有人为了反对他,就制造了这样一个预期理由来证明“太阳只能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把地球比作房子,太阳就是照亮这房子的火把。只有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的道理,哪有搬动房子去让火把照亮的道理呢?仅就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而实际上,“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是火把与房子的关系”这种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所谓循环论证,就是改变论据与论点之间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让它们互为前提,相互论证,用未被证明为真实的论据作前提推导出论点,再反过来用这论点证明前提(论据)的真实。此即“诡辩术”。例如下面这段话就是诡辩:

马克是美国人。马克穿红衣服,所以美国人穿红衣服。小李穿红衣服,所以小李是美国人。既然小李是美国人,马克也是美国人,而美国人都穿红衣服,所以小李和马克一样都是美国人。

在驳论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在推理过程中使用了尚未证明其真实的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成立,就要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指出其论据的不实之处,使对方结论的不可靠暴露无遗。

(4)拆桥法

论证是架设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有时,论据虽然是真实的,但如果论证方法错误,也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写驳论型议论文常用的办法,即以对方论证中的错误作为“切入点”,拆掉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连接处。论证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说中国人如此看待腐败,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就简直是诬蔑。翻开历史,以往腐朽政权之所以灭亡,腐败官员之所以没有好下场,就因为民众反对,所谓“失人心者失天下”,就可见腐败不得人心。历史上廉正不阿的官员不乏其人,人们颂扬备至;而对于为官者,不管其他方面表现如何,只要一贪,“其余则不足观者矣”——这就是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那些廉洁奉公、为国为民的人,那些舍身忘家、不屈不挠举报腐败的人,那些仗义执言、无情鞭挞腐败的人,那些不怕打击报复、秉公执法的人,又何曾想过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不正是来自民间,代表民众,并为民众所拥戴吗?

这就深刻地驳斥了对方在以偏概全的论证中得到结论的荒谬性。

二是牵强推导。这是在演绎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忽视了论据往往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单纯从主观理念出发用论据强行推导,这样即使论据真实,也不能反映出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存在的涵盖关系,自然也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好色。他的推导逻辑是:好色者不嫌女丑→登徒子不嫌妻丑→所以登徒子乃好色者。这显然是牵强附会,所得结论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又如当年有的日本人因为在“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台”,就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有的日本人因为“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就断然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鲁迅在《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中对这两种人都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好,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也好,其实都是犯了牵强推导、妄下结论的错误。

三是机械类比。这是在类比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用于进行类比的事物之间其实很少或没有共同属性,说白了就是没有可比性,如果硬性比较,其结论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例如,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下上台,立即对外实行武装侵略,对内加强纳粹党的法西斯统治,焚烧所谓“非德国思想”的书籍。蒋介石效法希特勒,在国内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日益加紧反革命文化“围剿”。国内及日本的有些论者将希特勒焚书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相提并论。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从中国的秦始皇和德国法西斯焚书的异同谈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作了尖锐的抨击,同时也有别于传统见解,对秦始皇作了新的评价。文中对“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机械类比的错误进行了深刻揭示。比如下面这段话: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秦人重小儿;始皇之母,赵女也,赵重妇人,所以我们从“剧秦”的遗文中,也看不见轻贱女人的痕迹。希特勒先生们却不同了,他所烧的首先是“非德国的思想”的书,没有容纳客卿的魄力;其次是关于性的书,这就是毁灭以科学来研究性道德的解放,结果必将使妇人和小儿沉沦在往古的地位,见不到光明。而可比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之类的大事业,他们一点也做不到。

阿剌伯人攻陷亚历山德府的时候,就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理由是:如果那些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可兰经》相同,则已有《可兰经》,无须留了;倘使不同,则是异端,不该留了。这才是希特勒先生的嫡派祖师——虽然阿剌伯人也是“非德国的”——和秦的烧书,是不能比较的。

在公务员 

【名词解释】

导言,又被称为引言。亦称绪论,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事实上,了解何谓“导言”并不能帮助广大考生应对当前贯彻执行题命制形式持续创新的申论考试。众所周知,公文写作即贯彻执行题一直是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宠儿”。无论是国考中的“编者按”、“网站短文”、“发言稿”、“短评”、“备询要点”、“导言”,还是省考中的“发言稿”、“网络回帖”、“工作方案”等,贯彻执行题在命制上延续一贯创新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贯彻执行题作答思路不固定,即使是同一种公文类型可能具体写作也千差万别。这就加剧了考生备考的难度,也对我们掌握贯彻执行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答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贯彻执行题如何变化其本质都不会动摇。公务员申论大纲对贯彻执行题如是定义:贯彻执行题目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能够准确把握“工作目标与组织意图”,围绕发文目的,有效贯彻完成任务,这就是贯彻执行题最根本的出发点。因此应对灵活多变的趋势,要牢牢抓住其本质——准确把握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即发文事由/目的),根据发文事由确定答题思路与公文得分重点,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今天谈到的“导言”也不例外。

【经典题型】

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要求:1、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 2、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3、不超过400字。——2016国考副省真题

此题撰写作品展的“导言”,虽然题型比较新颖,对于大多人没有接触过的考生来说比较棘手,但实际上,只要抓住了贯彻执行的本质“发文事由”,此题作答思路信手拈来。从题干来说,无论应用文“导言”的如何撰写,题干已经将发文事由及要求表述得非常明确,即“导言”要求“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如此此题踩分要点为艺术家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艺术追求”三个部分,换言之,只要把这三个部分的要点答出来,这道题就完美过关了。

原文材料如下:

4.中国当代相当一部分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中国元素”和 “中国符号”作为自己破茧而出的支撑点,这从艺术家黎明(化名)的行为、装置、水墨实验、油画、综合材料等借助不同的艺术材质和媒介、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直观反映出来。“中国精神”已经构成黎明创作心理环境的地理地貌和现实图景。在黎明早期的油画作品中,长城形象的运用既突出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意味,又在深层次中隐含着艺术家对纵深历史时空的挖掘以及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强烈要求。他的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的展示,一路从北京大学、长城司马台,穿越昔日的罗马帝国,牢牢楔入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希腊奥林匹斯山。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了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裹挟的极度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精神,这正是黎明表现大国意识的一个前提。

正是在这一点上,黎明不同于其他习用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艺术家,他的巨幅综合材料系列作品也许最能反映他的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共振。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在黎明的作品中构成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在这类作品中,黎明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理性主义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黎明的作品不拘泥于艺术的园囿,包孕的是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在黎明的行为水墨实验作品《捉影》系列中,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中,感受艺术家良知的源头来自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也从而使黎明将自身放置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责任担当上。正是源于这一责任意识,他一路实施着“捉影”的系列创作。而“捉影”本身的动机,在黎明策划执行的一系列展览的命名中,已经给出了现实的答案,比如“与传统打一照面”“水墨主义”“水墨社会”等,其中的水墨精神就是东方文化精神。

黎明还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塑造基督教堂。无论他塑造的教堂多么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装置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对西方在圣经宗教信仰上的文明的质疑,和对自身文化立场的'反省。同样地,《亚当与夏娃》描绘了人类走出伊甸园后的无所归 依,将人性投射到现实语境中,表达了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浮躁焦虑心理,也指证了西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无端无助。毫无疑问,其捕捉到的影子背后是中国精神的内核——天人合一的境域。

经材料分析,可看出,题干要求的“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分别在材料中要点表现为:

创作宗旨:艺术家黎明的作品以“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为支撑,深层次中隐含着艺术家对纵深历史时空的挖掘以及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强烈要求;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了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裹挟的极度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精神,彰显着大国意识。

作品材质: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综合材料,构成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中体现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和责任担当。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立体展现中国“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艺术追求:黎明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理性主义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要点出来之后,只要将题目要求的要点呈现出来,此题即可。当然在语言上稍微注意规范即可。

中公参考答案如下:

导言:“艺术家黎明作品集美展”在本美术馆举办。艺术家黎明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他的的行为、装置、水墨试验、油画、综合材料等艺术创作都蕴含了“中国精神”。

在黎明早期的油画作品中,长城形象的运用突出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意味。他的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民族自尊与主体性精神,是他表现大国意识的一个前提。

黎明采用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综合材料创作作品,构成了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体现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和责任担当;用水墨精神彰显东方文化精神;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立体展现中国精神的内核。

黎明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理性主义洗劫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中公点评】

贯彻执行题目在申论考试中是分值权重比较大的一道题目。面对其灵活化的趋势,我们要牢牢抓住“三步走”战略:一是审清题干,明确作答思路;二是审清要求,明确作答标准;三是审清材料,明确作答要点;唯此,众考生于贯彻执行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然不在话下。

 

河南省考申论作文:让技术与道德相互为“界”

道德,顾名思义,植根于社会意识形态,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以善恶、美丑为标准,约束群体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安定有序。技术,诞生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本质即为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和规则体系,推动社会由劳作耕种的农业文明迈向互联网繁荣的现代文明。技术与道德,彼此貌似毫无关联,真的如此吗?

灰色、色情等信息,凭借互联网技术的无阻隔特征,悄然进入青少年生活,暴戾、冷漠成为价值取向;腐败、失约等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敞开式传播,默然映入所有人眼帘,倒逼清廉、诚信成为公德内涵……。面对诸如种种,我们或愤懑、或欣喜,感性接受后更需要理性思考。道德是技术的边界,为技术发展注入“良心”,使其灿烂卓越;技术是道德的拓展,为道德建设提升境界,使其纯粹朴实。因此,让技术与道德相互为“界”,为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撰写永载史诗的篇章。

道德为技术发展设定边界。“没有道德约束的技术,是极具破坏力的`”,警戒着我们:内涵空乏的技术发展,可以强化人性弱点,败坏社会风气。不否认,技术的作用重大而神奇,网络红包让距离不再遥远;专车服务让等车不再焦虑;微信微博让视野不再狭隘。但是,诚如《道德经》所言“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总是一体两面,技术亦是如此。内涵匮乏的网络红包,让“咫尺”变“天涯”;缺乏约束的专车服务,让“庆幸”暗藏“危机”;信息繁杂的微信微博,让“宽广”欠缺“深度”。剖析原因,新生事物本身具有的“新”属性,历史沉淀不够,导致道德标准模糊不清;部分使用者缺乏批判精神,只是盲目信任技术,最终“人脑”被“电脑”驾驭; 部分开发者缺乏人文精神,崇尚功利、效益等实用主义,让技术沦落为“黑暗”工具。其实,技术并不能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技术发展,需要以“道德”为它确定方向、以道德“主流内涵”为它发展设定边界,才能让技术由第一破坏力变为第一生产力,绽放光华。

技术为道德建设提升境界。21世纪,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亦是新事物、新技术蓬勃兴盛的时代。新技术的出现,悄然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不仅带来新型消费业态、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常态;也带来新型文化思潮、为社会价值观带来新内涵。网络是平的,身处其中的人,无论贫穷或富贵,都可以畅所欲言;网络是活的,无论伟大或平凡,声音都会有关注。这就是网络的“透明、可视、留痕”。融入网络的新技术使非道德行为更易暴露在闪光灯下、更易遭受舆论谴责,也使得非道德行为的成本大大增加,这不仅阻止道德滑坡,更助力道德境界提升。安全事故现场的一抹微笑,让“表叔”曝光,直至被问责,倒逼党员干部自觉坚守清廉作风。同样,柴静《穹顶之下》的8000万点击,让“雾霾治理的公益化”再次被提及,绿色出行蔚然成风,社会责任感已然深入人心。诸多案例启迪着我们:技术,激发人性向善,重塑“纯粹而朴实”的价值观,提升道德境界。

有言“对立统一是宇宙不变规律”。技术与道德,亦是如此。道德为技术发展设定边界,充实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让技术有力;技术为道德建设提升境界,赋予道德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让道德有质。明白和承认这个事实,我们才会对技术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才会对道德形成清晰明了的解读,才能摈弃“人定胜天”或“命由天定”的人文主义,最终实现道术相辅、天人相和的民族永续发展。